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学批评的学术理念与传统目录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目录学里对古代文学批评学术理念的逐步深化和细密是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文章考察了古代诗文评著作在目录学中分化演进的轨迹:从总集——文史——诗评、文评——诗文评,并通过对传统目录学里对古代诗文评著作的整理、归类和研究的分析,试图为20世纪之前的批评史研究作一粗线条的勾勒,以凸现其学术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监先的版本目录学研究,以集部著作为重点,立足于山西的乡邦文献,在学术研究的动因下用题跋集的形式写出了颇有学术创见的版本目录学著作,深受学界重视,其重视版本著录的目录学思想,严谨治学的考据学风,使其在版本目录学的研究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我国版本目录学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目录者学术之史"是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的核心内涵,体现在其对目录学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发展的研究中。一方面,余嘉锡既对传统目录学的历史内容进行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反思和审视,另一方面仍然坚持以传统"朴学"的方法及精神对目录学进行新的研究,最终在新、旧学术理念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中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具有开创性的目录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最近,由武汉大学彭斐章副教授、北京大学朱天俊副教授等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投放书市。这是一部教科书,它概括和总结了三十年来目录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这是一部学术专著,它对目录学领域里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这是一部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书,它将目录学理论与书目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部书的出版,必然在目录学界和图书情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目录学历史悠久,书目著作极其丰富,目录学家代不乏人,目录学理论研究的文字见于各书序跋、学术杂著中者,为数亦或不少;但系统论述而称专著者,除宋郑樵《通志·校雠略》、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外,颇为鲜见。所以前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余嘉锡先生曾感叹曰:我国有目录之学,而无治目录学之书。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古代目录学著作中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可以看出子部类目中的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逐渐消亡,又增加了艺术、谱录、类书、释家四个类别,子部著作的内容也出现一些变动。子部类目的增减与子部内容的调整,不只是数目的变化,其实还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变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因循与革新并进、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郑樵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和目录学家,他把治史学的会通思想运用到目录学领域,从而使他在目录学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形成了“详明图书类例、剖析学术源流”的目录学指导思想,为我国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西目录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从历史发展源流上比较分析中西目录学体系的核心、研究对象和研究风格上的差异,并从中西目录学产生的文化环境、学术传统与加强国际间目录学学术交流,借鉴外国目录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加速我国目录学整体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从历史发展源流上比较分析中西目录学体系的核心、研究对象和研究风格上的差异,并从中西目录学产生的文化环境、学术传统与加强国际间目录学学术交流,借鉴外国目录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加速我国目录学整体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关学学术编年》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梳理关学学术思想发展的编年体著作,也是近百年来第一部系统发掘关学学者,并对其思想作出较为客观定位的思想史著作。具有学术编年与思想史叙述相结合、关学学者的精选与原始文献相结合、博采众说与辨惑裁定相结合的特色。不仅填补了关学编年研究的空白,而且为关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史成果。  相似文献   

10.
赵永幸 《南都学坛》2008,28(5):139-140
目录学,就是整理和研究书籍的目录分类,从而考镜学术流派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学问.这种学问在中国古代起源很早.中国古代产生的经典文献浩如烟海,这给求学问津的人们提出了一个怎样读书学习和怎样寻找研究学问门径的问题,这就是怎样去选择读书的问题,这就是目录学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郑樵目录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樵是我国杰出的古典目录学家,他的目录学思想蕴含着整体论、类例论、记录论、揭示论和目录学的学科地位论五个层面。郑樵的目录学思想和历史上伟大学者的思想一样,既有成就的一面,又有局限性。郑樵目录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批判意识、书目实践和思想建构,正是这些来源构成了郑樵目录学思想的特点。郑樵不仅代表了中国目录学,也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学术,并观照着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评价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尚未形成独立学科。学术评价学科创建既要依赖充分的外部需求,也要有评价理论体系完善的内在驱动。目前,从拥有标志性著作、有学科领军人物、有专业期刊、有国家级项目资助、有专门研究机构等几方面衡量,学术评价学已具备初创条件。设想学术评价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学术评价基础学科、面向领域的学术评价学、面向对象的学术评价学、学术评价方法学、边缘学术评价学等五个学科群组所构成。学术评价学科的建设可从三方面展开,即问题导向的理论研究、多学科并举研究和学术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是清代一位著名的文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目录学家。他继承了由刘向、刘歆开创,经过郑樵发展的我国古代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吸取了历代目录学家的思想精华,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郑樵的方法和理论,形成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的目录学思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目录学理论体系。他,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杰出的目录学家,在理论研究方向和书目工作实践中,开始扭转了目录学的方法理论主要为封建政府校书编目服务的方向,开创了讨论、研究和编制专科目录、参考目录而被后人誉之为近代目录学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14.
伍铁平教授的《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是继伍先生的我国语言学第一部学术评论集《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和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学辨伪集《语言文字学辨伪集》之后,我国的又一部有关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的代表性著作。该书针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语言腐败现象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判,对于一些学风不正现象进行了义正辞言的批评。书中体现出的呼唤学术民主、捍卫学术正义之精神及难能可贵的学风与文风,对于语言文字学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梁启超的《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为研究对象 ,深入地讨论了梁启超的目录学思想。指出该文既是对佛经目录的总结 ,又为近代目录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是一篇十分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私家目录从产生到发展直至兴盛,对中国古代目录学作出了不可或缺的探索与贡献。他们或从目录分类的体系入手,或从目录学理论上总结,或从目录的内容着眼,不一而足,都为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增添了能动力。中国古代目录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除官修目录和史志目录外,也与私家目录的学术成就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别录》、《七略》是西汉刘向及其子刘歆合作完成的两部目录学著作,它们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前人已做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本文拟从这两部书所反映的经学意识及其成因谈点认识。《别录》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刘安《离骚传叙》以来最早的一部叙录体著作。《七略》是一部分类力求详备的图书目录。刘氏按照书籍的内容及其学术性质,把当时的全部图书分成了六大类,略下再分种(亦即大类下面再分小类)。“类”本是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的集合。图书分类正是基于图书学术内容上的类的逻辑关系为依据进行的。从《七略》的分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经学意识。  相似文献   

18.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在经部分类方面,吸收前代目录学著作之长,结合学术思潮发展的状况及图书存目之数量,突破前人经部目录分类之藩篱,取得前代未有之成就。陈振孙不仅为目录学家,亦是造诣精深之经学家,然其经学著作早已散佚,唯从《直斋书录解题》中窥见其经学主张。陈振孙治经注重源流,明辨真伪,推崇创新,引援精博,反对繁碎穿凿之说,亦反佛、老之异说。在特定之时代与学术立场之下,表现出崇朱贬王之思想倾向。陈振孙经学思想,融汇汉、宋,表现于既重视训诂小学,又注重文献辨伪,实则博采两学之长,开宋代后期学术风气之取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国内的学术出版领域,在学术论文(著作)的创作、发布、出版、传播等系列环节,可谓"乱象"丛生.认真分析这些"乱象"及其背后成因,对于理清治理思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术出版,乱象纷呈 目前的学术出版,主要指涉及学术论文或著作的传统纸质出版形式:一是以出版社为出版者的学术著作的出版,二是以学术期刊为主要出版者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传播.围绕这两个方面,"乱象"渗透到了学术作品的创作、发布、出版、传播的全过程.而参与者则主要包括学术作品的创作者、学术性的出版社和期刊社.  相似文献   

20.
张舜徽于1945年提出用校雠学包举目录、板本、校勘,而否定目录学的意见。这是由他通人之学、反对狭隘、由博返约的学术风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