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浅议中国在后京都时代的气候政策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面临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任务。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即便采取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由于存在技术锁定效应,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进一步增加。按照《巴厘路线图》安排,2009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应该形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协议,但是大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中国是世界温室气体第一排放大国,减排的压力很大。如何通过内外政策争取更多发展空间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英国于2008年率先颁布和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气候变化法》,该法案确立了温室气体减排的中远期目标,规定了碳预算每五年计划,设立气候变化委员会,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等,为其他国家制定本国气候变化法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也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繁重。因此,有必要全面系统地考察英国《气候变化法》的出台背景,梳理、分析和提炼出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特征,指出我国现行立法和执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参考和借鉴英国成熟经验和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法律对策。如尽快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根据该法的原则和精神,构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设立部级单位能源和气候变化委员会统一管理和部署全国节能减排工作;构建国内排放贸易体系,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以及密集型农业模式使得金砖国家对于全球变暖表现得更为脆弱。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金砖国家的行动会对世界范围内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中国承受着国内能源短缺与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双重压力。中国已经制定了若干关于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法规,并正在制定中国能源法。这些法律法规在节能降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不能很好地解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将金砖国家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汇总进行研究将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代开展国际合作、重建能源法律体系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引。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将其能源部门的相关政策与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立场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WTO《农业协议》的不平衡规则却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空间。为此,发展中国家积极利用多哈农业谈判,阐明粮食安全立场,争取农业政策空间,以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然而,历经10年的"发展回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关注。因此,《农业协议》及多哈农业谈判最多仅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外部环境,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最终依赖于国内农业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全球变暖应对法案》是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典型代表,其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创立了世界上最广泛且最复杂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该法案的碳减排目标设定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碳排放总量、覆盖范围、碳配额抵消与存储机制、报告与履行程序、与其他排放权交易体系对接等问题的制度安排,对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的构建与完善具有先锋榜样意义,同时也彰显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地方措施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气候治理最重要的行动纲领与合作平台。研究了全球气候治理中存在的国家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尤其是发达国家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集团之间、各集团内部所存在的多重博弈与重复博弈,并分析了气候基金中存在的联盟博弈和子集团的权力大小关系。必须合理分配各国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并落实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技术的转让对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变化技术转让知识产权问题存在分歧,现行气候变化技术转让的知识产权制度仍然是建立在TRIPS协定和内国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基础之上,这成为了发展中国家获得气候变化技术的重要障碍.在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威胁和挑战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制度应当改革,建立起因应气候变化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这种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应当定位于气候变化技术“全球公共物品”之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控制框架公约》的法律体系内,建立气候变化技术转让的专门知识产权制度和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应将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减缓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完善导向,并从农业土地立法、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林业保护立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农业气象灾害救济立法等方面来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京都议定书》确定了气候变化应对的“减排”与“增汇”二元应对机制。近年来发达国家更多地强调减排机制,而增汇机制有减弱的趋势。人类既要通过减排温室气体以避免气候变化的加剧,也要重视自然力碳循环和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泛温室气体成因”的趋势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对策路径提出了挑战。气候变化利益格局取决于直接经济损益、国际经济格局和治理多向性受益格局。当今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呈现出“同而不和”的非良性态势,这是造成应对机制争议和困境的主要原因。理想状态应当是“和而不同”,即在承认各国在气候变化成因、利益、作用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加强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的路径是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导,在重视减排的同时,加强增汇机制的作用,并且应增加水循环改善这一新的机制要素,形成减排-增汇-治水的三元应对机制。减排的主要对象依然是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等碳汇潜力巨大、水循环影响力巨大的国家,则要通过生态保护建设增加碳汇,并加强水利建设改善水循环,加强和培育自然力碳循环和水循环对温室效应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0.
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抉择.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应当积极响应低碳经济的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农业.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约束,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低碳农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低碳农业与其他农业模式的区别,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面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在坚持“高效、优质、高产”、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的基础上,面对农业发展新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应积极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家粮食安全的本质要素决定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但两者实力的悬殊导致WTO《农业协议》对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平衡的规定,这严重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空间。多哈农业谈判也不能根本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保障粮食安全不能仅依赖于贸易,而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公平贸易出发,争取农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二是从开放与保护相结合出发,加强国内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体现为从军事、政治、经济到环境气候等诸多方面,其中在环境气候方面的行动似乎较少得到重视。为什么美国选择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了积极的合作?这样做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认为,环境和气候问题是湄公河地区面临的重要安全和战略问题,与本地区面临的水资源分配、减贫、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密切相关。与此相关的政治信任问题也是涉及制约中国与本地区经贸关系升华的瓶颈。美国选择在这一议题上重返亚太,正好切中了中国在本地区影响力的软肋,迎合了本地区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安全需要,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软实力。而且美国也利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规范话语,以履行自身作为发达国家的气候资金援助承诺的行动。美国的做法表面上对中国不构成威胁和挑战,实际上相比军事和经济战略方面,却更加明显地存在针对中国以及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意图,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基于依附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争论,从农业研发、生产、贸易以及金融发展四个角度解析农业 外商投资(FDI)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利用 1991—2017年 6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二者关系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外商投资(FDI)会 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产生显著负向作用,这意味着国际垄断资本的“趁人之危”要大于“成人之美”; 异质性检验发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粮食短缺严重、地理位置沿海以及非 UPOV成员国的发展中 国家,农业 FDI对粮食安全的“趁人之危”效应更大;农业 FDI虽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水 平,但会对农业自主研发能力和金融发展产生显著负向作用,并且会加重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贸易 依赖。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竟无果而终,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减排的利益难以均摊,导致各国政府的谈判立场和态度大相径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有的国家积极推动,有的国家摇摆不定,有的国家袖手旁观,有的国家横加阻拦。由此看来,国际气候变化协议的最终达成,有赖于通过机制创新,改变全球减排的国际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对此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经济学界认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并且提出要警惕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政治关系学界跟踪国际气候谈判的发展态势,对国际气候政策制度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度选择,并且把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国家安全、全球治理等领域;法学界在介绍西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也逐渐发出自己的学术声音,提出要通过专门立法和相关领域立法来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伦理学界主要关切温室气体减排的公平和正义问题,研究伦理道德因素在气候谈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碳捕获与封存及其国际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框架公约》和《议定书》)中有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的初步思路,但没有明确规定CCS是否可视为缔约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CCS技术对传统国际法的多个领域造成了冲击,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当对《框架公约》和《议定书》的部分条款作宽泛解释或加以修改,同时在各国协商的基础之上,将碳捕获与封存的有关法律问题纳入后京都时代的气候变化立法之中。  相似文献   

17.
泛温室气体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室气体成因认知正在经历着由单一的高度经济活动成因向"泛温室气体成因"的转化,与此同时,《京都议定书》的二元机制也有向单一的减排机制转化的趋势。这两个趋势并行发展,对气候变化问题认知和对策路径提出了挑战。成因的多元化要求应对机制的多元化。实现的路径是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导,在重视减排的同时,加强增汇机制的作用,并且应增加水循环改善这一新的机制要素,形成减排—增汇—治水的三元应对机制。减排的主要对象依然是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等碳汇潜力巨大、水循环影响力巨大的国家,则要通过生态保护建设增加碳汇,并加强水利建设改善水循环,加强和培育自然力碳循环和水循环对温室效应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8.
WTO多哈回合谈判历经曲折一直未能圆满完成,其在农业谈判中确定的取消发达国家出口补贴、设立特殊保障机制、对粮食欠缺国家进行粮食援助等议题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危机问题,但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特殊产品等议题拖延未决,以及发达国家对取消农业补贴承诺的实质履行效果等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会产生潜在不良影响。未来的多哈农业谈判应进一步关注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落实之前谈判中已达成的有关议题,并考虑组织创建发展中国家协调性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拓宽粮食议题谈判范围等,确保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9.
吕晓莉  缪金盟 《国际论坛》2011,(6):34-40,78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成立以来对推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发布的许多报告成为国际社会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国际气候谈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直接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重要国际气候法律文件的制定。在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谈判任务艰巨的形势下,IPCC需要对自身暴露出的一些局限进行改革,才能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