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这两个政治哲学概念作为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可发现中国社会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发生了转型:古代中国社会、近代中国社会和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属于整体主义社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社会属于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将保持是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而不会变成纯粹的个体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2.
社会慈善或社会救助,是中国宗教发展和进入社会的唯一路径;而中国宗教最能实践的,就是灾难时期的社会救助及其公益慈善事业。在此路径之中,中国宗教亦获得了它们应有的变迁与发展,同时也相应地构成了中国宗教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若干模式:救助式社会救助、指令式社会救助、交换式社会救助和特殊式社会救助。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功能。所以,中国宗教虽然能够适时地进入社会,以其独特地意义系统、服务方式和民间组织,进而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自我服务,发挥出它们应有的社会协调功能。但是,如何把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服务模式,建构为一种"社会建设的行动单位",而不把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与社会公益服务,局限于精神和心灵的安慰与咨询,或者是局限于一些财物的捐助。就此而言,中国宗教的社会服务功能,应当是把财物的捐助行动与社会的重建整合起来,最终建构一种新的慈善理念——"社会慈善",以真实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由于缺乏个人本位思想,规则至上还没有成为全体公民的普遍意识。故高度的法治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应是法律框架下的集体德治。法律框架下的集体德治是中国社会向高度法治社会发展的中间态,这一中间态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选择,其上承中国历史传统,下开高度法治中国之未来。法律框架下的集体德治是中国社会迈向高度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国家治理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社会管理是国家在面对利益格局的复杂化、社会成员权利意识提升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成长等一系列挑战下不断改革的产物。因此,中国社会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社会管理改革,中国社会管理的改革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双重赋权,这也成为中国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具有思想、理论和现实三重逻辑。在思想逻辑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核,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源。在理论逻辑上,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前提,实现不断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表征,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精髓。在现实逻辑上,顺应时代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完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特质,助力国家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完善,将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调查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年中国恢复社会学研究以来,社会学研究者面对中国社会的巨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试图通过调查探寻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事实,从而分析社会的运行机制,甚至参与社会的建构。这些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社会学恢复以来重要的学术积累,是社会学"中国经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调查进行一些回溯,反思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调查所走过的道路,探讨社会调查在中国发展的特点、问题与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主题,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在社会发展道路上所做出的艰辛探索进行梳理,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和调整的结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模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目标实现设计了现实有效的实践机制;社会主义本质论,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机制问题。邓小平在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及时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调整,使中国适应并融入了世界发展大潮。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浪潮则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道路中要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创造的实际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和重要推动力量;各种有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经历了由社会创造结构论——社会创造主体论——社会创造功能论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整体,都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立要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社会是民族的社会,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民族社会问题的研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立中国的民族社会学,开展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质内容的中国模式的初步形成,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而且提出了社会工程这一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国模式提出了区分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模式、区分社会规律与社会政策、社会政策设计综合集成等一系列社会工程问题;自觉的社会工程研究为中国模式的继续探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试论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性纪光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纲领。邓小平既立足于中国现实探索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独特道路,又在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背景下审视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列文章之一。文章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社会特殊道路的角度论述中国道路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社会主义诞生的必然性,据此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科学性。文章认为,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规律实现的自觉性决定了社会道路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演进呈整体推进、跳跃波动、低层转型等特性。这些特性在近代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历来可以分为两条路径,其一是中国学者长期以来的对自身的关注和内部的理论自觉,这方面的研究相当众多;第二条路径是海外的中国社会思想研究,即从置身于中国社会思想的外部来建构中国的社会思想结构,两条研究路径互相补充。该文试图论述海外的中国社会思想研究学术轨迹特征,特别是将海外中国社会思想研究置于宏大的社会理论框架分析与日常生活话语中去,尝试发现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5.
段建国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6):31-35,148
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一直是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决定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影响这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思想演变.推动这个社会逐步向新的发展阶段转型.中华民族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创造性地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主题的变换,创立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邓小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在不断变革中创新发展,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理论基础,成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分析,指出了中国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旨在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为中国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开拓新的局面献计献策,从而推动中国社会体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信任危机,其已影响到社会和谐乃至社会发展。借助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出现的原因与社会资本密切相关。网络、规范和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社会网络及社会规范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发生。基于此,可通过拓展社会网络、构筑社会规范、倡导普遍信任等来培育社会资本,以化解中国社会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9.
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是由社会内部矛盾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习近平从当代中国和世界大局出发,在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并将其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深入分析研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具有关系和结构两重性的特征,整个中国社会将个人、家庭与国家都纳入到这张平面化的社会关系网中。中国人社会认同的结构建立在关系之中,获取身份是中国人社会认同的动机所在。中国人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通过中国人的人际信任过程和人际关系动机两个方面来展开。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就是整个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