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运用熵值法,计算2002-2011年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发展水平得分,发现,近10年长三角物流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利用锡尔系数对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得出10年来物流锡尔系数幅度波动较小,总体趋于上升趋势。地区间总差异和地区内差异大致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地区内部的差异贡献率大于地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城市发展的非均衡性是长三角区域物流业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空间自相关计算得出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分布呈现正向、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空间集聚性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长三角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城市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遇到难得的机遇。该文基于2006—2015年金融相关比率,运用泰尔指数方法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群金融发展存在不均衡,除兰白西城市群与黔中城市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其中城市群内的空间差异总大于城市群间的空间差异;另外,城市群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大于城市群间差异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分布,再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根据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效率集中在下游和上游地区,低效率集中在中游地区,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延伸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影响作用不大。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3-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但集聚特征呈现逐步弱化趋势;沿江地区空间依赖性较强的区域从长三角地区拓展到长三角城市群,但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性、综合性发展水平没有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开放型经济受相邻省份的影响较为显著,水路货运量、货物出口额、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货物、进口额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对此,本文从增强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巩固提升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强化长江上中下游地区整体联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城市化水平的视角,选取若干指标,运用DEA模型对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总体有效性不足;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整体效率较高,但是其规模报酬递减趋势大于其他两大城市群。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城市化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投入冗余与资源在空间配置不合理,因此,提高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关键在于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充分发挥每个城市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6.
产业合作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内容,中心城市则是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节点中心城市之间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可以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点和产业载体。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外向经济联系水平的基础上,在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提出中心城市以各自所在的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枢纽",以兰白西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产业价值链,推动沿线城市产业实现梯次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7.
旅游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高度关联性,以2011—2017年数据为例,运用DEA-BCC模型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水平间的协调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综合效率均值介于0. 824~0. 908之间,且呈波浪式下降的变化趋势,综合效率水平较为理想,在空间上表现为长江经济带上游高于下游、下游高于中游地区的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水平整体上呈先降后升趋势,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上游区域表现出强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区域间差异明显,在空间上表现为各年第三阶段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且由面状向点状扩展;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水平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U"型演变趋势,地区之间协调度差异较大,经济增长水平越高的地区两者协调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差。  相似文献   

8.
以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等方法,测度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区域内发展差异。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明显,然而地区差异明显,呈现出下游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而中上游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格局,但区域发展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具体而言,经济发展基础、物流运载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绿色发展成效较稳定,物流产业绩效呈波动上升态势。据此,建议加强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区域间的合作,缩小其区域差距;重视物流业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构建区域绿色物流网络,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新的经济支撑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的协同发展受到关注,深入研究这四省会城市的内部差异及其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差距具有现实意义。通过选取24项指标基于熵权系数的Topsis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进行城市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得出10个城市的发展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绿色5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从空间格局来看,新型城镇化指数上升,环境污染指数下降,两者均存在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较高,西部地区污染水平较高;从直接影响来看,新型城镇化能够降低本地区的环境污染,且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发挥了主要作用;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人口城镇化加剧了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从城市群来看,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对本地区环境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强,且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也能降低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1.
从数字贸易的特征出发,通过构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数据熵值法测度中国十大城市群127座城市2011—2019年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其动态演进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十大城市群2011—2019年数字贸易水平不断提升,数字贸易发展较好的城市群是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市、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杭州市五座城市为引领。(2)十大城市群数字贸易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差异是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3)十大城市群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梯度效应和多极化现象;各城市群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稳定,改变类型的概率相对较低。(4)总体、成渝、海峡西岸、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存在收敛过程。基于此,对城市、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不同层面的数字贸易发展提出明确定位、优化布局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效率进行评价和动态分析,并进一步运用ArcGIS10.2对新型城镇化效率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效率整体不高,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总体呈现出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态势。同时,新型城镇化效率水平的增长趋势并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市依赖技术进步,较高的省市依赖技术效率;从空间上看,效率变化明显,效率值总体上呈现出由下游到上游递减的分布特征,各省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分布呈现显著集聚特征,非均衡分布态势已较为突出。因此,要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均衡区域发展,注重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新型城镇化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探析长三角城市群网络零售发展的均衡性与互动情况,基于空间联系视角,运用泰尔指数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城市间网络零售的地区差异与空间关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零售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各省内部差异逐渐成为主要引致原因;城市之间网络零售关联关系分化现象严重,且存在明显的方向差异性;城市群网络零售空间关联网络在整体上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但局部关联仍存在联系稀疏、方向差异、不均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城市群网络零售经济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促进西部地区崛起、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空间视角考察成渝城市群消费水平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演进规律,探索中国西部地区消费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消费水平呈偏态分布,低层次消费水平地区占比大,结构较为稳定;总体差异趋于缩小,并始终由省域内差异所绝对主导;形成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极点的双核心结构,在省域交界处有明显的“断裂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依赖关系,居民收入、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其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链锁网络模型,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上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在各城市中的分支机构数据,从企业空间布局的视角构建成渝城市群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总体属性及节点属性测度成渝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网络表现出一定的层级性,基本形成了以重庆和成都为双核心驱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从按行业分类构建的成渝城市群网络中可以发现,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证券业有更大提升空间;城市群网络的金融服务功能布局较为合理,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城市网络内多中心趋势还不明显,未形成有效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6.
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同属国家级城市群。国家对成渝地区发展的重新定位,赋予了成渝地区新的历史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否支撑起这一国家战略定位,成为成渝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逻辑起点。整体性治理旨在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相互冲突和为服务对象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从而为分析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区管理模式将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权力及相应的责任限定在各自的行政辖区内部,造成现实中的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面临协作机制缺乏法律与组织保障以及稀缺高教资源竞争等多重梗阻。为消除这些梗阻,可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组织,发挥其自上而下的等级式协调作用;制定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为成渝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物质资源、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推进两地政府组织内部的文化变革,促进巴蜀文化交融,形成有利于促进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测度城市群各市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SDA-GIS模型分析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而全局Moran’s I 指数均为负值,表明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不明显;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据此提出以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型”集约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解决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两极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提高城市群在环境约束下的土地利用效率(LUE)成为促进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环境约束指标引入SFA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城市单一要素的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的LUE在研究期内逐年提高,城市群内部差异不断减小;空间上整体呈现LUE西高东低的布局,空间扩散效应较为明显;从影响因素上看,环境规制的两个指标作用相异,仅是激励性环境规制激发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内在动力进而促进LUE增长,而其余社会经济指标和土地市场化指标也相应产生促进、抑制作用或倒U型影响.依据环境约束下的土地利用现状来优化城市群资源配置、减小生态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长江经济带分为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绿色化两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发展以及二者的互动耦合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层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快,但是在工业绿色化发展方面,总体发展缓慢,长江上游与中游地区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进而导致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两大系统在区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差异显著;在空间维度方面,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工业绿色化,还是二者的协调状况,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同时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落后省市与领先省市的差距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运用非径向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2007-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分析效率的变化趋势并对其进行分解,通过泰尔指数方法诠释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利用系统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较低且维持了下降趋势,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长江上游、中游与下游三大地区之间差距和长江上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地区差距的主要成因;在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无效率中,烟粉尘贡献率最高,其次为SO2,氮氧化物贡献率最低;经济增长、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增加R&D投入强度、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提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