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指导力和影响力来自实践,用之实践。脱离社会生活,离开了向实践转化,就会使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变成僵化的教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场域,其实质就是调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领域的多样化实现方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指导作用,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内容和本质要求。从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着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力量。全面审视当前网络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社会生态环境,找到制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瓶颈"。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实际,从加强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领导、红色网站的建设、话语形式的创新和专业队伍的建设等四个方面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向度是指文化向度和大众化向度。从文化的向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从大众化的向度看,必须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是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融入日常意义、引领大众等五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凸显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定位,创新方式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找准着力点是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绩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5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概念的深入解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大众"的层次性要求,并以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三个层面的"大众"为对象,分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理论队伍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从理论术语、政治范畴到大众语系的转换;必须要以舆论宣传为阵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耳熟能详;必须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大众普遍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8.
从制度学视野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通过制度建设防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简单化、庸俗化和非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话语转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从话语体系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创新性地转换为“中国梦”,不仅符合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中国梦”还赋予了共同理想更丰富的内涵,其典范性必定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走向深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凭添更多光彩。  相似文献   

10.
不断推进马克恩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重大课题。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高校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1.
伟大梦想话语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话语创新和话语再造。作为国家新的话语表达和文化图景,伟大梦想话语承载着向世界阐明中国和平崛起与文明崛起、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伟大梦想话语建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工具来夯实话语建构的学理支撑,从当代中国所经历的最为宏大而独特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话语建构的活水,坚持话语建构的原创性、民族性、群众性和斗争性原则,用中国话语阐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中国话语建构对完善中国道路的话语表达、激发民众共同推进伟大梦想实现、重塑世界和平与发展新格局、实现与西方平等对话和推动中国话语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强本固基的伟大工程,要基于时代主题和实践主题的转换和发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着眼于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其大众化的话语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差别必然出现不同范式。所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确立人本范式取向,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以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和任务,基于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1 000份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通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情况、认同情况和实际运用情况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原因.建议从强化传播主体、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方法、关注传播受众、优化传播环境等角度提升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以唯真的态度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以创新的精神深刻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以辩证的思维牢牢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以坚定的行动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必须对两个前提性问题即可能性和必要性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从可能性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具备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其国际话语权构建是可能的;从必要性看,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都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国际话语权构建是必要的。当前,我们应该努力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认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施测的四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问题是其水平和效果的测评。就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语境与时代语境而论,施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应包括四重维度:科学性、通俗性、实践性和人本性。其中,科学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与方法,超越“精英或权威传播”的主体模式,让新时代的大众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主体;通俗性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实践性强调在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国情、时代焦点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结合起来;人本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个过程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标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内容和形式大众化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创新传播平台和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培养和造就大批理论家、宣传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人才保障;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大众化作为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不仅是中国梦落地生根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增强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现实需要和强化人民主体性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梦大众化面临主体信心缺乏以及空洞化、泛化、碎片化、片面化等诸多挑战。推进中国梦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努力提升主体“化大众”的能力,力求中国梦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和语言表达的生活化,同时应把握对象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广大人民大众为对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宣传活动,提倡“以人为本”,准确了解人民大众的知识结构,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用人民群众特定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来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加以解释,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民间文化的紧密结合,这样,就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呼唤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实践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的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先进性和广泛性、基本理论和社会现实、内容深透性和形式有效性、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