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校德育应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转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适时应对这些变化,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清醒把握的一个主题。本文解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而提出高校德育应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其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唯一一项与课程学习相联系的社会实践形式,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环节可以借鉴吸收服务学习将社区服务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立足国情,探索兼具服务性、自主性和反思性的"实践学习",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应用对全国15所高校3 000余名一年级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感知的课程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与其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感知的课程学习经历中,教师教学越强调基本技能、良好教学的水平及目标的清晰程度越高,学生越可能采用深层学习方式,并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越高;认为着力优化大学生的课程学习经验,可以促使其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发展和教育理念转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诉求。教育生态的社会化转型包含:教育环境的学习目标泛化;教育内容的生成性发展;课堂教学的线上线下教育整合;教育评价的整体性原则。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认知体验的社会化学习从技术发展角度、群体性认知、个体认知变化和教师指导四个方面促进高校的教育发展,在没有摒弃原有学习理论的巨大成果基础上,旨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王兆珍,沈宝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被视为“九五”规划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转变不仅将引起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而且也会对高等教育模式提出新的挑战。研究与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如何适...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已呈上升趋势 ,2 5 .39%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这已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我们的近期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欠佳。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相当必要的 ,其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一 )适应障碍大学生自踏入校门起就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他们首先要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生活转变。在大学生活中他们要完成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各种人生课题。这些都需要他们从心理上努力去适应。由于他们社会阅历浅 ,身心变化大 ,学习负担重 ,受社会环…  相似文献   

7.
受多样化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使得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方式十分迫切地需要转变与创新。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理论灌输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注重生活化过程;开拓网络思想理论灌输的空间,采用多样化灌输方法的实践路径,能适应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发展,有效实现大学生思想理论灌输的转变,进而增强思想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轨,重要标志之一则是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趋势和特点,转变其被动、接受、封闭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实际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加速期大学生社会化的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化的内容、模式和目标三方面都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化模式由单向进行向双向互动过渡、由线性模式向网状模式转变、由真实社会化向虚拟社会化转变。大学生社会化目标由完全的同一性转变为有个性的发展,由个人和社会目标的分离变为个人和社会目标的统一。社会转型加速期大学生社会化的新变化和新内容,对高校就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21世纪后,网络日益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主要是模糊其社会定位,淡化社会责任意识,因此,要通过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变革和培养其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双重影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运行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大学生入学与就业方式等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化开始从单一的国家教化转变为国家教化、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三结合。顺应这种趋势和体现学生本位的思想,高校学生管理开始向民主型、法制型管理转变。现行《管理规定》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对主客体的认识,并从管理、被管理、权益和办学自主权等角度丰富了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基础角色意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化都是合理的、积极的,过度社会化也对学生成长不利。  相似文献   

12.
<正>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为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必须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转变势必给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义利观念等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也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贫富分层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贫富分层对大学生的冲击同样直接和明显。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呈现出不可忽视的不良样态,学习方面的不良样态表现为:学习观念过分追求实用、学习重心有所偏移、学习动力不可持续、学习效能两极分布:生活方面的不良样态表现为:生活理想趋向物质化、生活方式呈现时尚化。高校当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挖掘、大学精神的传承、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等方面寻求转变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以手机短信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手段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学会利用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使之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使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321位成人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成人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成人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倦怠水平显著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大学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人口学差异: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筑和谐学习氛围、转变办学理念,构筑健康心理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和就业形式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势必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变,有必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当前大学生对自强、自我维护、自立、社会责任、传统家庭观念的重视程度呈依次递减趋势。在各种人口学变量中,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各维度上的表现又呈现出不同特征。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该参照这些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知识的迅速普及,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网络结合越来越紧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看待网络世界的方式,转变强调遏制的观念,转变身份与位置,与时俱进地建立网上思想工作阵地,运用校园网对大学生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伴随以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个体主观意识内部环境的变化,以显性或隐性方式呈现出弱化、消解化的危机.于是明析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引导其从消解向重塑发展,对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社会管理主要应从重政府管理、轻公众参与向政府负责和社会参与转变;从重管制、轻协商向更加重视协商和共同治理协调转变;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依法管理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包括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转换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作者提出了加快社会管理方式转变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时间管理、学习生活方式、兴趣点和关注点、道德认知标准等均存在失衡现象,甚至部分问题较为严重。过度依赖媒介、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手段滞后、个体健康心理缺失等是问题的诱因。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促进教师的教育职能转变、发挥学生组织的影响效力,以期对大学生的行为失衡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