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休谟的伦理学认为,人的品格对于行为以及支配行为的原则具有优先权:有德性的品格指导和迫使人们审慎地实践。在传统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或康德的伦理学中,品格从属于实践的审慎:德性仅在激发有德性的行为时才被需要。而有德性的品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用"自爱"这个术语来理解的。一个有德性的人的自爱使他能够适当地估计实际的情况并且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德性。尽管如此,休谟的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仍存在着重大的一致性,因此休谟的伦理学也是一种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休谟的伦理学认为,人的品格对于行为以及支配行为的原则具有优先权:有德性的品格指导和迫使人们审慎地实践。在传统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或康德的伦理学中,品格从属于实践的审慎:德性仅在激发有德性的行为时才被需要。而有德性的品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用“自爱”这个术语来理解的。一个有德性的人的自爱使他能够适当地估计实际的情况并且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德性。尽管如此,休谟的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仍存在着重大的一致性,因此休谟的伦理学也是一种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诚信本质的六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人或组织的心意、言语、行动三者各自的真实性和一贯性及彼此之间的一致性。它主要显现为心意的真实性和一贯性、言语的真实性和一贯性、行动的真实性和一贯性、言语与心意的一致性、行动与心意的一致性、行动与言语的一致性。这六个方面处于不同的层次,其中心意的真实性和一贯性处于最深层,行动与言语的一致性处于最表层,其他方面居间。  相似文献   

4.
个人—组织价值观一致性是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似的程度,它对员工压力、组织承诺等具有积极的影响,现代企业开始纷纷采取措施建立价值观管理模式。组织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调整过程,对个人—组织价值观一致性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个人—组织价值观一致性在组织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变化。根据组织社会化的过程特点,本文从个人、组织交互作用的视角,建立了个人—组织价值观一致性的动态促进模型,并系统的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环境是促使古代埃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埃及地理位置的封闭性使古代埃及人产生了孤立主义的情绪和以埃及为世界中心的思想 ;各种自然力如太阳、尼罗河和风强烈地影响着埃及人的世界观和宗教观 ;埃及地形、地貌的一致性使埃及人敬畏于一切破坏这种一致性的事物 ,进而把它们全部人性化 ;而埃及地形的对称性则使埃及人的宗教、文学和艺术呈现出对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不仅表现在他根据灵魂中“自身是理性的”和“自身是非理性的但能够接受理性指导”的差异将德性区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而且表现在他根据实践与生活的不同将德性区分为个人性的和公共性的。前一种区分实际上是在知识形态层面讨论什么是德性以及德性的类目,后一种区分已不再是知识上的德性分类,而是直接强化了德性的实践与行动的含义。从伦理学本来就是实践哲学的意义上说,后一种区分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的进路来说更根本、更关键。从“什么是德性”推进到“如何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进而过上好生活,这是一种从理论向实践的深入与深化。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人的生活实践有两种:一种是个人的,一种是公共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一方面用于描述个人生活的特征,这是道德哲学所要考察的;另一方面用于描述政治生活的特征,这是政治哲学所要考察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既是作为“为己之学”的道德哲学,又是作为“待人之学”的政治哲学。而“为己待人”两个维面上的卓越就是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凸显出来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在《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康德在分为三小段的一长段话中论述了“一般德性”。 在第二小段前面,他使用三个代词sie,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有学者把前两个sie译为“德性”,第三个译为“义务”;也有学者把前两个sie译为“德性”,第三个译为“理性”;这两种译法都未能保持sie含义的一致性。国外学者Mary Gregor把三个sie统一翻译为“德性”,这保持了sie含义的一致性,但存在与康德其他表达不能吻合等问题。这种译法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理性”对于德性义务和德性的规定作用,因而是不适当的。其实,用“理性”来替换“德性”,把三个sie都理解为“理性”,是一种符合语法、逻辑和义理的新思路,它简明易懂,有助于更清晰地表明康德本段论述的逻辑层次关系,解除了逻辑上的循环,也能够避免同其他文本段落的冲突,并恰好与其他文本段落形成呼应。 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看作是人的普遍存在,而人的德性力量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部分、一种展显、一份拥有。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德性力量具有存在论意义,它包括德性力量成为人的普遍存在的自我肯定形式和人的德性的个体化。马克思又注意到了人的德性力量在“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中的存在论意蕴。  相似文献   

9.
“德性”的源始涵义是指一般自然生命的生生力量,与作为导向生命坏死的“恶性”相对;通过属人的德性伦理学的内在转化,德性则被用来描述人之向善厚生的那种行为动因和道德能力;中(儒家)西方古典德性论伦理学的学理思路分别建之于人之纯粹情感能力和纯粹理性能力之上,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德性论伦理学的话语体系.西方古典德性论伦理学是基于主客对立的认识论方法和物理—生物学的学科背景而构建的,并通过人的那种具有超时空抽象能力为实现个体自我生命的独立繁荣而提供了一种学理理想.儒家古典德性论立足于主客不分和生命体验的方法论建制,根据人之现世生活的“情感积淀”和人之“此在”状态的生命“境界凝聚”而提供了一种学理理想,并且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当代西方德性复兴运动中,从情感角度和情感主义路径构建德性论已成为德性伦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多有汇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论德性资源     
德性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准则而在人行为上的稳定体现,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资源,目前,德性相对匮乏,表现为德性稀缺。为确保社会德性资源的总体提升及供给与需求间的动态平衡,应该而且必须尽快加强德性资源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道德与知识是存在二律背反现象的。因此,我们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增强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使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冷漠及其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包括移情能力、对德福一致的信仰、道德责任感等。道德冷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德福关系失衡、道德规范相对化、道德观多元化、道德共同体归属感衰弱、道德责任分散等。为了纠正道德冷漠,培养亲社会行为,社会要完善德福一致的偿善养德机制,个体要注重移情能力的培养,坚定德福一致的信念。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了几千年。从应然的意义言,当今国人应该操守着良好的道德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德行操守存在着举棋不定的现象。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来看,这一背离大体因德行主体缺乏现实正义和人道关怀的公共生活环境所致。为了更好的推崇德行,除了道德解决之外,完善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当前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错误。“以德治国”根本不同于传统儒家的“德治”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 ,“以德治国”的落实主要在于制度道德的建设 ,而不仅仅限于公民个体道德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道德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在今天和未来仍具有普遍性、永久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家庭美德 ,应当继承传统道德的精华 ,把这一笔宝贵财富融入到今日家庭美德建设之中 ,让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大多将宽容视为一种美德,或者是对个人基本权利的维护,而密尔则将宽容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之美德与自由发展的权利相结合之精神。他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将个人的道德自由与道德主体的宽容相结合,以一种折衷主义的态度,糅合感情与理性,在尊崇自由,重视个人价值的前提下构建了一幅宽容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7.
从西方伦理思想史看,德福问题一直是伦理学家讨论的话题。康德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人的理性,即人的德性。康德认为,幸福不是道德的根源,幸福不能作为道德的动机,伦理学不是“幸福学”,不是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而是教人怎样配享幸福的学说。康德认为只有与德性相匹配的幸福才是有价值的,有德性的人才配享幸福,德性是幸福的条件。最高的善是善良意志,是其他善的条件,但不是完全的善———至善,德福的完美匹配才是至善。透过他的德福观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性论与幸福论论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期之后,西方伦理学由注重规范,到自觉地思考和重新回归德性的历程,使我们认识到德性在人类文明前行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当代中国的许多道德问题,不可否认地在很大程度上与德性的状况和建设存在一定的关系。德性伦理的复兴给予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有益的启示。从理论上看,德性与规范关系密切,道德建设要以规范为基础,以德性为目标;从实践上看,道德建设不仅要加强规范意义上的制度伦理和伦理制度建设,还应该注重社会信念伦理体系的德性建设,把握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 ,它对伦理学的重大贡献就在于 :一方面他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 ,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 ,另一方面 ,在道德问题上他却不是诉诸“建构理性” ,而是主张一种“教化理性” ,即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 ,认为在道德上 ,理智德性表现在它能为行为提供正确的原理 ,能进行实践的思考、推理、谋划 ;伦理德性则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  相似文献   

20.
道德进化论是达尔文广义进化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良心进化论,其中包括了道德行为进化论、道德规范(命令)进化论和德性或美德进化论。达尔文是西方进化伦理学的真正奠基人,他在对人类道德现象进行描述和说明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念,阐明了自己的道德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