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政治生态理论立足于转型时期政治生态环境的考察,拓展了腐败治理研究的新视域.在政治生态理论的视域中,腐败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权力约束与监督的政治问题,腐败还是权力所处的社会、经济、习俗文化等环境性状受到破坏污染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政治生态理论主张考察权力所处的环境生态同腐败的共生原理.重构政治生态,探索腐败治理的生态路径应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构建腐败治理的党内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体系建设,构建腐败治理的制度生态;推进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构建腐败治理的社会生态;培育廉政文化价值理念,构建腐败治理的文化生态.构筑腐败治理的生态机制,既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创新中国腐败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动态稳定,是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必须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党的制度,确保政治稳定;必须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保证和促进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构建民族法律体系,使党政机关依法办事,使公民依法参与政治活动,从而保障政治稳定,进而为民族地区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纵向府际关系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性分权、行政性分权的逐步推进,中国纵向府际关系形成了以政治集权、经济分权为基本特征的二元结构. 从廉政建设、市场统一、社会稳定和政府创新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纵向府际权力配置的制度绩效,探讨了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维稳怪圈"和政府创新乏力的府际关系制度根源,并认为未来应以权力的相互依赖为基础,构建法治化的纵向府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政治稳定是我国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但腐败这个现代化进程的伴随物,却困扰和阻碍着社会发展,影响和破坏国家的政治稳定。腐败原因就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需采取思想政治教育、廉洁文化宣传、制度建设、加强权力规范和制约和加大对腐败惩治力度等方面措施来维护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5.
运用政治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发生学的方法,从政治价值理念、制度伦理、政治行为主体的道德自律三个方面来审视,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就是政治和行政行为人的政治伦理缺失问题.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从政治价值理念、制度伦理、政治和行政行为主体道德自律三个方面,在社会政治主体、政治和行政行为人的头脑中建构起"善"的政治伦理规范,并以此来导向、规约和内化他们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有效遏制腐败思想的产生,杜绝腐败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  相似文献   

6.
腐败问题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历史时期腐败的成因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制度赋予的权力才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因此,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出发,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视角分析腐败问题的产生及制度预防,方可从源头入手,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7.
邹燕秋 《南都学坛》2007,27(1):121-124
腐败成本低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提高腐败成本是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的理性选择。要建立职业资格的限制和剥夺制度,提高腐败的政治成本;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提升腐败的法律成本;要建立廉政保证金制度,提高腐败的经济成本;要建立社会舆论谴责制度,加大腐败的道德成本。  相似文献   

8.
反对腐败与保持政治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战略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稳定是前提.反腐败是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对腐败,必须保持政治稳定,这是由政治的特殊功能和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决定的,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保持政治稳定,又必须坚决反对腐败,这是因为腐败破坏稳定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反对腐败,保持稳定,必须加强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更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只有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方面提高腐败的私人成本,降低腐败的私人收益,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微权腐败滋生,表现为政治上的官僚主义、经济上的贪污营私和生活上的奢靡堕落,严重影响了边区的政治生态和模范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此,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加强思想教育、建立民主监督制度、财政制度、以俸养廉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基层微权腐败,取得了积极成效,对新时期的基层微权腐败治理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以来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出现的分配不公和政治领域的腐败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传统的旧体制是产生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的根本原因;社会转型的不可逆转性和复杂性使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交互影响,密不可分;改革的步步深入使一些消极因素以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的形式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2.
腐败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大问题,在中国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政权巩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尤其是处在体制转型期的中国,更是经历着腐败滋生甚至蔓延的侵蚀。毋庸置疑,二十余年的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世人瞩目,但转型期的种种制度缺陷也助长了腐败行为发生的频数和规模。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即假设腐败者都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理性的经济人,从而揭示腐败滋生的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腐败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自从剩余财产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关于腐败及其治理,各国政府和广大学者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运用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分析"腐败网络"的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探求腐败的内在根源和构成要素,提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腐败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腐败活动是源于既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下,腐败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的一种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彻底的反腐败应该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制度性的努力,即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改变腐败活动的成本收益状况,把腐败活动的私人总收益降低到最小,并把惩治腐败的社会总损失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社会上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误区,即“妨碍论”、“自然论”、“代价论”进行了有理有力的批驳,指出了这三个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通过批驳这三个认识误区,使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更加坚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强廉政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公共品生产追求效率,需要将生产管理的权力向管理精英集中,保障公共品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公共品分配追求公正,需要通过民主分权和民主程序保障多数人的权利。我国地方政府管理的集权化趋势与我国地方政府作为土地资源的经营者有关,地方政府为实现公共品生产效率的最大化而逐渐走向企业式集权化管理,这有助于提升政府在公共品生产管理中的决策效率和协调效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则成为促成集权化管理的外部推动力量。基于公共品“生产—分配”的分析框架,对地方政府公共品的供给行为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政府管理集权化在公共品生产为主要矛盾的历史时期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1951年12月~1952年10月,在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江苏地区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这既是一场经济斗争,也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政治斗争.运动一方面对党政机关的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制止,另一方面又严重扩大化,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影响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廉政建设实践中,经济发展、制度结构与腐败程度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G省21个地级市2006—2010年面板数据构建的固定效应模型显示,当把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政府规模和公务员相对工资三个变量引入分析模型后,目前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模和公务员相对工资与腐败程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制度结构因素的变化均未起到遏制腐败蔓延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在一定发展时期内,单纯依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政府规模和改善公务员的薪酬结构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反腐败必须依靠更系统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尤其是加速发展时期,都会面临着腐败的侵蚀与影响,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世界各国在治理腐败的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新加坡作为以廉政著称于世的亚洲国家,作为与我国有着共同儒家文化基础、有着颇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的发达国家,其完善的肃贪倡廉的制度设计与除恶务尽的信心与决心,对于我国的反腐倡廉、治理腐败无疑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腐败现象渊远流长,不受国界所限制.当今,腐败不仅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也是我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恶性障碍.本文通过对腐败的经济原因和影响的探讨,寻找治理腐败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