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消费主义本质上在于追求无止境的欲望,是一种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其理论本身以及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背道而驰的.从消费主义走向消费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实现消费正义一是要限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消费,坚持可持续消费;二是要实现公平合理的消费,重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三是要实现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平衡,恢复对人的终极关怀,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达到真正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立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立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科学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消费者、工商企业及国家有关质检、工商管理等部门要从各方面做工作 ,以实现科学消费  相似文献   

5.
生态消费是指人类的消费活动与自然相和谐,取之于自然而不破坏自然,作用于自然而不损害自然,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社会永续和谐发展。从内容上看,生态消费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经济社会发展三者的和谐共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从理念上讲,生态消费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指导思想;从原则上看,生态消费体现了物际公平、人际公平、国际公平的原则,成为和谐社会发展重要条件;从目的上看,生态消费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实现了消费从工具到目的的转换,是人类三元需要有机结构体系循环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内驱力。生态消费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策机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是实现和谐消费,实现和谐消费的经济前提是经济和谐增长。经济和谐增长使人们的消费目标由温饱走向小康,人民的消费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经济增长的不和谐也会导致消费的不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消费一定要保持经济的和谐增长。  相似文献   

8.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以及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上。应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生性资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辩证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中和"的方法论原则以及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心和谐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从传统和合文化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和谐哲学;其次,要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以和谐哲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生、人与社会的和立、人与人的和处;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的困境和心理上障碍影响着高校的和谐发展,这与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相适应。文章从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做好贫困生工作关系出发,提出要高度重视贫困生工作,以人为本,实现高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探索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状态应是“道德经济人”,明确了当代中国人的发展方向。而培育和塑造“道德经济人”则是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不仅没有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阻力,反而成为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相互了解的潜在资源与内在动力,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产生内推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成为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和推动力,成为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蕴含的传统知识和智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休闲与人性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国内的休闲研究,唯经济视角的功利休闲是值得怀疑的。休闲的本质应在于人性的和谐发展,在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关于休闲与人性的内在关系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数字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具有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等特征。数字文化已成为数字技术文明的思想基础,其发达程度直接影响数字技术文明的发达程度。而数字文化鸿沟又造成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挑战,影响了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了教育公平,导致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以及新文化病的产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障碍。数字文化效应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智力支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文明理念的转变,即加强数字技术的协调与人的自由发展,以数字技术文明为数字技术的可持续性提供支撑,优化制度环境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保障。数字技术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和着力点,都在于用数字文化去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致力于分析消费与人的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关系,阐明了消费对社会以及人的健康发
展的重要性。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消费领域出现了异化消费、过度消费等诸多不科学的消费观念,
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人们自身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我国现代消费模
式存在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积极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协调消费与人的健康
发展、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消费观。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和谐为核心,以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老子经济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关于经济方面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他以“道”为其经济思想的核心,以“自然”、“无为”作为经济控制的基本方法,十分重视经济基础的作用。在经济消费方面,他十分提倡“去奢”尚“俭”的消费思想,并以“知足”为其物质消费旨归,充分体现了老子“抱一”、“守中”的消费观。老子的经济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是各领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人既是物质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政治的存在和思想的存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促使人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到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创造着世界经济奇迹。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明显地感觉到生态环境对三个文明建设的制约,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就无法构建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把生态文明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一序列,已经是大势所趋。"四个文明"缺一不可,只有"四个文明"建设好了,才能平稳地支撑起和谐社会的大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