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村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值得关注的问题。J村是成都平原城乡深度融合的代表,文章基于职业维度将J村村民划分为十大阶层,发现J村阶层结构呈现出以往农村中没有的“梯形”形态,这是城乡深度融合下从“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过渡的中间形态。数据分析表明,J村村民收入差距较为悬殊,不同阶层内部存在不同的收入差距;阶层代内流动强,代际传递作用弱,与全国农村阶层相比较,J村阶层结构更合理。研究发现,土地流转促使J村阶层结构开始变迁,在改革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市场环境,发挥村落动能,在作为外部因素的政策牵引和市场环境的拉动作用,与作为内部因素的村集体动能和村民个体动能的推动作用下,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促成J村社会阶层结构良性变迁。文章首次提出农村社会阶层的“梯形”结构,可能丰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用社会阶层分析法对社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高度关注社会阶层及其关系的变化,及时地进行科学理论概括,为党和人民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奠定了基础.本文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迁的实际及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有关社会阶层方面的重要思想,浅要论述了当前怎样对社会阶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分析说明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形成农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60%以上的社会中,形成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心在于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因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榆林市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随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不断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基本形成了八个社会阶层谱系。社会阶层结构嬗变对榆林市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社会阶层结构的构成向多元化发展;社会阶层嬗变逐步从身份到契约转变,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以职业分化为基础;社会阶层结构具有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变化趋势。笔者坚信,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榆林市社会分层的结构和机制也会更加健康合理、充满活力,并终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视角审视,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民间主体力量兴起的标志。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现代化,深层底蕴是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公民社会。农民中等收入者在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占有资源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从目标实现诉求与时间推进跨度两个层面分析,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基本一致,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合法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领域经历了并还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关系、所有制的调整,宁波市农村社会阶层发生了根本而又深刻的变迁,这种变迁影响了农村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政治参与。一方面社会阶层的变化给农民政治参与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民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社会阶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发展对解决就业岗位、增加GDP等方面的作用与贡献已有众多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而将其与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论证研究,直到目前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还比较少。顾颖博士的专著《中小企业发展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影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则有望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专著从社会阶层变迁的角度将中小企业发展与社会阶层结构体系联系起来,对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的构成、演变趋势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和论证,这对于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文明社会体制有…  相似文献   

8.
连岛、跨海是舟山村落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前提,“大桥经济”是舟山村落社会结构演变的内在动力。文章从家庭婚姻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三个角度探讨了“大桥时代”背景下舟山群岛村落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  相似文献   

9.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引致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发生变迁.但由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等非正式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与农村工业化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对我国31省市统计资料的因子分析表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是不同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不同因子的作用力度和方向不一致,共同决定了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具体路径.我国31省市农村工业化水平聚类结果与其对应的农村妇女社会地位指标变量均值的比较,既体现出不同农村工业化水平地区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特点,又以历史的脉络演绎我国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轨迹和规律性,同时也反映出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时滞性和非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此进程中,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一个客观结果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处于剧烈的重新分化和重新整合过程中,对于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如何在一个阶层化的社会中保持社会的稳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国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