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沈从文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展现沈从文心中的理想世界。沈从文在“都市文明”面前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结,都市文明压抑得他透不过气来,而湘西文化所赋予沈从文的优越感使他对都市文明不屑一顾,他那种“乡下人”的气质,令他不止一次地“否定”现代文明。家乡观念的认同感,又使他对湘西老家尤其热爱。文章对沈从文笔下三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感性上,认识沈从文是如何表达对人类的爱和宽容。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在个人经历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形成独特而鲜明的写作风格。他强调人性,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是其创作的起点和归宿。他从湘西和都市两类题材着手,在对立互参的格局中获得人性的表现。沈从文擅长女性形象的塑造,无论是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还是空虚的都市人生,女性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其鲜明的描写艺术还表现在语言、场景、心理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有根深蒂固的湘西本土情结,同时他的现代知识分子身分又使他在反观湘西世界时具有一种"他者"眼光,他从"本土"和"他者"这两个身分的矛盾统一中孕生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文化及文学观念,从而构建了他那风格特异的湘西世界.在今天看来,沈从文的美学选择具有反思现代文明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创作初期以湘西本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揭示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这种对湘西文化的本土阐释是把湘西文化作为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也是作为拯救现代都市文明诸多病态的良方,这是沈从文此期的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思想的人类学向度。这种缺失现代历史理性的价值取向必然受挫。沈从文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同历史理性尺度之间的冲突,正是他文化困境的来源。历史理性是沈从文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之途。沈从文从本土文化阐释意识到历史理性的转变高度说明了他的文化理解阐释身份的全面置换,也揭示了他文化阐释的方法的自觉更新。沈从文从苗族、湘西区域意识到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逐步归聚,实际上是他跨文化思考、历史理性思考乃至对人"类"意识思考的结晶。这是沈从文对中华民族文化如何走向复兴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特立独行之士,沈从文有意识地构筑了两个鲜明对立的艺术世界──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通过对湘西一往情深的讴歌与赞美,捍卫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反过来又通过对都市文明的否定来巩固自己的信仰。透过这两个艺术世界,一种鲜明的“异乡人”情结凸现在我们面前。而这种“异乡人”情结的产生又是必然的,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上海创作时期,以湘西本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针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虚伪、堕落和汉儒家理性文化的机械、板滞,对包括苗、瑶、土家、侗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来展示湘西异样的生活世界,揭示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这种对湘西文化的本土阐释,是把湘西文化作为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也是作为拯救现代都市文明诸多病态的良方,这是沈从文此期的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思想的人类学向度。面向边远之地,聆听异域之音,寻找文化他者,以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思想资源,这是沈从文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所存在的中国文化复兴问题的积极应答。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和散文是一部反映湘西历史和现实的楚辞.作品贯穿着沈从文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情结,呈现出神奇幻美、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都市题材小说以及湘西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两相比照的过程中,基本肯定了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常"),而对湘西在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加以否定("变").从而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柳丛梦曾和我在一个单位相处七年多,1992年丛梦去了省报,东奔西走,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近日忽然拿来一本他刚出的书,名叫《平静的抒情》。我虽极忙,且向未为人作过“评论”,但还是想为丛梦写点什么。一、都市湘西文化人新时期故土情结的个体延伸与掘进这是一种奇妙而又发人深思的文化现象:美得使人心醉而又穷得使人心酸的大山腹地湘酉,本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文化人为着寻找一个更开阔的梦幻空间,先后走入都市,却又一个个都害起了思乡病,其病状大抵相似:皆以湘西较雄奇、瑰美、空灵的山水和醇厚的人情风俗为坐标,昼则烦都市之…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凤凰情结”及其小说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从文的“凤凰情结”,一是地理上以凤凰故里为核心的湘西情结,一是精神上的楚文化情结。 这种情结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积淀成他的小说创作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相似文献   

12.
沅水边土地上走来的沈从文.他笔下的湘西是开放着“淡绿百合花”的理想境界.与之,相对的都市小说,虽然没有构成一个“世界”,但必须承认.沈从文以他独特的方式,观照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某些方面”,发掘出一些为其他作家所忽略的东西,从而使他的都市小说和他的其它小说相比,更多了些历史洞察力.  相似文献   

13.
1922年,正在湘西的沈从文,跨出了对他的人生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离开家乡,到北京寻找梦想。还没有到北京他带着的27块钱就花光了。在武汉,一位朋友又借给他10块钱,最后到达北京的时候,沈从文身上剩下的钱已不多了。此时他的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正在北京,于是沈从文就去找他们,之后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4.
<正> 沈从文初离湘西去到北京是他人生旅程的重大转折.理清他初离湘西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对沈从文早期的思想和创作成就的评价,但是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未弄清楚.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沈从文是1922年夏天离开湘西到北京的.本人对《从文自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对《从文自传》中的一些史料进行了一系列追踪考察,确信沈从文是1923年夏天离开湘西到北京的.一、沈从文在湘西土著部队服役的时间.据《从文自传》,沈从文第一次离家随靖国联军二军游击第一支队杨再春(字明臣)部过辰州是1917年7月16日.不久沈从文随这支部队奉命到二军司令长官张学济家乡芷江一带清乡剿匪,长达一年零四个月.1918年冬,部队转回辰州后,全部以援川的名义过川东就食.沈从文因年少,留在后方留守处,办后勤杂事.1920年春节以后,靖国联军二军退防到湖北来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接受<圣经>影响与他早年在湘西及后来在北京的经历有关,现实的冷漠与严酷使他对基督精神充满渴求,并从中获得精神慰籍.沈从文从<圣经>中直接吸取艺术营养,无论是语言意象、叙述模式、人物塑造还是对爱的探寻等都受<圣经>影响颇深,他所创造的"湘西世界"也与<圣经>"诺亚方舟"有渊源.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当大批作家纷纷为社会大变革的最新潮流所吸引,而努力挖掘社会真谛时,一位由湘西走出,自称为“乡下人”的年轻作家独僻蹊径,以自己独立的判断标准,以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意识,构筑起一组互为观照、互为发现的文学世界: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在沉歌湘西世界抨击都市社会之中实现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从而在文坛上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他就是沈从文。对生命的探索是沈从文意识的重要特征,蕴含着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思考,也是他创作的主旋律,纵观沈从文的创作轨迹,他几乎一直以人性和道德这两个角度为他文学…  相似文献   

17.
论沈从文的两种跨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他首先实现了从乡村世界到都市世界的跨越,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跨越.这种跨越不仅仅是指从一地到另一地,从上一个历史时期到下一个历史时期的行为过程,更重要的是指支配这种行为过程的思想发展历程.当“五四”文学青年在文学革命高潮过后、大都处于沉默的反思中——徘徊、彷徨的时候,沈从文却执着地不甘寂寞地走着自己的路,冒然由湘西来到北京,怀着探索人生奥秘的企望,挣扎着拿起了笔,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初期创作具有明显的试笔性质,就总体而言,是以自我抒写为中心的,这种自我抒写对他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其抒写都市生存苦闷与皈依湘西乡土的作品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从沈从文初期创作的自我抒写中,不仅可以发现沈从文步入文坛的复杂心路历程,而且可以把握到其艺术风格与创作格局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来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的文本意义.沈从文都市小说既非是为创造一个与其湘西世界相媲美的都市世界,也非为泄一己之愤的工具,而是以梦的伪装形式,歪曲地表达他的欲望满足,即找寻理想的生存方式.沈从文都市小说中不合理性、极端偏执的思维方式,正与梦中的思维形式相吻合,这正是沈从文在小说中对都市人物进行极端丑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构成对照与互见的关系,但在整体上往湘西生命形式偏移,这种整体性偏移固然显示出沈从文一定程度上的湘西地方主义立场与乡下人的观察视角与眼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达出他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