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议题以及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是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背景.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和共同参与原则,并应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为立法目标.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蕴含体现国情、结合省情、移植借鉴、协调统一和平衡利益等特点.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框架主要包括总则、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保障措施和监管责任等五部分.  相似文献   

2.
化学品污染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尚为空白,化学品污染防治立法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供给不足。化学品污染防治立法对气候变化兼具减缓性和适应性,需要在生态整体主义理念指导下,对化学品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立法,确立保障生态安全、人体健康的立法目的。我国化学品污染防治立法需着重强调预防原则与全面管理原则;完善化学品计划与规划制度,调整化学品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化学;统一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以"最佳适用技术"为原则严格化学品环境标准制度;完善化学品登记制度,建立化学品信息系统数据库;完善化学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危机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问题,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出现,自然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本文通过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现状的分析,在探讨现行立法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考察了国际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及进展,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应立法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框架体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上,国际社会正在经历由政策向立法转化的过程,中国应当响应这种转化,启动并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程.在此,有必要对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的框架体系从整体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参考国际国外的立法经验,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的框架体系应当由"一体两翼"构成:一体即气候变化应对综合立法(或称为气候变化应对基本法),主要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两翼":一是减缓性立法,主要包括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立法,二是适应性立法,主要包括完善自然资源、相关产业、防灾减灾、社会保障等立法.  相似文献   

5.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社会逐渐由政策行动向立法路径转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进行专门立法是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路径上,可以考虑首先推动我国地方省市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先行先试,在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地方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各省市可以根据地方实际,率先进行综合型、减缓型或适应型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模式选择,确立总体立法框架和监管体制,并进行专项制度与保障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6.
《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是美国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气候变化法案。该法案共分为五大部分:清洁能源、能源效率、减缓全球变暖污染、转向清洁能源经济以及农业和森林所涉及的抵销。该法案遵循"命令——控制"模式和市场调控模式相结合的立法思路,以气候衍生品作为调节影响气候变化行为的主导工具。我国应当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市场机制促进国内碳减排和增加碳汇。我国的气候立法应当减缓与适应并重,分领域有重点地进行气候治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对此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经济学界认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并且提出要警惕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政治关系学界跟踪国际气候谈判的发展态势,对国际气候政策制度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度选择,并且把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国家安全、全球治理等领域;法学界在介绍西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也逐渐发出自己的学术声音,提出要通过专门立法和相关领域立法来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伦理学界主要关切温室气体减排的公平和正义问题,研究伦理道德因素在气候谈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巴黎协定》明确了"自下而上"型的温室气体贡献目标,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更需包括FAO在内的多元主体予以共同治理。事实上,FAO已将援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粮食安全的传统工作范围延伸至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但客观而言,其仍存在国际合作模式僵化、机构设置与整体目标不匹配、行动能力不强、工作透明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对此,FAO宜在自身改革和治理中更突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加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体系的互动与衔接,创建发展中国家关于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亦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的完善,并创新农业发展战略和碳融资方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球异常性气候事件的频发使得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任务,我国政府和各个城市也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着多方努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践着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承诺.纽约、伦敦、东京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三大世界城市,其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以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为保障,制定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明确、指标定量,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有机结合,重点领域全链条减排等.本文在详细分析和归纳三大世界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尽快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摸清现状明确目标,从立法、守法、执法全链条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保障,合理有效地使用市场手段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不同国家、不同领域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减缓与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有效途径,相对于减缓效应的长期性而言,适应带来的成效更加显著,因而近年来,国际气候谈判领域更加关注适应性气候变化措施。林业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但我国现行《森林法》并未体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因此对于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并不能给予法律保障。从当前我国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措施来看,《森林法》的修订应当完善和确立适应性林业规划制度、适应性植树造林制度、适应性林业自然保护区制度、适应性监测、预警与应急制度、适应性基金保障制度、适应性林业生物质能源替代制度。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且深刻的影响,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已有研究呈现碎片化状态,难以反映研究的热点及其政策导向。为厘清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经济研究的内核并发挥理论创新和政策引领作用,以中国1992—2020年共1 678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悖离及其成因与对策。结果表明:(1)已有研究构建“气候变化—风险生成—农户避险手段”的理论框架,主要讨论气候变化(外生的)如何影响到农业生产进而造成农户避险手段选择性偏好(内生的)。(2)理论研究目标是增强农户对冲风险能力,政策实践目标是减少气候致灾因子,两者呈现悖离性。为此,应从“政策助推—市场发育—认知响应”三个方面,促进理论与政策的协同发展,并搭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域外农业法律体系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世界农业法律体系呈现四大发展趋势:确定了核心的法律概念,形成了特有的调整方法和立法理念;农业法规范体系日趋严谨和开放,系统的法典化运动与解法典化运动构筑了现代农业法制框架;农业法律的技术性因素增强,农业标准立法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法趋同与统一趋势明显,农业市场全球化推动了农业国际规范形成,多边和双边农业协议和政策推动了区域农业法的统一。世界农业法发展的这些趋势,要求我国坚持农业法制自主性发展的同时,适当借鉴域外农业法制的基本经验,应对跨国农业法制实践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农业面临着全球化不断推进、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保证、世界人口增加、全球环境问题四方面的挑战.农业法有必要对此予以回应,为可持续农业发展创建具有强制力和可靠性的法律框架,支持和保障农民务农知识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对第三次农业革命进行法律调整,解决全球农业法支离破碎的问题.由于农业全球化,硬法和软法在多层次的农业法体系中作用重要,食品安全不仅需要国内法规范,还需要构建国际规范.行之有效的全球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尚未形成,应该建立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约束力的目标和原则.对中德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这一法律体系的构建,还有助于克服全球农业法的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14.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气候风险事件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面对气候风险发生的高可能性,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陷入窘境。我国现有法律仍不能满足自身所承担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的需要,因此,我国应进一步转变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路径,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法制化轨道,全面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WTO《农业协定》下我国农业补贴现状与法律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补贴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保护农业的法律制度,在各国农业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缺乏系统稳定的法律体系支撑,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发达国家的强势农业补贴政策致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国应在WTO框架下遵守《农业协定》规定,同时充分利用国际规则提供的各种保护空间,尽快健全完善农业补贴的相关法律制度,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我国耕地污染现象严重,与法律政策碎片化和部门管理冲突不无关系。鉴于耕地的特殊性,耕地绿色化保护的环境法律政策整合势在必行。应该遵循耕地保护基本原则,协调完善立法和执法,解决立法碎片化和执法部门、执法程序的碎片化,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政策整合为手段,寻求耕地的绿色化保护。  相似文献   

17.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权益得不到保护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科技队伍的稳定。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护面临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难、经济待遇差、权益保障难的问题,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障难的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够,法律供给不足,基层农技人员维权意识薄弱,服务对象素质低下。因此,应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加强对基层农技术人员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加大对基层农技术人员权益保护的执法力度等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农业开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植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先秦儒家,提出了注重把握农时、推行惠农政策、发展大农业系统、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保护农业资源等一系列独到见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业开发思想.它对当前社会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现代经济制度的核心,而我国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较为落后,阻碍了其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法律制度保障差别性支持民族地区金融的发展。现行法律政策等对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支持力度较弱,应从普惠金融法的价值如“安全、效率、普惠、共享”等以及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发展入手,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创新、完善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法制,促进民族地区金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