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 ,其自主性发展遭遇着来自政治、经济场域的力量。虽然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常因其受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受到质疑 ,但问题的关键 ,不在于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 ,而在于转变政治意识形态导向的方式 ,使社会科学从各种权力话语和利益言说中摆脱出来 ,还原为独立、自由、开放的科学。另一方面 ,任由利益趋动的社会科学要实现其合乎科学的自主性发展也是困难的 ,它不能确保其在研究方法上的规范性 ,无益于社会科学内部的协调发展 ,也无力引导研究行为的合乎道德性。解决的办法在于要以科学本身的视角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规范社会科学研究 ,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还原科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意识形态争论中,雷蒙·阿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本文论述了他从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政治学、社会学等层面对左派意识形态所做的批判,即他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以或然决定论拒斥历史决定论,强调社会科学客观性的限度,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以及预言意识形态的终结。在结论中,本文指出了雷蒙·阿隆思想中的矛盾之处,并结合当前我国现实对意识形态终结的含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当代英国政治哲学家、马克思学家B. 帕雷克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一书中,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深度解读,并把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结构视为辩证法,而将其认识论基础视为唯物主义,但又对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进行了所谓"历史的"、"社会学的"、"批判的"研究,以此来强调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两个交叉性的意义:唯心主义和辩护性思想体系.因而,本文试图从"唯心论和思想体系的辩护性"的辩证逻辑结构和"真理观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基础入手,来对帕雷克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任务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问题.波普尔从科学方法的统一性出发,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客观性,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探索人类有目的活动的出乎意料的社会反应.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研究者要摆脱一切主观的偏见和预断,通过客观的观察方法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这一准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学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醒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和坚持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原则,克服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只有客观地研究和把握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7.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提出的理论价值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宣传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其现实价值在于适应中国崛起,适应全球化和国内社会变革,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与大国的崛起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变革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律,高校科研管理要摒弃短期行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8.
要辩明社会科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必须明确三个问题:科学究竟是什么?社会科学有没有客观性?社会科学有无规律可言?我们认为,科学是基于客观性和把握规律性之上的具有预见和解释能力的知识体。遵循这一前提,我们不能因为价值的涉入而否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同样不能因为人类自身活动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断言社会科学无规律可寻  相似文献   

9.
先验诠释学将交往共同体与语言交往的先天性视为知识的前提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补关系的前提.它所寻求的规范性与沟通性不仅看到了在当代社会理论中诠释学路径的不充分性与因果说明的局限性,并且试图超越哲学诠释学社会科学观研究中的客观性与相对性,实现其诠释与科学理论的结合,以达到拓宽认识论与改造哲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哲学社会科学或称人文社会科学,一方面是"科学",另一方面又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价值指向与其科学分析和逻辑解释能力之间如何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系上如何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如何统一?思想内涵与表述形式如何一致?都需要深入探讨.特别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艰苦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价值,作为社会对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具有客观性、重要性、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比性。对社会价值的评价应该坚持公众性和实践性。社会价值论的研究对象包括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及其需要、作为价值客体的社会及其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社会价值论的研究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借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系统科学的多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中的核心期刊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社会上有些观点对核心期刊的作用持否定态度 ,怀疑其存在的客观性。本文利用社科界两大引文库的最新统计结果 ,以传统的被引量分析法 ,简要说明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中的核心期刊效应 ,证明核心期刊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文献计量学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中所渗透的意识形态可以从新闻报道的语言反映出来。该报纸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是为其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服务的,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文章分析了((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美国的话语霸权以及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偏激报道。  相似文献   

14.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特色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正处于转型之中,实证研究方法将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范式。一些学者对法学实证研究的客观性提出质疑。求解实证研究的客观性难题可以从马克斯·韦伯那里得到启发。韦伯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研究具有代表性,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做到“价值无涉”。韦伯主张的客观性以价值关联为前提,以客观可能性为基础,以对理想类型的应用和超越为实现路径。在法学研究中,运用指向客观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必然性,这是由法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法学对法律的批判功能决定的。法学实证研究并不排斥主流的规范研究,两者应互相补充,这也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学实证研究要实现客观性,需要兼顾证实与证伪,注重文献的积累、理解的逻辑以及实践。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目标是要在韦伯方法论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虚拟技术发展的局限性愈发凸显。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阐释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学通过四种方式诘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一是把马克思主义非理性化、宗教化;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对立起来;三是否认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进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四是用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的失误,否认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诘难是不正确的,它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性和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科学性和人文性、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和整个理论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开展正确的人文科学研究,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否则将会产生错误的形而上学倾向,如在性质与特点方面,把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人文科学本身进行简单等同;在思维方式与话语体系方面,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机械的对立;在研究径路方面,把抽象的理论理性与具体的社会实践进行粗暴的割裂.如是,不仅导致人文科学基础理论的自我消解,而且削弱甚至否定人文科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以哲学的语言转向为前奏,在当代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比较普遍地发生了语言转向。从当代语言哲学的分析路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发现,作为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思考人们交往和进行思想交流的语言和语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转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西方经济学追求数理逻辑模型的研究方法,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的决定论思想,难以对社会的变革做出有效的解释。本文借鉴《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历史资本主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提出阶段性的资本表现形式的周期性转换与资本表象在多维空间尺度下的兼容性特征是认识整体经济运动过程的生命理性主义范式的基本视点,并对历史主义研究方法进行总结,认为应对历史特性、区域特性问题给予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