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3年鲁迅思想研究异彩纷呈、创意不断:钱理群将鲁迅在今天的意义概括为三个“拒绝收编”:拒绝被体制收编,拒绝被一切文化体系收编,也不想收编他人。孙郁提出,鲁迅在审美判断上是一个托洛茨基主义者。理解鲁迅,如果不保持与列宁主义的距离,他的面孔可能永远是政治化的。李冬木强调了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对于周氏兄弟的巨大影响。姜异新认为,鲁迅的辛亥故事纯粹是鲁迅式幻想,是特殊的鲁迅式晶体。通过“看与被看”、“吃与被吃”,国民性终于被审美地觉知。邱焕星指出,鲁迅对青年和学潮的态度是复杂多面的,对其自身也是一种双刃剑效应,这种效应必须放在“国民革命”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认识。王彬彬注意到在鲁迅的语境里,月亮往往意味着希望、温暖、爱,也象征着理性和光明。这或可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感受到鲁迅的性格、精神、心理中温软、阴润、柔弱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在尼采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尼采哲学是“非体系的”或“反体系的”,因而拒绝对其进行体系化的解读。然而,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之间呈现出紧密的关联,有必要找出尼采思想尤其是其“重估一切价值”的内在统一性。从世界和万物的“实然”即权力意志出发可以总结出尼采的存在论。同时,由权力意志还可以引申出视角论,因为所有权力量子在相互斗争中都试图统治彼此并将自己的视角强加给他者。视角论否定绝对者和世界全景,这必然会导致虚无主义。从永恒轮回学说和超人理念入手,尼采试图在价值论上克服虚无主义,以此重估一切价值,批判传统哲学和基督教道德,强调差异、等级秩序和主人道德。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思想演进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彷徨,尤其是第二次彷徨,究其原因,一些研究者总是归咎于进化论、尼采哲学、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等外部因素,笔者以为鲁迅的“彷徨”应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和鲁迅的作品中,以及从鲁迅思想演进的历程上来观察他的一生,这样,我们将会发现鲁迅彷徨的原因,无不与他的“立人”思想有关,即首先实现“立人”;继而再依靠这些被立之人去实现“立国”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一个具有深厚哲学素养的伟大思想家,他熟知中国古代哲学,前期受过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后期又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以,在他的著作中,辩证法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后期比前期更加自觉和成熟。毛泽东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鲁迅所尊重的,是生活、实践的辩证法,这在他所持的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中,有着明显的反映。一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关连和相互作用,用鲁迅的话来说,也就是“相关”和“相干”。鲁迅的联系观有三…  相似文献   

5.
2011年鲁迅思想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其精彩论点主要有:王富仁痛彻地感到中国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张福贵认为鲁迅的本质精神即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刘家鸣指出辛亥革命一直是鲁迅内心深层的情结,丁辉却认为对于辛亥革命鲁迅基本上只是个旁观者;李泽厚与刘再复指出鲁迅的总特色即在于“提倡启蒙、超越启蒙”;周楠本认为两个口号的论争其政治历史的意义要远高于文学的、学术的意义,曹振华则提出要从新的历史角度重新确认“左联五烈士事件”与“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孙玉石认为山田敬三以“无自觉的存在主义”视野进入鲁迅研究是具有某种“先行”的意义和价值的,孙郁则指出鲁迅无疑是一个忠实于存在、历史和自我的人;郜元宝认为我们有两个圣人,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应当既打孔子牌,也打鲁迅牌;田刚则指出,作为一个巨大的精神性的存在,鲁迅仍然在延安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精神核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提倡“回到鲁迅”“回到文学本身”,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中国反封建“政治革命的镜子”,而且首先应该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以此为基点,王富仁建构了重新阐释鲁迅的学术系统,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鲁迅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富仁指出,鲁迅毕竟是一个作家,他的根本价值在于从文学的角度促使人的精神觉悟,进而从思想启蒙的层面影响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鲁迅的思想高度代表了“五四”思想启蒙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自觉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进取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深刻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文化思想,他的“新”文化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重温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指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就是从“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着眼的;他赞誉鲁迅是“空前的民族英  相似文献   

8.
发端于现象学中的“他者”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场,它以关注他者的他性、抗拒主体性哲学的消融为特征。“他者”作为一种哲学观场,是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一种反抗;“他者”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主体性思维的一种扬弃;“他者”作为一种实践的指导原则,强调“区分”与“共在”两种向度;他者观场的核心旨归是尊重生命、善待他者、和解共生。  相似文献   

9.
与马修斯强调的儿童哲学相比,朱熹的儿童哲学偏重于“成人哲学”与“家庭哲学”。因此,如果以马修斯的儿童哲学作比较,朱熹的儿童哲学是一种“没有儿童”的儿童哲学。这里的“没有儿童”,是指朱熹将儿童视为成人教育的前期阶段,表现为他的“小学”与“大学”的同构性。同时,朱熹在讨论儿童哲学时,主要是以成人与家庭的视角进行探入。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宋儿童观在哲学语境的兴起还处在萌芽阶段;二是中国传统呈现为家国天下一体,儿童是在家庭中得以体现。基于此,儿童无法形成马修斯主张的完全“主体性”,父母也不存在为儿童“释放权利”的要求。因此,朱熹希望通过父母和师长的干预使儿童形成上达“天理”的伦理目标。在这一点上,父母和师长构成儿童上达天理的中介。但是,儿童对父母与师长的干预不是消极的“服从”,父母与师长对儿童的干预必须在道德本心的前提下才有教育的有效性,即对儿童而言,“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这达到成人与儿童互相限制的教育情景。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进行探索和重构的历程,指出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是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经济决定论式的理解,其基本思路是以“历史”为基础,以“实践和辩证法”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主体实践论的哲学,文章对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对他早年思想的超越及其理论贡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杰出的“精神界之战士”。他的一生,是为拯救危亡祖国和争取人民解放而战斗的一生。他在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过程中所形成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民俗学、美学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的改革思想,体现在上述思想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鲁迅研究现状,指出为了使鲁迅研究能够深入发展,应该把整个鲁迅创作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为从整体上把握鲁迅艺术创造系统,应该建立一个新的理论逻辑起点,这便是:鲁迅是以他经由先进思想洗礼的全部艺术感知—心理系统来构思,来创造他的艺术作品的。只有从这个视角出发,才能真正把握鲁迅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三十多年前,冯雪峰同志针对某些人的“鲁迅只是属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和工人没有关系”的观点,曾严肃地指出,“鲁迅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人”,他和工人阶级的关系是“密切的”,他“是工人阶级英勇伟大的战士”(《鲁迅的文学道路》,第112页)。是的,鲁迅在他的毕生经历中,始终与工人群众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战斗风格对鲁迅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鲁迅更加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与工人阶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与反动统治阶级进行了艰苦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是江泽民总书记的一贯思想。去年 8月 7日 ,他在北戴河接见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时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今年 4月 2 8日 ,他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五个高度重视”。 7月 1 6日 ,他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提出“两个不可替代”的精辟论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江泽民总书记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 ,连续三次发表重要讲话 ,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哲学社会科…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鲁迅强调改造国民性,强调立“人”和珍重当下个体生命的价值;而这强调的结果使得他不得不面临黑暗和虚无的深渊,他的思想不由陷入深深的矛盾和冲突之中。然而有着惊人清醒的鲁迅在“真”的导引下,终于完成了其思想的转换,迈向了更为坚实的抗战和抗争。  相似文献   

16.
此文从“知命”“畏命”到“立命”等命题的演变揭示儒家“命”的思想的发展,并指出张载的“天人合一”哲学本意是强调“以人为本”,这正是其“为生民立命”思想的哲学基础,从而使这两个看似不相关连的命题有机结合,形成张载哲学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卢卡奇是20世纪的一位富于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在另一种路径上与列宁主义相辅相成而殊途同归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主要有:1、循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思路,试图以社会历史辩证法为基础,将哲学的各个部分融为一个整体。2、与第二国际思想家们不同,他紧密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着重开掘和发挥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实践性和主体性原则。3、在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以及哲学与时代、与社会历史、与科学的关系上,创造性地提出方法论原则。他的从社会历史的作用上评价哲学派别的理论是非的思想,至今仍富于理论意义。4、继承马克思的美学观点,提出“主客观在历史中的同一”的论点,推动了现实主义美学研究。他晚年撰写的《宙美特征》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巨著。  相似文献   

18.
哈柏马斯把过去西方传统哲学对“主体性”的强调转化为对“互主体性”的强调,并以此维护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的普遍性。哈柏马斯的交谈伦理学就是要把哲学的重心由重视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旧传统转到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康德的道德律是独自式地建立起来的,哈柏马斯则认为道德律应通过主体间的对话方式来建立。儒家的道德律是“天理”,是“天”或圣人之“心”的独自的产物,而归根结蒂是封建统治者“天子”的独白的产物,“天理”不容许有任何交谈、商讨的余地。“谏君”和“纳谏”只是君与臣之间的不平等的对话,对话的最后裁决者不是理性,而是君主、天子。孔子所讲的“仁”不是主体性,更非互主体性。墨子的“兼相爱”则颇有主体性和互主体性的思想闪光。在有着儒家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究应走什么方向?是对话还是独白?这还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永泉先生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从周树人到鲁迅》(文化艺术出版社 ,2 0 0 1年 )是建立在历史语境再现的基础上 ,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的转折、悖论 ,在大量阅读了鲁迅同时代人的有关论述和鲁迅著作本文的基础上 ,确认鲁迅的历史坐标 ,追寻鲁迅何以成为鲁迅的。对鲁迅早期思想转变的研究 ,已经有许多学者作出了大量的贡献 ,也不乏有创见的论文、著作。但他们大都过于强调鲁迅前后思想的统一性 ,认为他“五四”时期的思想是对在早期确立的“立人”思想的继续 ,抹杀了鲁迅思想的发展性及蕴涵的矛盾性 ,不承认鲁迅对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认…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价值哲学的维度上,人民主体性思想表现为人民是价值主体、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习近平人民主体性思想首先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人民,“人民”应被辩证地理解为全体人民及一个个“现实的个人”。人民群众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理论的内容;人民群众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评价和审美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的认识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物质资料的所有权和共享物质生产的成果来体现。人民主体性在任何一重维度的缺失,都将导致其流于“抽象的空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