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家法由民间法发展而来,由于国家的加入,民间法和国家法出现了分野,同时产生了冲突、互动和融合。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二者是互动存在的。国家法借民间法而落其根,坐其实;民间法借国家法而显其华、壮其声。但两者在现实司法实践中很多时候出现冲突,本文就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使民间法与国家法相协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受“和合”观念的影响,国家对制定法之外的行为规范采“和而不同”之态度而给予认可,从而使法制实践中的行为规范体系呈现三大板块:国家制定法运行于国家有效控制区;家族习惯法运行于农村;民族习惯法运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其间又有交叉依赖的情形。国家法与民间法多元并存的格局,是中华法系区别于世界其它法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法治不适与民间自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践表明,法治运行在我国民间社会表现出与既有的文化惯性、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乃至冲突.立足于我国民间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国家法的角色、意义,以及民间社会内生秩序的合理自治,是避免法治不适的尴尬局面的客观选择.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手段对农民承包地的调整做出了严格规范,初步确立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但是正是由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界定不清晰,在实际操作中,各地的乡规民约屡屡与国家法发生冲突,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理顺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关系,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使用权,要把政策规定(国家法)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定为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财产权利,实为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珠江上游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石,珠江上游地区存续并有效运行的“民间法”在维持该地区社会秩序、处理社会纠纷和民主法治建设中依然发挥着“国家法”不可完全替代的作用,对于珠江上游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其特殊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间法之所以存在,乃由民间法动力机制使然。民间法动力机制包括人处于个体性世界和规范体性世界双重世界中的主体性因素;以冲突和协调为外在表象的利益性因素;把主体性和利益性两种因素转化为人们行动的过程性因素以及使民间法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国家控制能力有限的外部条件。主体性因素为民间法提供了创制主体和规制客体;利益性因素为民间法提出了基本任务、目标和实现途径;过程性因素为民间法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方式;国家控制能力有限性为民间法提供了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矛盾较为突出,法制现代化西方化范式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出现很多矛盾,不利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与法律权威的树立.反思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作用十分必要.文章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入手,对两者作用进行辨析,并提出整合办法.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三元结构与民间法的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间社会是一个以地域和权利为纽带,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运行逻辑和规则的自治体。现代社会存在一个三元结构:民间社会、官方社会和中立社会,与社会的三元结构相对应的是法律的三元结构:民间法、官方法和宪政法。以社会和法律的三元结构为背景,民间法必须具有社会权力属性才可能发挥应有的效力;从民间社会自身建设看,必须依照现代市场规则的要求整合民间法资源;民间法还应当建立起向国家法主动输送制定法"半成品"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论民间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民间法因其地域性、民族心理性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切关系,使其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具有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主动全面保护、"三同时"保护和等边保护机制的可能性.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量能工巧匠的减少及民间法自身的缺陷,极大地削弱了民间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应摒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顾代价的消耗,充分发挥民间法的优先适用效益,切实保护好传承人并建立有效的传承模式,依托民间法建立有效的外附激励机制和公平激励机制,设立专门基金会等,以发挥民间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间法开始受到关注和投入.究其原因,大致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法律多元化的影响、国家法作用的局限和民间法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最重要的是后两者,因为在民间法与国家法冲突中,渐渐表现出国家法的局限和民间法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将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法学家的观点对民间法进行界定,然后区分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异同,从几个方面分析民间法受关注的原因,重点放在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民间法与国家法融合上.  相似文献   

11.
民间规约在历代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活动中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从宗教仪规的神秘性、旧规先例的强制性、乡风民俗的群众性、维权予夺的功利性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历代各民族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的民间规约之文化特征,进而剖析了上述民间规约的传承方式及其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调适与互动。指出民间规约对特定社会组织的成员易于产生凝聚力和亲和力,并可以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与协调,同时也要注意克服民间规约的历史局限性和文化局限性,引导其与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不断调适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土族习惯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深受土族民间信仰的影响,习惯法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禁忌、仪式、巫术构成,而神灵观念和内心的信仰是土族习惯法最主要的来源,各种禁忌、巫术直接推动着土族习惯法的有效执行。同时,土族习惯法又维系着民间信仰的内在结构,强化了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6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是中国民间法研究在既有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的一年。通过对民间法与多元视角、民间法与社会自治、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民间法与法律方法等问题的综述,着力展示一年来民间法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以期在整体上把握民间法研究学术脉络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政治的变革、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对苗族习惯法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为习惯法向村规民约的演变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因为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国家制定法调整的范围有限,亟需具备一定效力的村规民约加以弥补,村规民约与当地文化语言相通可解决制定法的语言表达晦涩难懂的问题,国家司法机关能力有限又希望通过村规民约发挥补充作用。村规民约具有规范、补充和自治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5.
国际民商事仲裁的主要特征是当事人以合意确定适用于他们之间纠纷的程序和实体法律框架。在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的情况下,仲裁员可以直接适用适当的法律。由此可见,当事人选择和仲裁员的直接适用是民间法进入仲裁的途径。但是民间法在国际民商事仲裁中的适用不能违背所在国的公序良俗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规避所在国的强制性法律。  相似文献   

16.
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法律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间文学艺术属于"传统知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国际社会强调要重视和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国际法、国际公约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鉴别及保存、作品传播及保护、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命名"、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权利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版权保护等,也作出了确切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存在民间规范的司法适用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重视普遍性的民间规范,不应一味强调民间法的地域性。为了合理解决民事纠纷,在纯国内案件中也应考虑适用国际惯例。在大多数情况下,民间法与国家法并不存在真实的冲突。不妨借鉴英国适用外国法(国际私法的问题)的经验,将民间法看作事实,设计出民间规范任意性适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歌是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重要窗口,具有很强的人文研究价值,但目前它由于种种原因处在了一个弱势的地位。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歌在当代中国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如何运用音乐传播的规律使中国民歌的传播更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浅谈民族歌曲演唱发声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音乐的研究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域音乐文化的发展,对于多种人文科学的研究都有重大作用。本文主要从影响歌唱发声的民族风格要素,观察其特征及其规律,从中找出民族歌唱的特殊风格。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萨班《乐论》中关于藏族民歌创作应遵循的原则、美学标准和歌词创作的规律等,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乐论》对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创作与表演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