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贝尔纳认为,科学不仅仅是累积的知识传统,而且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社会生产力。贝尔纳对科学形相认识的突破在于认识到了科学的社会形相,由此深入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性。而社会学术研究的科学归并则是贝尔纳科学的社会本质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学的张力——默顿与贝尔纳研究传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科学社会学理论中,贝尔纳和默顿分别创建了科学的社会研究中的默顿传统与贝尔纳传统。由于他们在科学知识观上的差异,尽管二者研究前提和研究主旨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贝尔纳的立论基础代表了科学家的立场,默顿则坚持的是社会学家的话语。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贝尔纳侧重宏观定性研究,默顿及其学派着力于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分析,属于微观分析图式。在研究方法上,默顿开辟了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表述新方法,贝尔纳从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社会研究问题。默顿与贝尔纳不同的研究风格,表明了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着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了哲学的五个世界的思路,即客观世界可以划分为还没有实践的物质世界、实践中的物质世界与实践的人类社会;主观世界划分知识的世界与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世界。根据客观世界的领域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界定为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三个唯物主义是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4.
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认为,作为终极实在的本体是既定的、不变的,整个人类世界是预成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则认为,人类世界的本体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界、社会和人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的。马克思生成的实践本体论的诞生,实现了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确立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实践本体论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创新概念进入科学哲学论域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创新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框架,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以实践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探讨科学的哲学问题,实现了科学哲学研究的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取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从天而降的,是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正由于它来自革命的实践,受实践的检验,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是能够正确地解释世界的科学理论,又是能够正确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回顾20世纪的西方哲学走向,生活世界的重新阐释已成为多元主题中的重要一维。这其中,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阐释是独具特色的,它以社会哲学为视角,将生活世界作为与交往行为相辅相成的概念,在交往理性下重建生活世界,使生活世界成为交往实践的背景和视域。文章试图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理论来源、意蕴及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等问题的阐述入手,系统地分析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下的生活世界概念及其生活世界理论对于批判传统意识哲学和建立新的哲学基础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人类知识比作一条长河的话,那么,哲学可以说是这条长河的源头之一,它孕育了无数的知识学科。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各种知识学科纷纷从哲学的怀抱之中独立出去,“成家立业”。如今,作为包罗万象知识体系的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哲学已不复存在了。传统的旧的哲学已走到了尽头,需要为哲学的发展寻求新的出路。那么,哲学发展之路何在?在西方,一部分哲学家主张哲学应走科学的道路,哲学应当成为科学。另一部分哲学家则认为,科学虽然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繁华的世界,却并未揭示出世界的真实面貌;世界的真相还须通过人的意识去探求,于是“人学”成了哲学的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来解释人的生活。在研究人类生活时,马克思选择"劳动"作为切入点,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哲学分析,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揭开了人类生活世界的奥秘。从生活观理解马克思哲学,既反映了哲学的主题从关注自然世界到理性世界又转向生活世界的历史逻辑,也符合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实际过程和思想本意。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哲学在探讨世界本源问题时所涉及的广阔研究范围与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有限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哲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矛盾.马克思以往的哲学都因过多地关注于他们当时认识能力所达不到的虚无缥缈的宇宙从而难以摆脱半科学半假想的状况.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物质,关注于我们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这个有限的空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困扰哲学发展的矛盾,使其哲学成为能够被实践所加以证明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科学学的发展与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知识和方法论体系,以科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一般称为科学学。其核心命题是想说明科学是什么,科学发展的规律怎样。从学科建制的标准看,科学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科学学研究的命题看,科学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的精神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物质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功能上。科学的精神功能主要包括:破除迷信和教条的批判功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功能,塑造世界观和智力氛围的文化功能,认识自然界和人本身的认知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方法功能,给人以美感和美的愉悦的审美功能,训练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论与认知科学有着相同的旨趣。然而,它却在认知科学兴起之时转向了社会研究。这是令人费解的。仔细考察表明,那些据认为可以很好地支持社会转向的理由其实更支持科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将科学看成是高级认知活动,主张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思想与科学行为。研究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认知的、发展的、生物的以及人格的。并且,科学论中其他研究进路,包括历史的、社会的、人类学的,甚至是哲学的,都应该加入到科学心理学中来。科学论应该形成一个以科学心理学为核心的多学科汇聚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哲学已经发展到极致,开始解构。后现代科学哲学应运而生,且具有如下特征:推动现代科学向后现代科学转变;推动研究方法从科学发现转向科学发明、科学虚构和理论建构;发展决策学、预测学和未来学,将人类精神从二元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科学哲学家立足于身体和生活经历,发展生命哲学、身体哲学、身体认知论和身体审美学;从实体世界转向精神领域,肯定宗教信仰是人的一种认识状态和心理依赖,构成人的深层本质;注重语言符号的推广和身体的高技术改造;促动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科学教育被赋予了重大的社会责任。胡适是中国19世纪20年代前后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五四时期与陈独秀等人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他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主张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强调科学研究要以大学为中心,并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历史角度对胡适的科学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将会对当前科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立科学技术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学是以科学技术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呼唤加快科学技术学这一学科的建立。从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科学学和技术学发展、"自然辩证法"学科调整等方面探讨了建立科学技术学的必要性;从科学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建设等探讨了科学技术学应如何建立;介绍了东北大学的科学技术学情况。  相似文献   

17.
HP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HPS教育倡导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的有关内容纳入科学课程与教学中,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国际HPS教育与科学教学历史发展的梳理,以及国际HPS教育融入物理教学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哲学视野中的科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科技哲学遗忘或忽略科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科普,尤其是与科普有关的某些前提性、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应当纳入科技哲学研究的视野。例如(1)科普的可能性问题。该问题实质上是“普”什么、怎么“普”的问题。科普应当主要普及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把科普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以及以普及科学精神为核心;(2)科普的作用问题。科普是科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科学自主、学术自由与计划科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学自主和学术自由是科学共同体的根本组成要素和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建制赖以存在的基础。科学的自主性意指,科学对其社会环境的依赖与科学独立的核心能够自我决定和自我发展这样两种因素之间的张力;也就是说,科学共同体要力图把科学的外部影响纳入到科学自身运动的固有逻辑之中,维持科学的相对独立性。科学获得自主有一个历史过程。科学自主的特征是相对性、协商性、惯例性。学术自由具体到科学,主要指科学研究自由。学术自由是由基础科学、科学价值中性和科学家的角色特点决定的。学术自由是科学创造的根本保障,直接有利于科学自身的进步,从而在长远上也有益于整个社会。限制和破坏学术自由的恶果是相当严重的,必须雏护和坚守学术自由。基础科学是无法计划的,这是基础科学或基础研究的本性。计划科学往往导致不良后果乃至恶果。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文化精神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有其自身的文化精神。科学教育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机制,必须占有科学的文化精神。唯占有科学文化精神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进步和科学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