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实证研究和文献比较,笔者发现家政服务职业化进程遭遇瓶颈.因“员工制”家政工的特殊劳动标准缺位,家政散工不可或缺的权益被忽视.政府财税扶持“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亦未解决家政市场缺工问题.因此,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家政工劳动标准作为劳动法的特别法.基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非歧视原则,顺应立法潮流,扩大雇主范围.下位法提升家政工劳动标准的规定,尽管与上位法不一致但并非抵触.  相似文献   

2.
我国家政行业的从业人员人约有150万,其中96%以上是女性。家政行业因不具有正规就业的特点而被《劳动法》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目前又无其他相关法律保护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因此家政工超时工作、休息休假得不到保障、食宿条件低于一般标准、遭受性骚扰、意外伤害和大病医疗缺乏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大范围内存在,严重侵害了家政工的劳动权益,进而影响了家政行业的健康发展。文章从劳动者保护、雇主和家政公司的利益实现、社会性别平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家政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必要性,以期引起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推动家政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前家庭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但作为一种典型的非正规就业,家政工人的劳动权益状况堪忧。这主要表现在:家政工的社会保险权利难以保障;家政工的休息权利和加班工资难以保障;职业培训中的问题突出;劳动安全卫生隐患较多;合同保障不足。其背后涉及诸多影响因素,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现有的法律法规未能跟上家庭服务行业发展及家政工人权益保障的需求,被排除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之外,业内三方关系的法律定位不明确。因此,国家有必要从立法层面促进和保护家政工人的权利,确认家政工的劳动者地位,制定符合家政工作特点的劳动法律保障制度。可供选择的立法路径有劳动法调整模式、专门法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4.
家政业是我国农村妇女向城市转移就业的重要产业。因此,家政工职业身份建构的中观组织实践与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后的工作与生活质量高度相关,也是该议题从宏观政策最终体现为微观个体意识的重要落脚点。本文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提出了三类组织化实践路径,分别为企业组织路径、公益组织路径和群团组织路径。三类组织基于各自的立场与目标,分别强调家政工的性别身份、处于“草根”社会结构位置的流动劳动者和传统产业劳动者等多元但彼此独立的职业身份。但为了回应家政群体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及身份理论机制,宏观维度的政策与制度需要整合不同组织的立场诉求与实践,将多元组织化实践下的家政工多元身份最终整合为统一、稳定的职业化身份,以作为家政产业深化发展、提质扩容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家政工人在提供家政服务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涉及这些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的缺陷或缺失共同导致了家政工人权利易受损害的事实.对家政工人权利的保护,不仅要改造劳动法,使之一定程度上将家政工人纳入劳动者的范围;也要对家政企业的所有权模式进行改造,成立家政工人所有的家政合作社,从而使其成为家政服务市场化、产业化过程中的真正的影响力量;还要构建家政工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相互之间超越契约的互信.  相似文献   

6.
由于家政工作与家庭和非生产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家政工作较之其他劳动呈现出特殊的"面相".鉴于家政工作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法律以规范家政劳动应当是我国未来家政劳动立法的方向.但为因应家政工人劳动权益保护的紧迫性,目前可根据家政工人就业的不同模式分别将其纳入劳动法和民法的调整范畴,并制定各个层级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予以配合.  相似文献   

7.
自然人及家庭不具有劳动法上用人单位资格已经成为司法实务界的共识。就家政工人而言,随着我国家政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家政工人数量日渐增多,家政工人遇到劳务纠纷时雏权难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最高人民法院和人社部将非员工制的家政工人排除在劳动法保护之外的规范性文件不仅有悖现行《劳动合同法》之文意,而且已经不适应中国现实需求。因此,废止该类规范性文件,归位《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主体资格文意解读,为家政工人劳动法保护留下流动性适用空间,由裁判机构根据劳动关系的相关标准裁定是否适用劳动法不仅符合现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亦可为裁判机构在保护家政工人的法律和现实之间找寻平衡点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较低的问题,构建地方政府、物业公司和居民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演化的稳定策略及实现条件,并进行模型仿真。研究表明:监管、规范、分类投放是最符合实际的稳定策略,它受到三方的行为收益、行为成本以及奖惩机制的影响;初始状态的改变不会影响稳定收敛结果,但物业公司和居民的决策收敛过程会出现震荡现象;调节地方政府奖惩参数,能使物业公司和居民的演化路径向收敛结果转变,并增加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9.
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与政府鼓励迁移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影响系统演化路径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的迁移损失越小,越有利于劳动力迁移;劳动力城乡相对收入差距的大小对劳动力迁移有重要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以后获得的无形效用和福利越大,对劳动力迁移的吸引力越大;农村劳动力迁移过程中政府总成本支出与额外收益之差对其采取何种策略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派遣制员工身份特殊性及派遣制员工契约管理的内涵的分析,提出了派遣制员工的心理契约概念和特点。认为派遣制员工心理契约的主要特点是:以工作绩效换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具有"双雇主责任倾向"的复杂内涵,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和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及职位的差异性等。  相似文献   

11.
利用江西省随机调查样本数据,选取多元Logit模型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区域选择的主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自身特征是影响其选择不同区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包括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性别以及健康状况等变量;农村劳动力家庭因素是抑制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特征中劳动力流动就业从事行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区域选择同样存在较大影响;而外出务工的主观评价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略小。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0年陕西、河南两省城乡居民迁移状况随机问卷调查数据,以农村家庭为研究单位,按照家庭主要劳动力职业变更情况和居住(就业)地变更情况,将农户分为四种流动模式:本地农业生产型、本地非农业生产型、季节性乡城迁移型和城市居民化型.在对四种类型家庭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不同流动模式对家庭收入和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家庭不同流动模式均能够有效提高家庭收入,进一步影响家庭生活满意度,但农村本地非农业生产型家庭和城市化型家庭收益较大,虽然临时性的劳动力流动增加了季节性就业迁移家庭的收入,但是不完整的家庭生活使得季节性就业迁移家庭生活满意度较低,进一步指出促进富裕且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农村家庭城市化是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福利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转移劳动力的绝对、相对数量,其非农就业的流动性和非正规性使其成为城镇中失业比率最高、失业最为频繁的群体,通过制度变革提高其整体就业水平是城镇化质量水平提升以及内需扩大的关键。本研究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中路径依赖-锁定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形成路径的分析为基础,提出通过突破规模效应、学习效应、要素配置和强势群体的网络协作效应以及各主体适应性预期的改变来达到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结构性调整对辽宁就业及再就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就业结构角度研究辽宁的失业问题,有三个原因特别值得关注: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给城镇就业带来的新压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冲击;国有企业改革中原有就业结构和传统体制的压力。结构性调整是解决辽宁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在降低国有企业比重的同时增加非国有企业的就业岗位;拓展社区家政服务和私人服务业务的发展空间;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5.
多主体参与下中国光伏产业低端技术锁定突破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光伏产业低端技术锁定现状,基于多主体参与的技术突破模式,分析参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光伏企业和学研机构突破低端技术锁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在模型求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典型情形分析演化稳定策略的走向和收敛趋势。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上级政府奖励、外部性收益和科研经费无助于推动三方合作;第二,光伏企业扶持性补贴对三方合作的的影响呈现"倒U形",存在"补贴拐点";第三,增加对学研机构的扶持性投入无助于提升学研机构的合作意愿,而增加企业关联收益和学研机构的创新投入能够显著提高学研机构的合作意愿。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建立光伏产业递阶式补贴机制、培育行业典型及技术标杆企业、优化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是促进他们融入城镇社会和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中国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主观条件的限制和各种体制机制的束缚,他们的转移就业多数在非正规部门,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职业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个体特征差异并实证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提出要通过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等路径逐步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供应链系统中供应商与制造商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过程,分析溢出效应、创新补贴在供应链企业合作创新中的影响,给出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溢出效应促使更多的制造商选择"补贴"策略,加快了系统向稳定平衡点演化的速度;制造商的补贴虽然会促进供应商创新行为,但是过多的补贴也会使制造商对选择补贴的策略持消极态度;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即在没有制造商补贴的情况下,供应商依然能够通过创新获利,系统演化的最终结果才会是供应商选择创新,制造商选择补贴。  相似文献   

18.
利用Bootstrap-DEA方法对2014—2019年粮食型、养殖型和蔬果型三类家庭农场的动态效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粮食型动态效率逐年递增,养殖型家庭农场由于环境规制,要素配置不均,动态效率逐年下降,而体现蔬果型家庭农场动态效率的各种效率均较为低下.对动态效率收敛进行检验表明:蔬果型家庭农场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收敛,而粮食型家庭农场与养殖型家庭农场存在条件β收敛,人力资本存量、农村水利设施与电力设施共同显著影响这两类家庭农场的收敛,且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大于水利设施与电力设施.此外,粮食型家庭农场的动态效率收敛还受到农村道路设施、社会化服务完善程度和生产补贴政策的显著影响,而养殖型家庭农场主要还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与农村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基于此,建议加大对职业农民的培训与培养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合理确定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城市化路径外在宏观条件和内在微观机制的分析,可以更完整呈现城市化的社会规律,反观当前的相关理论及城市化政策的问题。与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家庭的不完全城市化不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趋于完全城市化。多个发达地区的田野调查表明,发达工业化基础上建立的本地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城市化的前提,其特征是就业机会丰富、就业时间充足与就业成本低廉。就家庭策略而言,农民家庭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家庭充分就业和家庭婚姻联结将本地劳动力市场优势转化为融入城市的家庭发展能力,实现完全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政府监管力度对废旧汽车非正规回收群体回收策略的影响,构建政府和废旧汽车非正规回收群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对废旧汽车非正规回收群体与监管部门的动态博弈关系展开研究,进而得出演化博弈模型的收益矩阵;通过单一策略和混合策略演化稳定性的分析,讨论政府不同规制方式对废旧汽车非正规回收群体策略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验证初始策略比例、政府规制力度等对策略演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复制动态方程组由4个鞍点和1个中心点组成,策略演化过程具有反复性和周期性,每个局部区域都会收敛到稳定点。政府监管部门应鼓励汽车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供应链纵向整合,同时加大对正规回收渠道的补贴力度,并严厉打击非正规回收渠道。非正规回收群体应积极寻求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并逐步完成转型升级,降低面临政府管制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