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鲁迅早年思想研究中,关于《破恶声论》的理解和评价尚属空白。人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上,客观地显示出一种见解,认为《破恶声论》不足以体现鲁迅早年思想。本人却持相反态度,相信唯有《破恶声论》最能充分地代表作者当时的思想,它是作者早年思想的极致。本文不仅肯定《破恶声论》的重要性,而且关心相应的几个问题:《破恶声论》的基本逻辑、主要观点、创作背景、历史地位及总体评价。这里先从文章本身讨论起。一《破恶声论》的基本结构是一个相当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其潜在前提是民族主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我国神话研究的奠基者。他在20世纪初所发表的有关神话传说的论著,如《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破恶声论》、《致傅筑夫、梁绳》、《关于中国的两三事》等,是我国神话研究的拓荒之作。鲁迅在他的论著中,对神话与传说的起源、性质、艺术特征、民族特点及其存佚、搜求和整理等问题,都发表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很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这对于建立和发展我国自己的神话理论和方法论原则,仍具有借鉴意义。神话与传统的起源及性质关于神话传说的起源,我国五六十年代流行神话源于劳动说,到了80年代…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了鲁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和李大钊先生的《风俗》、《民彝与政治》四篇文言政论文作早期思想的比较,他们在明确的启蒙意义的认同上,在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的同时又不排斥民族的传统精神上是一致的。然而由于他们为文的出发点和社会定位的不同,鲁迅表现的是批判性和文化启蒙,李大钊则表现了建设性和政治启蒙。  相似文献   

4.
论鲁迅的民俗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鲁迅的民俗学观刘玉凯在研究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的时候,我们也许较少从民俗学角度去看鲁迅。但是如果撰写一部中国现代民俗学史,无论如何也不能忘掉鲁迅的贡献。这一事实足以诱惑我们有兴趣探讨鲁迅的民俗学观。的确,鲁迅并不是严格的民俗学者,他生前从未以民俗学者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神话研究在中国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对于中国神话的相关研究,已有一大批有成就的研究者及诸多成型的学术思想。田兆元先生作为当代神话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其学术思想从早期的神话史研究,到近年来对神话研究路径的探讨,均深刻表达了对民族国家认同、社会精神建构等现实话题的整体观照。因此,其思想可定位为社会神话学思想。田兆元的社会神话学思想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关于神话史的书写与解读,二是对当代神话学研究的三结构论即神话研究的民俗学路径的探讨。其社会神话学思想尤其具有开创性与继承性,在神话学、民俗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既体现在他的倡导上,也体现在他对时代思潮的反思批评上。鲁迅早期文言论文对清末时代思潮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反复古、掊物质和排众数、破恶声三个方面。从中可以归纳出青年鲁迅思考的特点:看问题的全面性、辩证性,深刻性和超越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三十年来的"鲁迅与民俗"研究,从鲁迅作品中的民俗表现、鲁迅与民俗学学科的关系、民俗生活对鲁迅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体现了时代的意义,并从更多的侧面解析了鲁迅之所以成为文学巨匠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8.
原始宗教下荔波水族民俗体育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等,从原始宗教的视角对居住在荔波县境内的水族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信仰原始宗教的荔波水族,民俗文化、民俗体育文化与原始宗教密切联系,这原始纯朴的信仰使其观念、思想、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是继《吴越地区民间信仰民俗》和《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之后的关于吴越地区民俗文化的系列研究成果。由于海岛的独特性,该课题在调查方法上,突破了以往民俗学的"投入式调查"和"参与式调查"模式,而探索到了第三种调查方式,即以当地土生土长的文化人来调查和描述本地的民俗文化,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民俗学在理论上还存在着让人探索的广泛空间,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来建立中国的民俗学学派,有着崭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神圣与世俗是世界存在的两种基本模式,每一个人都可视作是宗教的人,穿梭在神圣与世俗之间,体验不同的经验。庙会是宗教活动、民间信仰活动与民间物资交流、娱乐活动相融合的一种民俗形式。本文通过对成都客乡木兰庙会的考察,旨在为深入研究客家文化洞开一扇透视之窗、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个案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从民俗学角度研究鲁迅小说赵稀方鲁迅小说中的民俗现象是非常丰富的,从居住、服饰、饮食到年节、婚礼、丧葬,到巫术、鬼神、迷信等等(主要限于绍兴地区民俗),无不形象生动,有不少人已作过这方面的搜集整理,这是很必要的,但我以为从民俗学角度研究鲁迅小说,仅止于...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学研究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主张“兼容并包”,发表《校长启事》,支持进行近世歌谣的征集;1920年还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由沈兼士、周作人等负责其事.周作人于1913年至1915年间写有《童话研究》《儿歌的研究》、《童话略论》和《古童话释义》等,是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先驱.鲁迅在故乡从小接受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历来重视无名氏的创作和生产者的艺术,他在《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和《科学史教篇》等文中,论及外国和中国的神话、传说,其所编著的大学讲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大量论述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正确地指出它们的性质、起源、演变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等.鲁迅还于1912年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倡议成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便搜集整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鲁迅后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民间文学,奠定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理论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去其偏颇 得其神明——鲁迅与《圣经》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一生坚持科学,反对各教派宣扬的宗教神话,但却将了解宗教视为必要的修养。因此,从他丰富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界三大著名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十分熟稔,多有论述,对那些较小的宗教流派也有一定的研究和阐释。本文侧重论述了鲁迅与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密切关系、对《圣经》的评价、对《圣经》故事的改编,以及对《圣经》词语典故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试析王统照乡土叙事中的民俗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觉,对王统照乡土叙事中的民俗意象进行研究。王统照自觉的民俗学意识和扎实的民俗学学养,使他在乡土叙事之中尤为注重民俗意象的描写,特别是将社会民俗心理、民俗信仰与乡土世界的原生形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出浓烈的民间意识。  相似文献   

15.
:印度三大神话体系 (吠陀神话、印度教神话和佛教神话 )对东南亚多数国家的宗教和神话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其中三教交叉并行的复杂传播现象是东南亚早期国家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其结果导致多神共存不悖和对主神信仰的相继变更 ,使东南亚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并初具对世界文化兼容并蓄的宽容精神  相似文献   

16.
南朝志怪小说集《异苑》中有多则故事涉及楚地区的民俗信仰、巫风、早期佛教的传播等问题。考察以上问题,有利于了解六朝时期楚地的宗教生态。  相似文献   

17.
《精卫填海》的神话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卫填海》神话深刻体现了中国早期神话的"诗性智慧",富有丰富的神话学蕴涵,有着深厚的思想、哲学、信仰及科学的审美蕴涵。  相似文献   

18.
庙会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国民间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信仰的主要途径,其文化是中国底层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方式。同时,庙会文化又是中国民间民俗习惯的表现方式,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民间人民朴实地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俗的方式和方法。另外,庙会文化是中国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主要途径,其与地方经济也息息相关,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庙会文化的正向影响。此外,庙会文化还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社会民众通过庙会文化来表达内心的恐惧与不满,喜悦与幸福,从而实现内心的平和,这对社会稳定与和谐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总之,庙会文化具有记录、认知、教化、变革和融合等多种功能,对于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民俗理论的实际提炼性与追求规范性、区域民族民俗描写研究之丰富性与精确性、田野考察之可学性与可操作性、民俗学研究之献身性与交心工程性四个方面来考察 ,王建章教授的《中国南楚民俗学》是区域民族描写民俗学的优秀著作。  相似文献   

20.
章回小说《西游记》中无论是对山川地理的描述、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折射出的宗教观念、风俗习惯等都与海州区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花果山、东海龙宫到唐三藏、孙悟空,从渔猎、淘盐生活到民俗宗教、多神信仰等,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文化、海洋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