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壮族文化生态有一个从依生美向竞生美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壮族的神话传说和铜鼓艺术.壮族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传说,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竞生的愿望,但它们只是一种幻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生,体现的只能是一种悲壮之美.壮族的铜鼓,开始体现的是依生与竞生并存,神性与人性交织,形成了高大厚重而繁缛瑰丽之美.到后来铜鼓的神性因素逐渐消褪,人性因素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精巧平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壮族文化生态从依生美向竞生美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花婆神话是壮族神灵崇拜中的一种社会历史叙事,其中蕴涵着壮族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的人神同构性与矛盾张力,由此也可以推演出壮民族生态伦理缔结的依生、竞生、整生等种种范式。  相似文献   

3.
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存在于壮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神话中,体现了壮族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这种生态意识对解决21世纪的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丰富多彩,壮族先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并享有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织锦文化、山歌文化、圩市文化等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对东南亚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所以能有如此深远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壮族和东南亚兄弟民族皆同源于百越,壮族作为百越族群发展的主枝,承袭了百越文化的诸多特征,并善于兼收整合并蓄多种异质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读了武文同志在《民间文学论坛》上发表的《“鸡招”考释》①一文,使人获得启发和教益。壮族民间仍十分流行崇鸡的习俗,本文想以桂林壮族地区人们崇鸡习俗的表象为例,探讨其源流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就笔者的所见所闻也谈及其它地区壮族和兄弟民族的崇鸡习俗。桂林壮族多居住在边陲山区,他们是越人的后裔,经过历史的演变和民族的融合,他们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壮族传统体育既体现了壮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更与壮民族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打铜鼓、打扁担、踩风丰、蚂拐舞、抛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例,探讨了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的关系,分析了壮族传统体育在稻作文化中发挥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壮族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栽体,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民族伦理文化特点.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充分体现了壮族勇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团结互助、乐于奉献、诚实守信、恪守诺言等民族伦理文化特征.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批判地...  相似文献   

8.
广西是歌海。壮族聚居的地方,无处没有歌,无时没有歌。丰富优美的壮族歌谣与壮族人民的宗教活动是分不开的。宗教给壮族的风俗歌谣打下了烙印,对壮族歌谣起到了产生、保存、传播和丰富的作用。大家知道,劳动产生歌谣,而宗教不仅产生歌谣,而且发展了歌谣。  相似文献   

9.
从壮族舞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看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舞蹈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它集中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体现了壮族的民族性格、意志、心态和观念,因而也就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征和个性。它不像一般舞蹈注重向表演性发展,而是保持自娱性;不像一般舞蹈注重向个体性舞蹈发展,而是保持群体性;不像一般舞蹈注重向表演技巧性发展,而是保持自然朴实性。壮族舞蹈活动往往在壮族人民的节假日、歌节、歌墟以及喜庆婚丧的日子里进行、集宗教、政治、娱乐、教育、庆典、生产、交流等诸多活动为一体,表现出它的大文化特征和泛艺术化特征。因此,在壮族人民眼中,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壮族舞蹈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价值功能特征,具有实用性、群体性、民俗性、自娱性的性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壮族共有133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省(区)内。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约有1230万人,占全国壮族总人数的92%强,他们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等四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形成了许多本民族共有的文化特点,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的壮族在文化特点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仅就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相似文献   

11.
结合《庄子》关于天地之美的论述,指出“道”是美的最高范畴。欣赏这种最高最大的美,共有四种方式,侧重于主体认识的是“坐忘”和“心斋”,侧重于主客体关系的是“以天合天”和“物化”。最后,文章还指出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说与庄子审美观相为补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壮族麽教是历史上壮族各地盛行的民族民间宗教.壮族麽教已从原始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过渡,其重要标志是树立了统一的最高神布洛陀.这位集人文始祖、古代氏族部落领袖兼大巫师于一身的麽教主神,从壮族先民的创世神话演变而来,由自然神演化而成社会神,由创世祖先神演变而成民间宗教神,最终成为壮族麽公及民众顶礼膜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13.
由于物质层面的原因,先秦时期人们在接受教育、文献书写、文献流传等方面与我们现代人不同,而我们又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因而以历史的想象力还原历史的真实,在《庄子》研究中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庄子如何接受教育、交友、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流传等方面进行考问,试图理清或接近一些庄子及其作品的历史的真实,为《庄子》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陆登的中篇壮文小说?Ga Dinj Oj o?(?短脚阿和?)是在探寻“百越境界”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小说具有人性美、故事美、语言美与意境美,彰显了百越的温润之美。  相似文献   

15.
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层审美特征下,唐代意境理论的核心美质体现为对浑全之美的追求。浑然一体性正是庄子道论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同时映射到了庄子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中。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浑全之美追求体现的是对庄子道论中浑全自然真美思想的继承。唐代意境理论对浑全之美追求具体体现为"境"概念的引入,并在唐人构设意境理论时从意境构造过程、意境的核心美质和意境的审美鉴赏的全方位思考中表现出来。司空图的"全美"观是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最高、最集中的表述。庄子道论与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的融合,得益于唐代的崇道风气和诗评家对庄子的向慕之心。  相似文献   

16.
广西那坡县壮族节庆“响囊海”仪式及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嗝囊海”不仅是广西那坡县壮族重大的民俗节庆,也是壮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阿同”的交往活动媒介,是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对七住杰出的民族女英雄怀念、敬仰而演变过来的一种祭祀活动。“嗝囊海”节庆期间,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以歌传情,尽享欢乐。其仪式音乐简单质朴、韵味悠长。  相似文献   

17.
客歌是壮族根据汉族故事重构的山歌。以名物为切入点,可将客歌的内部建构与外部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名物之名,是建构壮族客歌的基本路径,其具体建构方式包括增益家畜、鸟类和鬼神叙事,置换故事中的地名、环境和人物身份,以及删减汉族版故事中诸多陌生的名物,等等。名物之实,意指壮族客歌丰富的文化意涵,其具体包括崇尚家畜、鸟类和“尚鬼”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强烈的处所意识等等。以名物为视角对壮族客歌进行研究,揭示出壮族客歌建构的基本路径,有助于壮族人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8.
传统壮族文人的文论在全国影响并不大,但是否就因此而没有价值和意义?尽管受到汉族文人文论的巨大影响,并因此还具有滞后性,但传统壮族文人文论的存在仍有其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表现为:它是对传统壮族文人文学创作的总结;它是壮族民间文论的发展,是壮族人民对文学思考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对全国文论的一种丰富。在这三个方面,它有着别的文论无法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估《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梅 《东方论坛》2003,(2):65-69
庄子的是非观决定了他不强立是非的超然态度,是<庄子>立言的基础.而出于对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和对受众因素的考虑,<庄子>的文章往往不从正面立论,而是利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借助形象、故事来寄寓他想要传达的道理.卮言是一种谬悠荒唐、调侃夸张的语言,它沟通天人之际,介乎言与不言之间.卮言就是载庄子之道的语言,它涵盖了庄子语言的内容、形式与风格等各方面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