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从新文化运动开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而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青年学生的毛泽东十分仰慕年轻的教授胡适;五四时期,毛泽东与胡适在反对中国旧势力、旧思想、旧军阀等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与胡适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蔡元培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与陈独秀、胡适等人有着明显的区别,集中反映在对新文化运动的两个独特定位,即"文艺复兴说"和"洪水论"上。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既反映了他社会改良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一名成熟思想家的文化自觉,其独特的文化观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新闻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报人、政论家,胡适有着比较丰富的新闻思想,新闻伦理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新闻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报刊或报人应该容忍,应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独立精神.容忍主要指容纳异议,胡适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唤体现在他强调报刊或报人应调查和研究社会问题,他认为独立精神需要”独立的政论家”及其”言论事业”来落实.  相似文献   

4.
民国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日臻完善。孙本文等留美归国社会学家融会美国20世纪初新兴社会学理论,构建起以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文化分析为基础的完整社会学理论体系。20世纪初,分别以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为研究中心的社会行为分析与文化社会学理论在美国日渐兴盛。前者注重结合社会环境,考察人们外在行为;后者借鉴文化人类学方法,注重研究社会文化。民国社会学者对美国两种社会学理论多取融会贯通之意,并力图有所创新。其所构建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虽极具美国学术印记,但就将美国社会行为分析、文化社会学理论整合为一个理论整体而言,具有相当创新性。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领导的白话文运动是对清末的白话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革命的意义,既是语言文字学的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又是文学的革命,以白话文学取代旧文学。推广白话文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胡适在这一方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小学国文教育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方案。胡适推广白话文不仅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对整个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全民族文化水平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看《新青年》团体的分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对中国文学进行革命,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阵营的新文化运动团体,促使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但随着该运动的深入发展,其主导者由于各自的主张、观点和思想的差异,使得他们内在的矛盾与分歧日趋明显,并最终由于信仰的不同而分裂。本文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试分析其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民国词体革新风潮之中,胡适从语言变革入手,创作出白话词,并进一步演变成白话新诗。陈柱则在词为诗之变体的理论基础上对词进行变体式改造,提出自由词的词学理论和创作主张。胡适和陈柱代表了词体革新的两种不同方式,共同描绘着民国旧体词革新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对中国文学进行革命,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阵营的新文化运动团体,促使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但随着该运动的深入发展,其主导者由于各自的主张、观点和思想的差异,使得他们内在的矛盾与分歧日趋明显,并最终由于信仰的不同而分裂。本文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试分析其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略论胡适留美时期的思想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留美时期的思想变迁是把握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思想乃至其一生思想的重要环节。胡适在留美期间的思想变迁表现在文化、伦理、政治、学术等各个方面。他归国后,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良,并写下大量论著,介绍西方文化,抨击封建主义,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显然,这是他在留美时期探求的结果和继续。  相似文献   

10.
胡适作为学人与民国外交界联系密切。他与民国不同时期的高级外交官私交或深或浅,对民国外交政策与对外交涉多有评议;外交界对胡适亦相当礼遇,或征询意见,或采纳建议,或延揽任用。留学生群体的“我群”意识、胡适自身的性格特征与处世原则为其提供了在外交界活动的广阔空间。这种交往是互动式的:一方是凭藉与外交界的交往为国进言,一方是借重知识分子的智慧,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1.
新儒学十评     
新儒学十评启良新文化运动以来,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致以儒门淡泊,薪人难传。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试图通过在思想文化界的呐喊与笔伐,将国人从封建礼教的种种拘禁中解放出来。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12.
<正> 胡适1910年赴美国留学,拜师杜威,全盘接受了实用主义思想,从此之后,实用主义成了他生活和思想的指导,成了他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1917年胡适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写《文学改良刍议》,首揭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大旗,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物。7月,他回国后,进入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大任教,开始直接投身到斗争中去。此后,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宣传阵地《新青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影响最大,它的创始人、编辑、主要撰稿人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以及胡适等,又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因此,一般均以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许多研究或回忆新文化运动的著作,也就往往围绕着《新青年》杂志和这些主将们而展开。这是符台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一直与徽州学人有着密切往来.在新文化运动前后,他与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胡晋接、教师黄宗培等有数份书信往来,共同探讨文学改良、白话文等问题.胡晋接、黄宗培坚定地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宏旨,但由于在办学上秉持新旧平衡的理念,以及教育不问政治的态度和严格训练的办学方针,他们对“新文化”的一些观念并不认同,在新文化运动愈加激进后,他们在微观操作层面持折中、节制的态度.安徽省立二师是其时徽州的最高学府,新文化运动在徽州的接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民国文学史对胡适诗歌中西血脉问题的叙述多彩纷呈,胡适成为史家热衷言说的个案,在正反叙述流中,其形象的不同侧面承载着那一时期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新诗想象。新中国成立后在以阶级定性的时代,文学史在新诗与传统的关系上采取双重标准,对胡适诗人形象进行单一的否定性改写;在西化问题上,全盘否定胡适作为探路者的形象。1970年代末期以后,胡适诗歌的中西血脉问题得到了比较公允的评价,胡适形象在众声喧哗中其光鲜面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6.
一胡适早年接受了中国传统无神论思想和怀疑倾向,接受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胡适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观,是他早年这方面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追溯一下胡适新文化运动中科学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胡适的早年到出国之前即一九一○年之前。这时期的胡适在思想方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怀疑的倾向,二是注重用自然科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胡适出生于官僚、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童年多读儒家经典和各种小说,逐渐产生了无神论思想萌芽。据他说,十一岁时读习马温公家训中“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春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社区形态学研究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者,通过挖掘本土社会资源回应西方挑战的重要尝试。作为社会学的群学是中国智识界面对现代性问题而引入的一门新学问。社会学进入中国后,因社会条件和时局所限,迅速演变为具有中国特点的学术方法,即通过社区形态学研究去探究变革社会中的人与社会,具体涉及人口、家庭、社会合作、贫困救助等方面。民国社区研究的实践性品格已使之成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传统,即研究者首先要立足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继而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对话国际学术。  相似文献   

18.
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但胡适本人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他所提倡的白话与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文化思想革命之间的深刻关系。胡适的语言本质观基本上是工具论,因为这种工具论,他并没有把当时他所提倡的白话和传统的白话从本质上区别开来。语言即思想,语言革命即思想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即后来的“国语”是一种新的语言系统,一种口语、欧化词汇和部分古汉语词汇的混合物,一种具有强烈西方思想和思维特征的话语方式。胡适关于文言白话的基本观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9.
在学术界 ,一般人总认为梁漱溟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东西方文化论战 ,是站在陈独秀、胡适一派的对立面 ,是东方文化派或顽固守旧派的主将与代表人物 ,他的文化思想代表了更为保守的社会层面。然而事实上 ,梁漱溟并不笼统地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反 ,他时常以陈独秀、胡适的同道自诩 ,并对陈、胡的思想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赞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梁漱溟没有限于当时的东西文化孰优孰劣之争 ,而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 ,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西、中、印文化之间的关系 ,并试图寻求拯救人类文明的良方 ,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 ,妇女解放理论出现了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阶级解放”论和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代表的“个体觉醒”论。前者看重妇女的整体解放 ,后者则更加关注女性的个体自觉。两者在妇女理论研究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但又都潜在着某种偏颇与局限。其共同构成的理论格局影响至今 ,有待深入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