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即对彼此意图和动向、对俄英为主的他国动向的认识和判断,一误一准,从而导致中方迟迟不立足于战守而忙于交涉,陷入全面被动,日方全力推行挑战方针,军事外交均占主动。双方认识和判断的准确度差异巨大,除了受制于各自立场动机外,也是由于了解外情的不同水平、对国际事务的不同观念和处理两国争端的不同经验所致。笔者认为,比较和研究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有助于对中国失败的原因得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大量史实,论述晚清报刊的发展历程,认为从规模和影响看,大致上可分为澳门广州、香港、上海三个阶段。其论及的时间跨度是1815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  相似文献   

3.
论中日甲午战争的时代特点杜耀云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民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民族自卫战争。这次战争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在这方面作些探求,有助于对这次战争的认识。一19世纪末年,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帝...  相似文献   

4.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已经过去九十年了。当前史学界在讨论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对于李鸿章是否应负主要责任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入手,分析李鸿章在外交上军事上的误国之罪,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 甲午战争之前的国际形势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对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活动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有英、俄、法、美、日等国,彼此之间由于利害冲突而矛盾重重。有时剑拔弩张,几乎要诉诸战争。显然,这种严峻的形势必然会加剧远东地区的动荡不安,并对甲午战争的两个交战国——中国和日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弄清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有必要对几个在远东有利害关系的国家,进行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传入我国,在历史上共有四次,前三次分别是在唐代、元代和明末清初,第四次是在甲午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前,他们的传教并未取得多大的成功,甲午战争之后,形势才发生变化,基督教传教出现了高潮。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原因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情报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情报资料思想。本文拟对此作一探索。一、关于情报资料的作用毛泽东之所以十分重视情报资料工作,在于他对情报资料意义的认识:第一,情报资料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在广泛搜集和积累情报信息的基础上,从中分析、掌握事物内在的变化规律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揭示事物的发展动向和趋势,从而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依据。毛泽东说:“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的若干发展动向徐崇温作者认为,为了汲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必须经常不断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动向。本文正是作者经实地调查研究而写成,评析了美国几个值得注意的发展动向,如:高科技产业在改变着美国的经济形势;贫富差距在继续...  相似文献   

8.
苏小东 《百姓生活》2014,(11):54-56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改良运动李伟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在这次战争中,清王朝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打败,并订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惨重的灾难,同时宣告了清王朝“自强”运动─—洋务新政的破产。也正是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前后的远东国际关系──为甲午战争100周年而作王春良甲午战争前后,远东国际关系的主轴是帝国主义争夺远东霸权,具体说,就是正在问帝国主义过渡的西方列强争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朝鲜和中国。日清甲午战争便发生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之中。一、俄日...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在甲午战争研究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就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而言,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中国同日本均存在较大差距。甲午战争在国际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并未得到中国学界的足够关注。甲午中日战争是国际法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它使日本成为第一个加入西方国际法体系的亚洲国家;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战争是对国际法进行宏观把握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认识国际法并把握其本质;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无论在战时还是在战后都对维护国家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亦有利于中国掌握话语权成为国际法秩序体系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方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社会历史进程中时间空间交错形成的坐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国际环境,社会主要主要矛盾及全面从严治党形势等多个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所形成的科学认识。历史方位的演变不是一个主观臆想,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是社会合力的结果。对历史方位的判断,是一个思维认识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对社会历史客观具体现象抽象、判断、推理的辩证过程。对历史方位的认识,是认识中主客体之间的辩证统一,这种关系在认识改造社会历史变迁中,就表现为理论逻辑与社会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坤一与甲午战争商鸣臣在一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刘坤一任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如何评论他在这场战争中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一刘坤一是著名的湘军宿将。甲午战争爆发前任两江总督,并受命“帮办海军事务。”战前,刘坤一...  相似文献   

14.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目的、方针、方式、手段等的比较,分析其侵略性、冒险性、掠夺性、野蛮性等共同特点。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战争领导、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说明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及其伟大胜利马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法西斯势力猖狂进攻,战争乌云密布的形势下,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制定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条策略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策略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各国共产党在...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后的浙江农业沈雨梧一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日(甲午)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地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事件,对日方来说是明治维新之后急于向外扩张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是不以中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在战争中海陆军均遭惨败,其后承受的条约之苛、屈辱之深前所未有。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器和战争指挥的问题,而是落后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全国军族皆腐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重任、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主动应对风险和挑战的宝贵精神品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新形势与新任务所带来的诸多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来引领党和国家事业更好地前进。这主要体现在:基于对现实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判断,组织全党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体趋势,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分析和总结近代以来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方位,从而正确理解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实行的重要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9.
英国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英国始终推行纵容日本侵华的政策。本文对英国这一政策在中日甲午战争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着重指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目的在于利用日本遏制沙俄在华扩张势力,维护并扩大英国在华权益,《马关条约》的主要受益者是日本,其次就是英国。  相似文献   

20.
徐亮 《金陵瞭望》2007,(23):75-75
今年是江宁区总体全面达小康攻坚决战年。为促进广大群众对全面达小康的认识、认知、认同。实现指标、民意双达标,湖熟镇立足新的形势判断、新的发展导向、新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四个确保”的核心要求,始终坚持强势宣传、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固强补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小康建设攻坚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