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殷振文 《东方论坛》2014,(1):120-125
莎士比亚戏剧经典批评俨然是20世纪众多理论流派的"展示舞台"。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经典《麦克白》也不断被再诠释和重新理解,并激发出新的哲学意义和思想论争。20世纪中后期的《麦克白》批评研究围绕"大屠杀"、"政治"和"性别"三大主题,简要呈现经典意义重构和再诠释的多重路径,并阐明当代的哲学批评、政治批评、性别批评对当代世界和人类命运的人文关切和现实批判。  相似文献   

2.
李德懋作为一位饱学中国诗学理论的朝鲜文学家,他在品评朝鲜与中国的诗人诗作时,善于运用品藻的批评方法去评点与比较中、朝、日等国诗作在风格类型、体制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品评优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意新语工之品(诗歌修辞批评),其二是辨味之品(诗歌风格批评),其三是格调家数之品(诗歌比较批评)。  相似文献   

3.
作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鲜明的特色,是我们了解其思想观点的重要理论资源.伊格尔顿在方法论的层面,从语言分析方法、整体主义和激进的革命批评等三方面入手,阐述了“文化政治批评”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揭示了其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雷蒙·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乡村和城市的意象,对英国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制度、权力关系、文化现象等作了一番深入的思考。该书继承并修正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是20世纪生态批评和空间批评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5.
语丝社北京时期以《语丝》周刊为阵地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典范的同人刊物,是现代知识分子建构言说空间的一个重要平台。南迁上海后,由于同人立场发生嬗变,这一言说平台由建构到解构,表现出明显特征:同人启蒙立场逐渐消解、批评本体色彩逐渐弱化、编辑主体和创作主体由一体到分离、出版策略与文化理想由反抗转变为迎合。作为文学媒介,《语丝》周刊言说功能的丧失,刊物生存的大、小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和“文派制衡”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精神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批评标准。班固以"易道"的中庸世界观,追溯先秦原儒的"致学"精神,对汉代儒学向政治意识形态的片面转向给以批评。班固既追求儒学学术的"真",又关注它对历史现实之"善"的作用发挥。他在"乾坤合德"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原则下,以真与善、学术与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作为儒学乃至文化创造的最高理想。班固从易学精神出发的儒学史观念表现了他全面、开放、独立的文化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时期曾发表了大量日本批评的文章,将之称为他的“排日论”。但在周作人的日本批评中,不仅包含着民族立场,还隐含着强烈的日本文化立场甚至日本立场,他执着于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往往从文化的角度来寻找对日本政治行为的解释,这使他的日本批评显示出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面临着范式的转型,审美批评从20世纪80年代一种理想的批评范式沦为多元批评标准之一元.这当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的样式发生改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的兴起与审美批评逐渐式微是相伴而生的.审美批评往往被作为抵抗批评退化的武器.在审美泛化的背景下,审美话语和审美批评常常被溶解到其他批评话语之中.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批诚挚的作家,他们一手搞创作,一手作批评,努力坚守着文学批评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文化批评领域持续产生世界性影响。在解构殖民话语稳定性和同一性的书写策略下,霍米.巴巴揭示了西方现代性话语掩盖下的文化差异。霍米.巴巴的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话语实践,不断冲击殖民话语和殖民文化逻辑的同质化存在。  相似文献   

10.
文化批评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价值显而易见。但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化批评不过是为文学批评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而任何窗口都是有局限的,文化批评也必然会遮蔽一些东西。当下流行的文化批评因审美尺度的缺席而走向非文学化,并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亲缘关系的解体。因此,文化批评的自我检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文通过辨析批评与惩罚之区别,提出“要批评,不要惩罚”,认为只有批评才是成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桥”。  相似文献   

12.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论体系乃至行为、生活等都与儒学发生冲突 ,儒学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的角度对佛教进行了批评 ,佛教对此也作出了回应 ,批评与回应的焦点和重点是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文化批评并不仅限于文化批判。文化学的文化批评着眼于人类文化,坚持文化主义的理论立场,是与政治诗学的文化批评不同的一种文化批评模式。探讨文化学文化批评的批评立场、问题域、批评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澄清对文化批评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吴炫先生《当前文化批评的五大问题》的商榷 ,提出了当前文化批评对文学独立之现代化走向的帮助 ,对中国当化文化精神问题之暴露 ,以及对文史哲合一的理论创新文化之建构的不同意见 ,并由此指出了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 ,文本内涵、外延扩大的结果。文化批评不仅可以从更新更广泛的角度从事文学批评 ,而且对我国文艺创作的现实问题也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文学批评以政治标准为中心的批评模式成为主流。这种批评模式以《讲话》作为文学批评的"标杆"和衡量文学作品的"砝码",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奉为文学批评的信条,甚至浓缩为"唯政治"的一维标准,依据无产阶级的政治眼光、政治思维及政治观念来解读、评判文学作品,追求作品的政治倾向及现实社会效应。生成"一基点与三维度组合"式批评思路和"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式批评逻辑两种批评新"成规"。文学批评逐渐转变成为文艺界思想斗争的武器,意识形态化规训与惩罚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莎评流派中,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以其激进的政治特色卓尔不群。这种批评把莎士比亚文本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对人与社会的冲突、阶级斗争、种族矛盾、性别冲突等都进行了政治学的解读。相对于其他莎评流派,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更具有颠覆性和意识形态性,这样也导致了该批评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诗学体系的模糊性。文化唯物主义莎评尽管有其局限,但其激进的政治批评中包含着强烈的道德诉求,这也使其成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17.
地理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是包含着人类社会种种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以及层级差别的一个集合体。而表现人类价值判断的文学作品自然也附带了这种集合体的特质。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生平的地理空间跨度注定了其小说中的地理空间叙述不只是故事发生与存在的先在条件,更是一种价值取向。以分析与借鉴以往康拉德小说研究成果为契机,尝试着从空间批评与文学地理学批评来重新审视康拉德小说的内涵意义,探讨康拉德作品如何通过地理空间叙述系统来表达意识形态、权力机制以及身份特征等多维层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科学-技术系统"标志了人类文明的文化性存在,它也因此成为隐急匿于文化批评话语背后的价值标准,并在更深层的意义上造成了理性的破缺.生态社会的本质特征要求文化批评的唯一平台必须是"多样性",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进化亦可在趋同中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9.
以"微时代"为核心的人类学文化批评,重塑了新的叙事类型和理论话语,既再现了由于"微时代"媒介动力所产生的亚文化群体、阶层关系的再生产以及特定权利结构的封闭循环,也回应了图像转型背景下民族志文化表述之"语图互文"机制的发生逻辑。"微时代"媒介技术的播散和渗透,同时也预设了一种"后人类"的转型过渡;在此过程中,人类学作为探究"人"的规定性本质与关怀人类生存境况的学科,其文化批评的功能性不应仅囿于为时代秩序、社会群体的成形提供知识性的参照,更在于去实现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反思性导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当下文学研究与批评与这一时期的文学进程同步,汲取已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呼应着现实需要,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盲目追求赶超意识带来的思想浮躁、技术化的方法批评导致的与文本的审美价值脱离、许多大而无当的文化批评的泛滥造成的文学本体研究的空心化和泡沫化、长期的精神压抑创伤造成的正面建构生存理想能力的匮乏、直面现实勇气的缺乏派生的滥把生存策略当成文学本真等严重弊端,足以引起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