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二○○八年的四月.暮春时节,窗外是春夏之交的意兴,流连的春色萦绕着夏日的脚步,而窗内的我想起了《论语》中的名段:孔子同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一起座谈个人的理想。当问到曾点时,曾点放慢了琴声,铿然而止.畅咏道:"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美妙的情景把孔子也打动了,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民本思想虽然不及后来的孟子提的那么明确,那么激进,但它在孔子的思想里却也占着一席地位,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先导作用.孔子在谈到他自己的时候,说:”吾少也贱(《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小时候家境贫苦,成人以后做官执政的时间不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不试”  相似文献   

3.
孔子论“政”之辞,主要见于《论语》。关于《论语》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何晏《论语集解序》引汉人刘向的话说:“《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尽管历来治《论语》者对《论语》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5.
孔子生活在社会制度发生急剧变革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传统的奴隶制开始被新兴的封建制取代的过程,认为当时出现“礼崩乐坏”局面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和“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同上)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基于这种认识,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道德学说,具体地解决了政  相似文献   

6.
《论语·先进》曾点言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詠而归。”人们知道,江南三月,莺飞草长,三月鲁南,却正是春寒料峭。正如《四书稗疏》所说“暮春三月,正寒食风雨之候,北方冰冻初释,安能就水中而裸戏?”因此,近二千年来,时有对“浴乎沂”发疑而另武别解之论。王充《论衡·明雩篇》说:“暮者,晚也。舂,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詠而馈,詠,歌;馈,祭也。歌詠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  相似文献   

7.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勘有“毋”“无”、“以”“已”、“归”“馈”之分歧,但均前者为是。“毋吾以”即“毋吾以居”,指不要像我一样(或与我一起)闲居在家。“方”指法度、准则。“哂”指笑,但此笑同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庄子·秋水》)中的笑。“撰”作“馔”,“馔读日诠”,诠指“善言”(积极进取的话语)。“沂乎浴”指“岁时祓除畔浴”。“风乎舞雩”指唱吁嗟雩祭(舞雩是雩坛之专名)。“咏而归”指咏唱《诗经·噫嘻》而归。“吾与点”一语,即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感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曾哲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段语录,探其原意,实质是谈“学”与“仕”的关系。在“十年浩劫”中,把子夏这一言论指之为“集中地概括了孔丘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并上挂下联,口诛笔伐,“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假令孔子有幸健在,他是要求给予平反的。当然,作为孔子的文学高徒——子夏的言论,也可能师承了孔子的思想,因为《论语·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里的“野人”是指在野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9.
本文撇开泛论孔子的教育事业的成就,把着眼点放在探索孔子培养“为政”人才的理论建树上。以造就“为政”人才,实现政治理想为宗旨孔子是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而他最大的抱负则是挽救“礼崩乐坏”的危局,实现他那“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社会理想,成为扭转乾坤的政治家。他自己为政过,尽管政绩斐然,却未能持久;他游说列国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又处处碰壁。孔子终其一生,未能实现抱负而取得政治事业的  相似文献   

10.
论文献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一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汉语里就已经出现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在这里,“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贤能的人。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总序》中对“文献”作了较为具体的诠释,他认为,凡经史、会要、百家传记等书,信而有征者,谓之文;凡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等,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谓之献。可见“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言论资料。这一意义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兴办私学中,曾创设有包容的成人教育。他于日常教学之时,实讲过某些寓有成人教育思想的言论,往往渗杂汨没于一般表现为普通教育思想的言论中,难解难分,几至颇少为世所议及。今特阐隐发微,拈出《论语》中如下几点加以论说,愿因而发扬光大之。一、提倡自学孔子本人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在《论语·为政》里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即是说,他十五岁才立志求学,根本没进过什么古时的“庠”、“序”等类的学校,也没念过如以后一样系统的小学、中学、大学;然並非未曾从师,尝询官于郯子,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但却无常师,只从之请  相似文献   

12.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想要懂得孔子的文艺思想,须先了解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可以用他所说的四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来概括。  相似文献   

13.
孔子创立的政治文化学说在春秋末期,孔子基于“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的政治统治原则,提出了他的政治文化学说。这是其系统的政治学说中最富有历史创造性的部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这段话是曾皙谈志向时说的。在这段话里,“浴乎沂,风乎舞雩”二语,究竟作何解释,其中的“浴”、“风”二辞,更是关键所在。古今学者,对此众说纷纭,人言人殊。约而言之,不外下列四种看法。今特加以  相似文献   

15.
《论语》“吾未尝无诲”句原为“吾未尝无悔”,本章原本之主旨不是孔子“有教无类”之教育精神的自白,而是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之“谨饬砥砺”精神的自白。《论语》原用的是“束修”一词,而不是“束”;“束修”之本义,指十五岁成童束发修身。  相似文献   

16.
《论语》“侍坐”章中曾点述志的意蕴,是争论了几千年的话题,对此,本文在评述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曾点志的祭祀的观点,并力图另辟蹊径,从“儒”渊源于巫祝、孔子与巫祝文化的关系,孔子晚年“宏道”精神,曾点个人身世以及文字训释等方面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孔子最重视“善”,提出了以善为主要标准的文艺审美观,而这个“善”,正是孔子“仁”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在文艺审美观中的体现.《论语》一书中出现“仁”字109次,其中有105次是指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的.“仁”的内容虽然相当宽泛,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但其核心内容却可由孔子回答其弟子的几次“问仁”的谈话中得知.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以下凡引《论语》中语,均只注篇名);仲弓问仁,孔  相似文献   

18.
在《侍坐》篇中,出现了孔子既对冉有、公西华的“从政”志向持肯定态度,却又赞成曾皙的“异乎三子者之撰”(即“归隐”)这样一个矛盾。据管见所及,对此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或者肯定孔子当时的思想是“归隐”,或者认为孔子当时的思想是“从政”,或者持调和态度,认为孔子的“与点”并非是真正赞美曾皙,而对子路“哂之”则是“纯属偶然,无关大体”云云。笔者以为,以上理解都有偏颇,其要害在于未能全面把握孔子晚年的思想,从总体上准确区别孔子对冉有等人的不同态度。试看《论语》中的有关部分: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集。它是由孔子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少数弟子言行的著作。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  相似文献   

20.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