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与《我爱比尔》都以一个女性的爱情探索为主线,展示女性在追求两性关系中对于身体、性爱、爱的片面误读而导致的爱情破产与觉醒,王琦瑶与阿三在这种追逐中共同验证着跨时代的破碎共鸣。其对爱情内涵意蕴的挖掘、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为导演话剧《我爱莫扎特》所作的导演阐述(该剧参加’95广东国际艺术节获导演一等奖)。作者先对剧本的叙述结构、心理结构、哲理结构与形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排演该剧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演员表演等方面的处理构想。  相似文献   

3.
《我爱这土地》以它与艾青其它诗歌的统一性汇入他的诗歌大潮中,但在整体精神相对一致的书写中已经包含了具体意象意境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意识的认识的一系列发展,开启了后来的写作内涵。该诗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转折点,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自觉的界定,完成了作者对自我的三个层面的超越,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的统一,由此更显示出它独特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澳大利亚土著女性生命故事中,《我的位置》和《别把你的爱带到城里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展示土著民族在当代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这两部作品都表达了对土著民族能否继续生存的关注,评论界为此也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然而,就土著民族的自我表现而言,这两部作品实际上代表了斯图尔特.豪的"表现"理论的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是郭沫若三厅初期机要秘书、1948年11月去台的"东北作家群"重要作家孙陵晚年写作的回忆录,他在题记中声称"写来真切平实",并且得到了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根据考证可以知道,在《郭沫若》一章中,在回忆到《我的丈夫郭沫若》(署名佐藤富子)、郭沫若前往长沙的原因、郭沫若赴苏游历时的三千美金等问题时存在明显错误。由此可知,"写来真切平实"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引用《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中的相关文字时应该多加小心,否则可能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斯塔克夫妇的情感历程为例,分析《无人伴随我》中普遍存在的孤独及其成因。政治主导了南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简单的利益权利关系,沟通与交流变得遥不可及,个体陷入了无底的孤立隔绝深渊之中。爱没能让他们摆脱出来,反而使他们更加孤独。政治生活的喧嚣之下,正是个体灵魂深处那无法排遣的孤独寂寞。  相似文献   

7.
由邹静之编剧,任鸣执导的话剧《我爱桃花》的成功,与其戏剧动作的合理设置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戏剧动作之于戏剧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爱比尔》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浪潮中第一世界的男性与第三世界女性之间的故事。第三世界女性极力向第一世界谄媚,他们趋同于西方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然而,西方优越论意识则使他们视第三世界为劣等民族,极力排斥第三世界的人。即便如此,西方人却仍不由自主地被笼罩着神秘光环的东方文化所吸引。第一世界人的优越感、第三世界人的自贬意识让他们都忽视了"他者"的存在,忽视了民族个性的存在。其实,无论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他们都需要依附"他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小镇》是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 1897-1975)在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是其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本剧关注于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的小事,用平常的点滴展现了生活中存在的永恒的温情与爱。本文试图分析剧中日常不变的生活模式及其中生与死的循环来探究作者写出此剧的深层意图。永恒的小镇温情与爱便是怀尔德想传达给大众的。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一位出色小说家,他对原生态生活的书写,对人性的剖析,对普通民众的关注,尤其是对那些小人物命运的言说,使他的创作有一种直面现实的社会担当。他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俄罗斯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苦恼》在主人公塑造、苦难叙述、人性剖析以及情节设计诸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小说家竟有如此这般相像,不论它是一种偶然巧合还是有着某种深层的因果关系,对其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勃朗特姐妹的传世之作《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他者的隐喻和身份认同方面对于英国的帝国殖民同样具有强烈的反讽性,然而两部小说对他者角色——伯莎.梅森和希刺克厉夫的不同处理又使得妹妹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较之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更具颠覆性。  相似文献   

12.
《你是我的宝贝》是一部以智障儿童为题材的儿童小说,作品以唐氏综合症患儿贝贝为中心,讲述了他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和心理发展.爱是一面镜子,从书写苦难、表现人性、赞美纯真童心等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以引领读者一起领略小说感人至深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王干卿 《社区》2009,(14):12-12
2008年是意大利儿童文学名著《爱的教育》的作者埃·德·阿米琪斯(1846—1908年)逝世100周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借此出版的拙译《爱的教育》纪念本是第七次增补修订本。这是对作者远去英灵的慰藉,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就渡边淳一《爱的流放地》里冬香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进行分析,论述冬香最终走向死亡的必然性,探讨现代社会里传统婚姻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不伦与激情"的关系,同时对渡边先生的"爱与死"的主题进行解读,以期进入其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5.
结合《我的安东妮亚》等作品分析,探讨了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创作风格。在《我的安东妮亚》中,作家使用了处理时间的技巧,根据需要适当地延长和缩短叙事时间,并以春夏秋冬的季节循环模式对应故事的发展进程,表现死亡与再生,凸显“回归”主题。  相似文献   

16.
《我的军营我的梦》的作者邰若鹏年轻而富有理想,他通过书写崔光明梦境中的军营生活,展现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军事梦想。作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了自己的军事理想,是21世纪所倡导的“中国梦”的理想形态,也可以说这是新一代年轻人共同的梦想。作品通过主人公崔光明所展现出来的军人的信念,更是所有军人共同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7.
《死者》中体现了詹姆斯·乔伊斯的生死观。哲学意义上的生死状态包含三个层面:生命存在与否。人与自我关系,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生死状态。这三个层面的生死状态单独或交织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相互联系,死亡之中包含生机,“爱”是死亡重新走向新生的唯一途径。本文以《死者》为解读对象,从生死状态的三个层面探讨乔伊斯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8.
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通过一个傻子的回忆,追溯了傻子对自己名字从不知到认知,从认知到否定的过程。在文中,作者通过设定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叙事者间隔了读者与文本呈现的世界之间的直接逻辑联系,并赋予傻子以象征的寓意。以此,余华不露声色地演绎了个人的存在所面临的困境并且为人们呈现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系统介绍的章,但是这篇章的很多内容都是参照了日本学的作的。本通过对比《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日本学河上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两篇章,分析李大钊和河上肇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并提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是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章,也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第一篇探讨女性对婚姻、爱情认识的小说。在此,分别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扼杀爱情的因素的透视,来探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所反映出来的爱情与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