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灰色文献的概念“灰色文献”一词在本世纪70年代产生并流传于西方各国。它用以规范、界定具有“灰色”共性的文献群。初提者按文献出版、发行的公开程度和获取的难易,将文献分三种状态:一是白色文献,它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二是黑色文献,不正式出版,不公开发行,内容保密;三是灰色文献,它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既不正式出版,也非秘密。而在此前后,人们通常把具有“灰色”特性的文献称为“非常规文献”、“难以获得文献”、“非定型文献”、“半版文献”。对灰色文献的定义,国际上未达成统一认识,主要围绕“灰色性”来讨论,但各有侧重。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型、电子型文献的大量涌现,其中也包含大量新型灰色文献的诞生。因此,人们对灰色文献的概念做重新认定,即“产生于政府、学术、商业和工业机构的,但未受到  相似文献   

2.
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一个不同特点是:前期以描写女性为主,后期以描写自我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又时代因素,又有其生理和心理因素,并与孙犁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孙犁幼年所患惊风疾对其神经系统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犁融入抗日战争的时代洪流,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其个性上的不足,他以描写女性来表现抗日战争,是其“女性崇拜”心理情结所致;孙犁晚年生活相对封闭,创作以描写自己为主,自我得到彰显,在时代作用下,其主体意识得到觉醒和升华,但主体意识与个性自我形成冲突和争斗格局,造成其晚年创作中“亮色”与“灰色”并存。  相似文献   

3.
灰色文献(Greyliterature)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类特殊文献,高校图书馆进入 CERNET 网以后,这类文献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灰色文献的信息安全问题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谈几点看法。一、灰色文献的概念、类型以及特点灰色文献(Greyliterature)是指“非正规出版物”。通常情况下,人们将公开发行的文献称为“白色文献”,不公开发行的秘密文献称为“黑色文献”,介于白色文献和黑色文献之间的就称为“灰色文  相似文献   

4.
在男权社会和男性历史书写的压抑之下,“私语”成为女性写作的重要特征。以“私语”的方式,女性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这一场域与男性话语相隔绝,既有女性情感和欲望层面的隐私性,也有经济独立上的专属意味。而在中国,则情况特殊,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在一种“准战争”状态下,特殊的意识形态要求女性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承担与男性相同的社会职责,而弃绝私人领域,这给予女性书写以巨大的伤害。出于对近30年的女性空间遭受压制的反拨,私人写作应运而生。而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发达地区的普及则导致女性书写由“私语”向“高歌”过渡。  相似文献   

5.
“永恒女性”形象与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索菲亚学说”联系在一起。索洛维约夫将“索菲亚”发展成为一种学说,并给“永恒女性”主题注入了宗教想象的激情。梅列日科夫斯基秉承这一传统,对“永恒女性”观念加以发挥,认为它既具有彼岸的神性本质,也具有此岸的属现象本质,是此岸与彼岸融合的纽带,它以“肉体美”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出现在现实世界中,体现着作家对彼岸圣灵的赞美,对爱与关能拯救世界理念的企望。  相似文献   

6.
眷村是台湾特殊政治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眷村小说中的“外省女性”形象,是眷村小说形象谱系中特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因为其形象的丰富性与典型性,也因眷村特殊性质造就的女性在其中的特殊位置。文章旨在发掘形形色色的“外省女性”作为眷村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所面临的相似的生命困境,即难以真正超越“外省人”身份的局限,她们不仅要承担历史政治所加诸来台“外省人”的流离与苦难,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眷村环境的闭塞压抑,以及家庭内部父权的阴影。文章分别从代际、性别、两岸关系三方面讨论眷村“外省女性”群体的生命困境与精神悖论,从而探寻“外省女性”群体零落精神空间的共性,以深入理解“外省女性”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7.
女性期刊封面作为一种有效传播媒介,选择并塑造了不同女性形象作为当时社会所认可的“理想女性”.具体而言,分别是启蒙叙事阶段的“新女性”形象、革命叙事阶段的“女劳模”形象和消费叙事阶段的“封面女郎”形象.各个时期“理想女性”之间迥然异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既表征着社会职业和民众心理演进的规律,也清晰呈现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症候袒露的是男权社会的痼疾,是女性以异端的身份来表达个体生命在生存焦虑的压抑下的激烈反抗,是女性为了避免被吞没保护自身存在的一种极端方式,因此它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疯癫”的形成既来自外部环境男权社会的压抑,又来自因女性主体性缺失而造成的男性依赖和内心指令的强迫,“疯癫”成为女性反叛的悲剧性宿命。  相似文献   

9.
“典妻”婚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一种买卖婚姻。妻子的出典是穷困环境下的野蛮民俗,是对善良勤劳的女性的毒害。“典妻”题材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独特,令人慨叹,让人们对这种封建女性的悲惨遭遇和她们所背负的沉重苦难产生深刻的反思。“典妻”婚是宗法文化下女性的“无我”反映,是封建礼教下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特殊意义上的剩余价值是造福价值。这种能够给人们创造物质福利的价值,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有自己的特殊的性质。与造福价值相应的“生产造福价值,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福利”的是造福价值规律。这条规律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规律,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又有自己特殊的提高造福价值的方法。与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利润的源泉,“人民富裕幸福”、“共同富裕”的价值保证相联,创造和生产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与这个生产目的相联,造福价值规律既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又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竖起了一座分水岭,还将成为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经济保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尹守国创作的长篇小说《路过合庄》是近年来辽宁文学创作中少有的反映"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东北某处比较封闭的村庄因要修建的一条高速公路由此穿过而引起的乡民"注意力","注意力"的背后集中反映了乡民们面对"利益欲望"的各色表现,而这"各色表现"恰恰反映了以"高速路"为代表的文明对相对封闭于落后乡村文明的一种冲击,小说的隐喻之意愈显突出。  相似文献   

15.
以尼采为代表的西方“欲望”哲学体现着一种勇往直前的生命力,儒家思想中的“刚性”同样有此意蕴,但二者却存有本质的差异。“欲”、“刚”都是奋勇向前的活动,但前者其动为向外逐出,缺乏精神力量,是假有力;后者其动为自内里发出,精神上充实有力,更为充畅持久。西方以“欲望”作为竞技体育的精神内核,现已显示出诸多弊端。以此为鉴,中国竞技体育文化要以更符合我们文化传统的儒家“刚性”思想来建构。  相似文献   

16.
宋明"理学"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特定的概念,其思想内涵在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章主要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这一根本的思想转变入手,分析论述其转变的过程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妇女系列”小说着力刻画女性悲剧人物形象,描绘出女性三个方面的生活悲剧图景,即原欲追求、私欲膨胀、失去尊严的动物性生存,而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则有男权社会的威权与高压、女性的自我缴械与依附、传统文化对违反传统的女性的残酷惩罚。  相似文献   

18.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通过爱情"得"与"失"的叙述来体认和确证革命的超验性和权威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革命"克理斯玛"信仰,因而充满了"布局的欲望"。恋爱话语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表述功能,这既是"革命的艺术化"叙事理念展示,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渴望再生的普遍文化心理再现,更有隐身其后的现代文人追求"圣道"传统心态的在场。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讨《心经》中独特的女性形象以及张爱玲写此文的深层原因。生活在父权制社会下,男性凝望世界中的女性,渴望直接与男性对话,从而产生异样感情,特殊的母女关系经历了分裂到张扬再到重组的过程,表现出女性在与男性相抗衡的过程中的绝望与疯狂,也隐含作者内心深处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奎 《南都学坛》2004,24(5):74-77
自宋元以后 ,中国古代小说的女性容貌描写逐渐出现了以“花”、“柳”等植物为喻象的倾向 ,这意味着以藻饰女性容貌为快意的世俗文化心态已渗透到小说文本之中。这种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既建立在原始的“诗性的”隐喻思维基础之上 ,又吸取了传统诗词以及戏曲以植物喻人的经验 ,创造了一种以隐喻象征为特点的诗意韵致。同时 ,中国古代小说女性容貌的“植物化”喻象的特点是“可观”、“可餐” ,是男性作者在性别错位的社会里对女性容貌所进行的满足自身欣赏欲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