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后起新秀,古楳深入农村,提出了兼顾社会和乡民的乡村教育思想。他认为,乡村教育与农业生产要实现良性的互动,共同发展;乡村教育要培育乡民的民族意识,发扬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塑人们的精神家园。他提出乡村教育应当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原则和经济节约原则。他对乡村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也有独到见解。古楳的乡村教育思想不仅丰富了我国近代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也为我国当代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的现代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教育”实验运动 ,具有丰富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和主张。“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进行长期的探索、积极实践 ,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质上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先驱者的探索和实践 ,为当前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教育”实验运动,蕴含丰富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和主张。“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进行长期探索、积极实践,为中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文章在对“乡村教育”实验运动特点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主要对其中“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并以“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为乡村教育主旨的黄质夫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在贵州榕江的教育实践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进而结合实际对其现实借鉴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有着重要影响。他从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入手 ,开始关注、思考国民性问题 ,着重针砭了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族意识不相适应的国民心理阴暗面 ,考察了国民性弱点的病源 ,还进一步探寻了理想的人性、理想的国民性结构 ,并不断寻求能够有效地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 ,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作为新文化阵营中主张“调和”论的思想家和以马克思主义观察国民性问题的先驱者 ,其国民性观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立人”是鲁迅教育观的核心,是与他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相一致的。“立人”要用家庭教育着手;“立人”要从儿童读物,用新思想,新文化培养下一代。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先驱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是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以“教学做合一”为方法论,以培养实干家式的教师为主的师范教育为关键,统一于改造整个乡村生活的实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 ,人文主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 ,促进人的发展 ,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其主要教育思想是 :教育要尊重人 ,培养“完善的人性”,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教育者要研究、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 ;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三十年间,民族危机与人格危机普遍弥漫于国民心中,这场危机的实质可表达为近代中国人产生了民族和人格的"认同危机".如何解决民众的"认同危机",构成了当时一些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的重大问题.清末"维新派"的"新学"、"新政"与"新民"运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的"国民性改造与革命"之论争;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先进中国人的"国民性批判与新人说"的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界"国民性改造的三种主义"的主张等等,这些变革与主张尽管在时间顺序上有阶段性,也存在一定的叠加和交叉,却清晰地表明了此时期中国人教育思想的演进历程:从传统教育思想的瓦解到"新民"教育主张再到"国民性改造"教育主张以及如何改造国民性的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20年代,余家菊受西方社会新思想的影响,积极追随教育救国思潮,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建国思想和民族性教育理念。他强调在民族利益上,教育与政府应该有统一的目标,即围绕建国的理想精神。他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军国民教育”“乡村教育”等探索和实践,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他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乃至夸大,对后人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仍具有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各种信息传播与应用平台顺势而生,我国在应对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冲击的同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引领工作,使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成都各大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因此,立足“立人微教”平台的应用,探索性地提出依靠“一个平台,三条主线”来组建成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略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以改造中国乡村为重点 ,倡导采取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种方式 ,实施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等四大教育 ,以使广大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组织力“四力”兼备 ,进而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中的若干精辟见解和宝贵的经验 ,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的第一排涌浪。他率先提出了“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全新命题,深刻剖析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国民性,明确指出了以教育、报刊、史学、小说新民的新民之路。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对梁氏的整个思想乃至整个改造国民性思潮作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篇珍贵的教育文献,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自成体系的一部最早、最完备的教育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历久弥新,特别是其中关于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论述,对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美德就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美德由教育而来”以及“精神助产术”,构成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本质、依据及来源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是西方教育理论中人性自然→和谐发展→个性解放→人权天赋教育思想发展轨迹的源头之一,也是西方教学思想中崇尚辩论→鼓励创新→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的思想源头之一。这对于我们科学认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与教育的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民性”概念缘于欧洲启蒙运动。其历史源流显示,“国民性”兼具两层内涵:政治意义上,与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密切相关;学术意义上,表示一个民族与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相互适应形成的共同 心理结构。现代教育,需从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从民族性格与文化认同角度,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理 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发挥“民族文化心理场”对国民性的养成作用,构建塑造 现代国人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的动态、交叉、立体的教育生态,培养国民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乡村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九二六年,陶行知积极提倡乡村教育,在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他提出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希望能通过乡村教育来改造农村社会。一九二七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了晓庄学校,后又支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马君武直接参与了20世纪初出现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与其他重德轻智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家不同,他提出了德、智、体并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并将自己的民主思想、科技知识、行政管理经验融汇到其改造国民性的教育实践中,主张"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在教育实践中,他结合中国改造国民性的需要,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欧洲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改造国民性的教育思想: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审视中西关系,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主张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倡导"公德"教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 ,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中国“本土”本质特征 ,也有着各地较为复杂巨大的“本土”经济文化差别。因此 ,我们在教育观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标准等价值取向上 ,一定要从“本土”实际出发 ,既不能对外盲目照搬 ,也不能对内机械地搞统一教育模式的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课程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以“学习者生长”为教育目的、以“经验”为教育内容、以“做中学”为教育方法、以“儿童是中心”为活动主体等具体主张,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启迪作用。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设计时除考虑促进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内在功利性目标外,更应考虑促进学习者个体发展的教育性目标;在课程内容设计时除考虑知识体系外,还应考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习行动的积极参与者,而教师则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20.
"国民性"论题本质上是对"强国之路"的设想,是以改造"国民性"的方式通达"现代强国"、摆脱民族危机的路径规划,因而首先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这种思维方式与中国儒家政治哲学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古老的思想的指引下,沿着"立人"而"立国","新民"而"新国"的思维定式,"国民性"论题被生产出来.认真清理"国民性"论题与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关系,对我们反思百年来的"国民性"论题和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