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水生态绿色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生态承载力的内涵,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衡量长三角地区水生态绿色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06、2012、2018和2021年的水生态绿色网络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水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内的差异;长三角城市群水生态绿色网络使各城市的绿色发展联系日益紧密;长三角城市群水生态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
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城市群的过程,本质就是特定地区通过效率变革,提升全球价值链的高度,建设超级产业集群的过程。长三角经过近三十年的一体化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全球性城市群的雏形,但对比发达国家发展成熟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在效率提升、产业发展与全球价值链的攀升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与区域发展的焦点之一。因此,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区域内部的产业集聚间分工与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为进一步巩固与深化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优势与区域优势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研究提出,要构建更为成熟完善的城市群生产网络,必须实施产业联动、空间联动、制度联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城市2008—2017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运用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长江经济带近年来城市化质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差异逐渐减小;从空间上看,三大城市群的整体城市化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由长江经济带东西两岸向中心递减的趋势,即“长三角地区>泛成渝地区>中三角地区”的空间格局;总体差异的减小有利于三大城市群之间的差异减小;城市群内部差异的扩大,会导致总差异减小的趋势变缓;长三角、中三角及泛成渝三大城市群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交汇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该地区的雾霾污染形势也日益严峻.运用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产业结构、贸易开放度与雾霾污染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利用莫兰指数计算长三角地区雾霾在空间上拥有积聚性;在使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计算的过程中,雾霾污染出现明显的"叠加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各地区的雾霾污染存在对邻域的正反馈.(2)第二产业比重的升高会在本地和邻域产生负反馈,反映了产业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对环境的保护作用.(3)贸易开放度升高对本地雾霾污染有抑制作用,对邻域雾霾污染有正相关作用,反映了贸易开放度对雾霾污染的双重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是都市连绵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城市体系的自相似性,使得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可以通过分形维数加以描述。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下的74个市辖区和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县级以上境界面状数据,使用ArcG IS软件,通过ArcM ap ArcToolbox中的自带工具和VBA编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分形维数的计算,分析城市群空间分布的向心性、均衡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首先,长江三角洲地区已逐步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城市的分布密度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其次,长三角城市群属于复杂分形,其空间分布逐渐趋向均衡;第三,长三角地区顺畅的交通网络促进了区域内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以城市群体系不断演化的过程.过去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功能、特征的描述,对其空间结构演化的机理缺乏理论分析.文章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与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构建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对长三角16个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演化是伴随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集聚势能的扩散按照城市等级由高到低,沿着点-轴-面路径,通过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不断复制来实现的.研究表明:长三角一体化的形成是整体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群空间体系以及城市功能互动和演化的结果;是整个区域系统由低水平的均质空间向高水平的一体化方向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政策制定者采取有效途径解决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采用2007-2016年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空间分布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技术创新产出总量虽逐年增加,但其在地级区域层面的分布却不均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直辖市、部分省会城市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级市);中国技术创新产出虽处在较高的空间集聚水平,但其集聚程度呈逐年下降的态势;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局部空间关联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HH (高高相关)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LL (低低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及中西部地区,HL (高低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并有逐渐向城市群内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扩散的倾向;LH (低高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HH型模式区域的周围。  相似文献   

8.
运用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密度不高,创新联系仍需加强;相对于创新联系围绕中心城市集聚趋势而言,从中心城市往外辐射趋势更明显;四个创新板块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国家布局相一致;整体网络中网络密度提升、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下降,以及个体网络中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增加,均对网络中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和2017年2个时间截面数据,采用城市流强度和引力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地市的城市流强度与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市中各部门的外向功能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空间联系较为松散;2)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逐渐增大,相对差异却在减小,城市群内城市整体实力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3)城市群内空间格局变化较小,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破除物理时空壁垒,促进城际分工协作,深刻重塑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加速城市群空间体系由传统规模等级秩序向新时期均衡化发展模式演变。同时,城市群内多重要素流的交互联系推动形成网络化空间结构,有效提升整体网络外部性,进一步强化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空间体系均衡化程度提升的赋能表现。因此,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群空间体系均衡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既存在直接效应,也存在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各类联系流网络的调节效应,包括交通信息网络、传统要素网络和创新要素网络。在理论框架指导下,文章以我国19个城市群为样本,建立多源数据库,测算各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空间体系均衡化程度以及基于三种联系流的网络外部性,总结特征事实,开展实证检验。基于特征事实的分析表明:我国19个城市群的数字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形成相对梯度发展格局;大部分城市群空间体系均衡化程度提升,个别城市群呈现极化发展态势;各城市群均形成一定的网络型空间结构,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差距。基于实证检验的分析表明: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直接提升其空间体系的均衡化程度,工具变量回归和核心解释变量替换后的结果保持稳健;现阶段城市群内物的流动相比于人的流动更有利于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均衡化,第三产业主导的区域产业结构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城市群空间极化发展;城市群内交通信息网络、传统要素网络、创新要素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群空间体系均衡化程度的赋能表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直接效应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但调节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异质性。文章首次建立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群空间体系均衡化发展的理论机制框架,并通过特征事实阐释、实证检验分析等方法加以论证,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空间体系的变革方向与优化路径提供参考与借鉴,对促进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启示,即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特性重塑城市群经济地理格局,加速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均衡化的城市群空间体系,为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整体协同性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运用熵值法,计算2002-2011年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发展水平得分,发现,近10年长三角物流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利用锡尔系数对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得出10年来物流锡尔系数幅度波动较小,总体趋于上升趋势。地区间总差异和地区内差异大致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地区内部的差异贡献率大于地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城市发展的非均衡性是长三角区域物流业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空间自相关计算得出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分布呈现正向、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空间集聚性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长三角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城市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生态绿色发展是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与突破口。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梳理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绿色发展驱动机制,并基于长三角城市的面板数据,在VAR模型框架下识别城际生态绿色发展的动态交互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剖生态绿色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城市的生态绿色发展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而且受到其地区及整体网络的影响,部分城市已由原来的发展孤岛,逐渐融入区域一体化所形成的复杂、多线程空间关系网络中。城市间关联不断增强,但整体还不够紧密,网络结构日益稳定,等级森严的空间结构被打破,存在四大增长极,中心城市对周边发展的带动尚且不足。板块的形成打破了行政边界限制,关联传导具有明显的梯度溢出特征,城市发展逐渐从离散走向联合。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地理区位的差异是生态绿色发展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进一步指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绿色发展,各城市应依据其在整体网络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增加关联关系为导向突破地缘限制,由“以邻为壑”向“以邻为伴”转变,完善区域更小尺度的合作协商体制,培养“属性-关系”驱动型网络思维,是提升长三角城市生态绿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采用 2006—2020 年 16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 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修正引力模型分别测度成渝城市群 16 个城市在 2006—2020 年间的空间网络联系度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影响及其时空异质性和网络外部效应, 发现: ( 1) 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可促进本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但将在周边形成 集聚阴影, 产生不利于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网络负外部效应。 (2) 成渝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对成都市、 重庆市双核心城市以及绵阳市、 宜宾市和泸州市三个副中心城市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产生促进作用。 随着行政级别的提升, 城市网络联系逐渐由不利于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负外部效应转变为促进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正外部效应。 (3) 城市空间网络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呈现先负后正, 最后趋于收敛的倒 S 型, 且在 0- 100 公里的范围内形成 集聚阴影, 150-200 公里范围内为城市网络联系发挥正外部效应的最优半径。 (4) 科技创新和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是城市空间网络联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渠道。  相似文献   

14.
空间结构是集聚区域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采用县级层面数据,从城市规模分布、空间形态分布和联系网络分布多个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长三角的规模分布存在着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特征,相比常住总人口,城镇人口、高技能人口以及主要经济活动的集聚趋势更加明显。在空间上,长三角地区呈现出多层次复合式"中心-外围"分布的形态,由核心城市和周边毗邻县市构成的都市圈成为小尺度空间上的主要单元。此外,基于辐射模型,长三角区域基本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向外辐射的较为密切的联系网络,高速铁路、行政等级和行政区划是影响网络分布的重要因素。未来长三角要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需进一步加强都市圈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弱化行政壁垒和户籍制度等对资源配置的扭曲。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遇到难得的机遇。该文基于2006—2015年金融相关比率,运用泰尔指数方法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群金融发展存在不均衡,除兰白西城市群与黔中城市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其中城市群内的空间差异总大于城市群间的空间差异;另外,城市群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大于城市群间差异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之中,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融入长三角在区位、资源、产业和交通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对外经济贸易和教育科研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落差明显。安徽省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以期更快地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经济圈。  相似文献   

17.
城市创新关联是创新主体合作和知识技术溢出的一种空间路径,影响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借助专利合作数据,利用SNA和QAP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创新关联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创新联系由早期的省内核心城市辐射式合作转向不同等级城市节点间的多层、多向合作,但文化区边界的屏蔽效应明显,逐渐形成"核心-边缘"网络结构;(2)地理距离对城市创新关联仍然起到阻碍作用,创新制度差异起到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文化差异成为城市创新关联的重要隐性壁垒;(3)研究结果启示应在相似或互补的邻近地区建立更广泛的社区,培养地方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实现创新资源跨区整合配置,扩大创新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应紧扣高质量发展,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战略对接,为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提供有力支持.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1995-2018年我国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视为一项政策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从FDI流入的视角评估协调会的成立和扩容对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影响.结果 表明:城市群扩容的一体化政策显著提高了整体城市、原位城市、新进城市的FDI强度,且对新进城市所产生的政策效应远远大于原位城市,一体化战略对地区参与国际大循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群理论研究中,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地方经验"和"历史经验"正在成为新的生长点。按照公认标准,明清江南地区已出现了相当成熟的中国古代城市群,并实现了中心城市"支配"功能与"服务"职责的和谐,因而有利于城市群本身的功能互补和共存共荣。与之相比,当代长三角城市之间不时出现的"恶性竞争",则多半是因为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只想"支配"而拒绝"服务"。鉴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形成一个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等方面联系更加密切的城市共同体,并最有希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对明清江南城市群的层级结构、内在机制与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释,无疑可以为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最直接的重要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3-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但集聚特征呈现逐步弱化趋势;沿江地区空间依赖性较强的区域从长三角地区拓展到长三角城市群,但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性、综合性发展水平没有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开放型经济受相邻省份的影响较为显著,水路货运量、货物出口额、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货物、进口额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对此,本文从增强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巩固提升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强化长江上中下游地区整体联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