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试析美国文学中"墙"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墙的意象在美国文学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梅尔维尔通过对墙的意象的象征主义的应用,首先开辟了这一传统。后世的作家对其不断地加以传承、运用和创新,使墙的意象的含义不断丰富,不断扩大。在美国社会工业化和商业化早期,它象征着束缚人、禁锢人、使人性格异化的力量,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远和生活的苦闷。在现代美国社会,它还象征着黑人及其它有色人种所面临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2.
《落地》是美国华人作家哈金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家从多元视角,以纽约新中国城法拉盛为背景,用十二个短篇故事展现了底层美国华人生活的各种经历,贯穿全书的是美国华人的离散情结和挣扎着追求美国梦的迷失与希望。  相似文献   

3.
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虚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像上世纪20年代的其他作家一样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生在进行着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生存价值的沉痛思考,尤其是他早期的短篇小说渗透着作家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深刻地表达了在战后理想的幻灭以及对西方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的彻底绝望之情。他的小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一个虚无的、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本文以海明威的几篇短篇小说作为媒介,解读其中表现为死亡、痛苦、荒诞等形式的存在主义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美国早期女性犹太小说坚守着传统父权与女性自由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悖论,又有相互融合的可能。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伊捷斯卡在《养家的人》中剖析了20世纪初美国东欧女性犹太移民从反叛犹太传统父权到离家出走、寻求自我的成长历程。在犹太女性将自由作为整体追求的终极目标的背后隐喻着她们强烈的性别焦虑,这种焦虑透视出作家本人陷入了多元文化语境的尴尬境遇。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德莱赛的《欲望三部曲》描绘了20世纪初美国消费主义兴起之时的社会状况。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在美国消费社会初期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领先人物;女性消费表现出三大特征:炫耀消费、替代消费和身体消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不仅消费着商品也消费着“自身”,成为消费社会的一道特殊景观。但她们作为消费主体处于两难处境之中,小说中的女性消费现象也反映了作家德莱赛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思想性是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作家的创作实践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倾向性。即便描写或叙述一件比较小的事情,里面也渗透着作家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包含着对某种新发现的独到理解。《白鹿原》在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渗透着作家对传统文化、家族文化、婚姻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使人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作家的文化观、历史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充斥着各种中国意象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哲理,蕴涵了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并且成为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显示器。本文通过对《喜福会》中各种中国意象的寓意分析,来揭示其作品选用的中国意象的文化功能:一方面反映了华裔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美国受众而对中国文化所做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在这种有意无意的选择中与美国文化相互渗透,从而证明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相互选择与相互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石意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石意象的审美特征及其艺术特色,并从文学传承、时代特点及作家人生遇际、所处具体环境、个性特征等方面探求其成因,认为石意象承载着作家的生命体验,寄寓着作家的孤独与奋争,是作家人格理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美国二战小说的两个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二战小说的两个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王勇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文学界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战后涌现出一大批描写二战题材的作家。虽然还没有哪一位作家能与一战以后活跃在文坛上的海明威这样的文学泰斗相匹敌,但作为一个作家群体,他们创作...  相似文献   

10.
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分析讨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赫斯顿、沃克、莫里森及内勒的代表作文本之间多维度的互文勾连关系,即从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角度来探讨小说对非洲及非裔文化的挖掘和指涉,以及从热奈特的狭义互文角度来探析几位作家对颠覆圣经文化的表达技巧。通过讨论小说之间的创作思想内涵之间的观照,论证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的文学书写传承性。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与南阳渊源颇深,今人收集李白在南阳留诗共13首。据考察,李白入翰林前,曾五次光临南阳。一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入长安,取道南阳,时为初夏;二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南返安陆,途经南阳,时在秋;三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由安陆来游,时在春;四为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由安陆移家东鲁,路过南阳;李白五次访问南阳是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应方城县仙翁观道士元丹丘邀请到方城寺。留下《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送友人》和《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等诗篇。  相似文献   

12.
《嘉莉妹妹》中的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曾经衣食无忧,最终却沦为乞丐,饥寒交迫,自杀而死。文章从他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了他的死因。他因失去理智而失去所有财产;他因受不了金钱的诱惑而丢了工作;逃到纽约的他在现实生活面前的无能为力,使他在屡屡碰壁后失去了活着的勇气。  相似文献   

13.
学报编辑要慧眼识文,首先应当培养一双以学术的视角服务于人民、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慧眼;其次要培养一双“视学术为生命、有深广学术功力”的学者慧眼;其三要培养一双“思想深邃、字斟句酌”的编辑学家慧眼,努力修炼成一名学养深厚、思维严密、服务人民的可敬学者与编辑学家。  相似文献   

14.
西塞罗的国家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把国家看作公民的联合体,试图从"城邦"中抽离出"国家"这一概念,用res publica代替城邦指称普遍意义上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城邦观念的束缚;用历史演进的眼光看待国家起源,把国家看作具有独立伦理价值的精神实体,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强调,为国家观注入了非伦理因素;继承了古希腊思想家的政体学说,把国家划为三类七种,始终坚持共和政体是最优越的政体;基本上把国家看作高于个人的联合体,但通过对国家的定义和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强调,为他的国家观蒙上了个人主义色彩;接受了自然法学说,力主法治,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以维护共和制,但后期的"元首制"(princeps)构想反映了他的人治倾向。  相似文献   

15.
"人格"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人格的要义在于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指他在一切方面都完全是被规定了的和有限的,他全然与自己相关系.他是在有限性中知道自己是无限的、普遍的和自由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对自己的纯思维和纯认识就不具有人格.由于奴隶不能达到人格的定在,不能占有自己,故奴隶无人格.不仅仅使人为奴隶和奴役他人的人是不法的,奴隶和被奴役者本身也是不法的.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此时远在德国游学的蔡元培得到革命军已攻克武昌、汉阳等消息时,竟"喜而不寐",决计回国。回国之后,立即开始走访故旧、调和南北,不分早晚地奔波于沪宁道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成立,蔡元培任教育部总长。但是政府内派系纷争,政见不一,蔡元培感到难有作为,于是辞职,并于1912年9月16日再次赴德游学。此后,几度往返于国内外。蔡元培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行止作为,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一个爱国者为救国救民、上下求索的漫漫之路。虽一路坎坷,困难重重,志士初衷不改,操守不变,为后人所景仰。  相似文献   

17.
林榕杰 《东方论坛》2009,(2):104-110
魏景元年间,钟会、邓艾率兵分路伐蜀。邓艾灭蜀后不久因钟会等上书被收捕。钟会到成都后起兵反司马氏,但迅速失败。钟会走上反司马氏之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司马昭周围有部分重要人士不信任甚至反对他,他也明白终不能真正得到司马昭信任,且功多之后对司马昭忧惧之心转盛,而其在蜀灭、邓艾被擒后重兵在握时又不甘心再受迫于司马昭。钟会举事若选择其他更适当时机——比如在邓艾入阴平、诸葛绪槛车征还后,即遣人联络姜维而举事——这样成功可能性会大些。  相似文献   

18.
高骈是唐末历史上一位颇有名气的大将,享有较高的声望。公元853年,李涿任安南都护。他为政贪暴,安南人多为不满,地方酋长遂与南诏军合势攻陷了安南。咸通五年(864),高骈调任安南都护。高骈至安南后,聚集五管之兵,击溃了南诏军队,收复了交州郡邑。高骈在安南时,广施善政,他派人疏通了从广州到交州的海路,加强了交广之间的联系;他又重修大罗城,恢复了当地的社会生产秩序。他在任期间对安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当地人尊为“高王”。  相似文献   

19.
许筠曾结交过众多明代文士,与明朝文人进行交流、交换书籍、探知中国文坛动向。许筠收集中国书籍大体有三个途径:一是作为远接使在接待被派遣到朝鲜的明使的过程中与明朝的文士们相互进行交流时收集;二是作为使节被派遣到中国时收集;三是通过译官和漂流人收集。许筠在与明朝文人交流的过程中,为传播朝鲜的诗文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将自己与其姐姐兰雪轩的诗文集介绍到中国,为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孔祥熙,出生于山西太谷,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回国后兴教办学,颇有成绩。后经商从政,在推动村政改革、农业教育、促进农村进步等方面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后半生,由于死心踏地追随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最终由重农走向坑农,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孔祥熙的农业思想进行评说,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