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农民务工经商浪潮的掀起,越来越多的女性也被卷入其中,她们大都处于婚嫁生育的集中期,而与体现现代文明的城市的接触难免会影响她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本研究主要通过深度的个案访谈,详细描述了女农民工的生育意愿的特征,并且从职业,打工时间、交往群体,大众传媒四个方面探讨了影响期生育意愿的城市经历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农民的养老观念与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关系。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即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和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农民对新农保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呈正态分布,而对新农保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呈偏态分布,即农民相对较认可新农保的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而不认可新农保的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新农保仅是有限保障。农民的养老观念对新农保不同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农民的养老观念中影响农民对新农保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变量有社会养老观念、家庭养老观念,而影响农民对新农保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变量有机构养老观念、精神养老观念、社会贡献观念。  相似文献   

3.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学历、家庭总抚养比、认为新农保是否划算以及对新农保试点的态度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土地面积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将农民群体的年龄和身份类别进一步分组估计,发现不同年龄组和身份类别的农民群体参保影响因素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民参保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农保是我国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风险"而设置的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制度设计。充分了解当前新农保的客观运行状况与广大农户的主观认知评价,对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湖北省4县新农保实践调查发现,当前广大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整体上处于相对了解、比较理性、保持乐观的状态,绝大多数农民对该政策的实施表示赞同并积极参保,但对补助金额大小、基础养老金发放、政策的稳定性、宣传动员方式等具体实施环节还存在不满或担忧。为此,应当坚持在"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农保的作用以保证农民最优化的利益实现,科学管理新农保的各项实施环节,增强政策的普惠、福利功能;合理促进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当代农民养老观念的转变;积极拓展新农保的宣传渠道,促进新农保"全覆盖"的实现;灵活规范新农保的制度实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农民失去土地前后思想道德观念变化为研究基点,分别从农民失地前现代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农民的影响、农民失地进入城市后融入新型人际关系带来观念变化的角度,探究了农民在失地前后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内心排斥城市文明、伦理道德的逐渐蜕化、封建愚昧的陋俗显现;分析了现实社会、政府层面的原因.提出了政府要通过健全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群体心理适应问题,社区等民间社团要以安置小区为平台,开展文化类活动,加快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步伐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认知水平、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三个层面对江苏农村两性的参政现状调查显示,政治认知水平低下,民主参与意识缺失,乡村政治生活中行动迟缓、消极被动,至今在农民群体中仍是普遍现象。较之于男性村民,女性村民在政治认知、意识及行动方面的公民能力更为欠缺。分析表明,乡村政治思想观念变革的迟缓与民主政治生活的非常态化,及传统治理方式的延续导致的村庄自治组织、制度发展的滞后成为两性村民参政不足的主要原因,而排斥女性的男权政治文化场域又是导致女性村民公民能力更为欠缺的直接原因。改变现状必然要从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入手,才能切实提高乡村两性村民参政的广度与深度,保证二者参政的平等、有序。  相似文献   

7.
将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特殊商品,以制度需求方——农民的消费决策行为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制约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农民人均可储蓄收入是农民参保决策的经济基础,但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在农民参保决策中的作用更为关键。这些非经济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捆绑等,它们使不同群体形成了有差异的参保决策过程;另一类是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对干群关系认知、对村干部信任、对新农保的了解和满意度等,它们通过影响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和预期,从而影响农民最终的参保决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增强农民参保积极性角度提出完善新农保制度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河北省肃宁县西王村新农保调查数据入手,总结了农民选择新农保参保比例较高、缴费档次偏低的特点,分析了农民选择参加新农保主要是由于新农保缴费对生活水平影响较小、缴费手续较为方便、经办服务到位和捆绑缴费政策等原因,而农民新农保选择低档次缴费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整体偏低和新农保缴费收益率和缴费档次成反比导致的,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广西4县市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 探讨影响“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文化水平、职业、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在不同程度上能影响到“新农保”政策的有效性; 不同的非经济因素对“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这一结论既利于增进对“新农保”政策的认识, 也利于寻找优化“新农保”政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特殊商品,以制度需求方——农民的消费决策行为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制约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民参保决策的经济基础,但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在农民参保决策中的作用更为关键。这些非经济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捆绑等,他们使不同群体形成了有差异的参保决策过程;另一类是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对干群关系认知、对村干部信任、对新农保的了解和满意度等,他们通过影响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和预期,从而影响农民最终的参保决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增强农民参保积极性角度提出了完善新农保制度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大以来,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发展现状也呈现出复杂的现实特点。农村基层民主的这种现实特点对农村教育的作用、制度、方式以及农村基层党内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期盼等重大机遇以及信息不畅、交易失范和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供给保障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夯实土地流转产权基础,实现流转管办分离,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期盼等重大机遇以及信息不畅、交易失范和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供给保障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夯实土地流转产权基础,实现流转管办分离,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乡村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公民权利的建构问题。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治理制度设计,最终的根据一定是落实到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基本权利的制度保障上。从公民权利出发来阐释乡村治理,就是要指出乡村治理所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制度安排问题,更为本质的是公民权利的制度化保障问题。乡村治理不只是个秩序问题,更是一个公民权利的规范问题,只有从公民权利的制度化上来推进乡村治理建构,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化与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加速在现有小城镇、县城集中发展工业,实现城市化,有利于发挥小城市的聚集功能与规模效应,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市的转移,帮助农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数据 ,文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 ,实证分析了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发现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了先递增的增加后递减的增加过程 ,而 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恶化 ,主要在于我国工业化走上了资本密集型道路。认为我国农村工业化应通过完善要素市场 ,重点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乡村建设史上的重要典型事件,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历来被学者所重视和关注。在农村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于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以及农村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方法梳理并挖掘出这一理论所包含的注重情义关系、追求职业平等、强调农民自觉、重视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系统论等主要的社会工作思想。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发挥村民潜质、培养村民团体与合作精神、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注重农村整体发展以及进行必要的社会行政干预这五个方面的启示与建议,以期达到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农村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拉动农村消费是当前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生命周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以及收入分配效应理论的研究都显示了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低、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管理体系落后是制约农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率,缩小城乡社保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同时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才是我国当前扩大农村消费支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小岗精神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体现为穷则思变的图强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无畏无惧的担当精神、勇于探索的试错精神、坚持真理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为农村改革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原动力。小岗村实行农业“大包干”,拉开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引领了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在“大包干”基础上构建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是小岗精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乡村振兴必须建基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农村教育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对于农村教育存在什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作为工作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农村教师有着他们独特的认识和思考.2011年3月和2012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两次组织召开了“农村教育政策研讨会”,参会者为23名来自全国5个省、14所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两次研讨会的基础上,文章从农村教师的视角总结了农村教育中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与流失问题、布局调整带来的农村上学成本剧增和交通安全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职业教育、教育管理行政化及教师的压力等问题,并提出了农村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些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