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印第安人权力运动的兴起,出现了许多过度夸大印第安人传统生态智慧的论调,以至于像西雅图酋长的演说这类明显虚构的文学作品也被当成了印第安人生态智慧的宝典。虽然北美印第安人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的传统环境伦理的确拥有一些非常优秀的成分,同时也存在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和实践,这些伦理和行为虽然与当前社会所推崇的印第安人的传统生态智慧格格不入,但却是其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此而言,很难说印第安人的伦理就是"生态的"。而且,在与白人社会的接触中,尤其是北美毛皮贸易中,印第安人很快接受了白人文化中的许多消极因素,沦落为白人商品经济的屠杀工具,这充分说明在同样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面前,北美印第安人并不比其他社会群体更明智。而当前对印第安人传统生态智慧的推崇其实是现代环境危机与印第安人全力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现代社会虽然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环境和谐的环境伦理,但其基础应该是现代生态科学而不是传统的万物有灵论,力图通过神化印第安人的传统环境伦理来解决现代环境问题的尝试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2.
用语用学的"预设理论"、"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对《十个印第安人》的英文原作进行探析,发现作品从头至尾穿插着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写少年尼克浪漫情怀的幻灭,暗写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分析了以乔.加纳一家和尼克父子为代表的美国白人农民阶层和中产阶层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这是标榜种族平等的美国文化的悲哀。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以英语写作自己的部落故事,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的生存遭遇与抗争。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制度背后是明显的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印第安文化的缺场。厄德里克的小说《圆屋》控诉了印第安人遭受到的司法不公,揭示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表达了当代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缺场的担忧和对印第安传统的眷恋。印第安人是美国成为强国之路的受害者,他们的文化在当代印第安文学家的笔下以最顽强的姿态生存下来,并且开出最美的民族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4.
库柏以西部边疆生活为题材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刻画了一些友善的印第安人,改变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印第安人都是野蛮人的思维定式。但是,受西方殖民者的帝国"天命扩张论"思想和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所影响,作者在刻画不同人物命运时仍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从白人立场出发书写美国西进历史,以未开化的、注定在白人文明进程中走向灭绝的高贵野人和卑劣野人为模式,构建起一整套殖民主义话语,对印第安人存在着文化偏见和种族优越感,为白人发动的大屠杀和侵略行为做了巧妙的辩护。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与文化背景多民族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文学(包括多元的诗歌),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白人文化、白人文学,因为他们的国语是白人使用的英语.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学史(包括诗歌史)都是从白人角度来写的,如同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从汉人角度用汉语来写的一样.印第安人被白人赶到偏僻的“保留地”里,很难受到文化教育,因此很少有机会用他们的语言或英语写他们的美国(本来就是他们的故土)史和他们的美国文学史;迁移到美国去的犹太人没有受到希特勒对他们的那种残酷迫害,也没有受到黑人或印第安人所受到的那种压迫歧视,虽然他们从犹太人的心理和角度创作文学,但是他们由于同属白种人而往往被列入白人作家的行列时显得很自然.几乎同时与白人殖民者到达北美的非洲黑人沦为终身奴隶,和土著印第安人一样受到虐待,但白人强制他们干苦活,他们势必被掺杂在白人社会里,而不是象印第安人那样被圈在与世隔绝的“保留地”里,固而有了运用英语创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19世纪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可大致分为"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这些形象均是对印第安形象的扭曲,使殖民主义对印第安人民的驱赶、杀戮和压迫合法化。20世纪美国白人作家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刻画了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印第安人物。然而,与一些20世纪的美国白人作家不同,福克纳笔下的印第安形象与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有着本质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他突破了"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传统的印第安形象,用他刻画的印第安形象,唤起印第安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短篇小说《爱药》,在糖—鸡心—蒲公英的三重象征意象中,从危机—拯救—希冀的一体性关联里,展现了在白人文化异化和新殖民语境下年轻一代印第安人的文化自醒、族裔自尊以及身份自认;同时,主人公面对多重危机的拯救行为和其显露出对本族群文化的心理认同,也隐喻出已觉醒的当代印第安人所拥有的文化希冀。  相似文献   

8.
美国原住民作家薛曼.亚历斯在《保留区蓝调》中成功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模式,用一把魔幻吉他揭示了白人殖民者真实的面目,用两个死而复生的军官重演了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犯下的罪恶。借助这种叙事模式,作者充分地阐释了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血腥镇压的历史、现代印第安人保留区的生活现状和印第安民族振兴发展的关键。小说既具备文学欣赏价值又具备社会研究价值,是当代印第安文学作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对印第安人政策的历史演变中,1887年道斯法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强迫印第安人脱离其部落体制和部落文化,转而接受白人社会经济价值观念。力图把印第安人纳入资本主义轨道,以实现其促使印第安人个体化、美国化的目标。这一法案实施了半个世纪之久,构成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强制同化时期。在这个时期,美国印第安人被迫逐渐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经受资本主义文明无情的冲击和“洗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后殖民视角出发,通过细读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奇的《痕迹》,探讨美国印第安人生存模式的变化和重构,揭露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唤起人们对当今美国印第安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如何保存和发展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痕迹》这部小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印第安文化应与其他文化积极交流,善于从其他文化中吸收有利于本族文化发展的积极成分,从而使美国印第安人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美国宗教历史中,印第安人土著宗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由于白人主流社会对印第安人的边缘化,以及同化政策。同样作为北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印第安人土著宗教从不为人认可。本文试图论述国内外对于北美易洛魁人宗教的研究动态,使读者了解易洛魁人宗教信仰,深化对于美国宗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迄19世纪末,美国印第安民族经历了一次没落的悲剧命运,人口锐减,文化沉沦,被称为“垮掉的民族”或”正在消失的民族”。通过对印白交往史的研究,可以总结出美国印第安悲剧的五个悖论:真实的印第安人本性与印第安人类型神话、民主与歧视、高尚动机与机会主义功利目的、原则与实践。白人对待印第安人的双重标准。这些悖论使美国历史沾染上了洗刷不去的污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对当代美国作家弗雷德里克·曼弗雷德(Frederick·Manfred)的鹿皮人丛书进行了评述。曼弗雷德是当代美国作家,曾四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其小说创作大都以他熟悉的美国西部为背景,素材大都来源于美国历史上各个重大事件,特别是与印第安人相关的历史事件。他的小说,不仅给读者展现出白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独特的生活画面,也从一个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白人与印第安人相处时的爱与恨。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印第安人具有一定的模式特征:愚昧、凶残和难以逃脱的厄运。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印第安形象,他们的姓名奇特、相貌丑陋、行为粗野,长期处于落后和边缘化的状态,部落之间的纷争和内部的争斗导致了他们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印第安人模式化形象的塑造和悲惨的结局是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形象符合霸权文化和白人殖民者的双重要求,虚假的印第安形象使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和杀戮合法化。  相似文献   

15.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充分挖掘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伦理价值,系统论述小说体现的伦理思想:重点解读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德在贫穷和绝望中无望挣扎的社会以及家庭伦理环境;梳理了小说中少年们的伦理困惑,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中逐渐成熟;分析了阿诺德在家园与梦想的两难困境中的伦理选择;最终阿诺德确定了自己伦理身份,实现印第安种族身份与白人主流文化身份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南方作家威廉 吉尔摩 西姆斯的殖民地罗曼司中体现出具有种族包容性的美国性,而非带有强烈种族主义色彩的美国主义,也呈现出较为真实的印第安性。西姆斯将美国性与印第安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为载体予以呈现。在其颇具前瞻性的浪漫书写之下,一方面,美国性侵蚀了印第安性;另一方面,它们也得以融合共存,成为其构建美国理想社会秩序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边缘化的印第安群体的生存境遇与美国社会的伦理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本土作家杰拉德·维兹诺在小说《自由的恶作剧者》中揭露了美国"主流即正义"这一讽刺的伦理现状。主流边缘的伦理差异及主流白人群体的伦理倒退使得印第安人深受创伤、深陷伦理困境。从印第安恶作剧者的反抗中我们可以看到:印第安群体只有通过对本土印第安文化的坚守才能实现伦理救赎。  相似文献   

18.
美国本土文学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一直试图与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相融合。然而,近年来,美国本土文学展现出强烈的印第安意识。通过《你典当的我来赎回》这个由3个过程——无归属、寻找自我、回归印第安世界——构架而成的故事,亚力克西表现了无归属的印第安人如何依托印第安传统文化,找回自己本来具有的身份,从而赋予现实生活以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美国本土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坚持传扬本土裔部族传统文学与文化,他从多个角度不断对由白人殖民者所发明并被主流文化所误用的所谓"印第安"身份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人们对印第安人固有的偏见和错误印象,提出"后印第安"的概念,以之重新建构本土裔民族身份,并将之付诸自己的多种文学实践,通过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的作品,力图真实客观地描写当前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和思想状况。在其文学与文化实践中,多部作品相互呼应,构建起了一个"后印第安"文学世界,其中展现出的各种创新思想与技法极大地丰富了整个美国印第安文学宝库,也为我们解决某些存在争议的历史、民族、身份、政治等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20.
印第安问题是当今加拿大人谈到印第安人时最常用的字眼之一。解决这个所谓的问题也是加拿大政府长期以来印第安政策的核心和指导原则。然而,如果我们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印第安问题并不是印第安人的问题,他们更不是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而是这个问题的受害者。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加拿大白人政府所一直奉行的白人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