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施莱尔马赫重视解释学的辩证法,提出误解具有自常性,坚持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的辩证统一,认为理解话语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他自己的解释学的问答辩证法及辩证的解释学经验都与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辩证法有内在的一致性,了解二者关于解释学辩证法的理论对正确理解解释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出发,在建构文本意义的层面上,考察解释学的两次经典论战,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的得失。本文认为,现实解释是异化的、非本真的解释活动,造成沟通的无奈;审美化的解释是对现实解释的否定和超越,是自由的、本真的解释方式,实现和谐交往、平等对话。伽达默尔的失误之处在于,抹杀艺术文本同其他媒体文本的界限,忽视情感在理解活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创新在于,他通过开放“理解和解释”的内涵,扩张“文本或本文”的外延,实现了其后现代解释学在理论上对传统解释学的积极突破。尤其将语言引入哲学和解释学,赋予语言和理解、解释以本体论的意义,强调历史传统在现实人们的处境及视域中融合创新,敢于肯定历史偏见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这是很富于时代人文积极创意的。但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无视理解、解释的客观实在性基础,淡化理解、解释的实践性矛盾斗争,漠视理解、解释的正当性与非正当性的原则区分及主导性与非主导性的原则差异,这是必须清醒加以批评鉴别的。  相似文献   

4.
自海德格尔提出理解的本体论意义后 ,整个解释学领域便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后学伽达默尔步其后尘 ,坚持并发展了本体的理解观、随着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在 196 0年问世 ,哲学解释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流派。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 ,他把理解看成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 ,通过理解的种种分析和研究 ,来论述作为此在的人在传统 ,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人的语言本性 ,最终达到世界、历史和人生的正确解释。本文笔者就理解的本体性、历史性、语言性、相对性及融合性来作一个述评。一 理解的本体性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表面上看似乎是…  相似文献   

5.
辩证解释学:施莱尔马赫与伽达默尔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辩证性和对话性对伽达默尔诠释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辩证性和对话性及其关系可从四个方面阐释:严格的解释实践与不严格的解释实践、语法解释与心理解释、解释学循环、我们能比作者理解他自己理解得更好。这四个方面的思想都对伽达默尔诠释学思想的形成有所影响,从解释学的辩证法方面来对施莱尔马赫与伽达默尔进行比较,比较异同,评述关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辩证解释学方面,施莱尔马赫堪称伽达默尔的先驱,他开启了西方解释学后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伽达默尔继续开拓这个思想方向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的发展始终与语言问题相关。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认为 ,人是语言的存在物 ,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 ,理解中的视界融合就是一个解释者和本文之间无穷的语言游戏过程。语言的本体论意义意味着对生活世界的重新确认。伽达默尔由此展开了对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和实证科学方法的批判 ,显示了哲学解释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关于"更好地理解"——以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莱尔马赫提出解释学的任务是与文本的作者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话语。为此他主张通过"重构"使解释者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层次,从而把握作者无意识保留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相互理解。他以解释学的处境、视域的融合阐明了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问题,提出与其说更好地理解,不如说不同理解。然而,既然在视域的融合中,解释者的视域起决定性作用,那一切理解也就是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布尔特曼的关系,这个关系在西方解释学史上很有意义。布尔特曼不仅是海德格尔的友人,也是伽达默尔的老师,对当代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贡献决不仅仅限于神学,同时也是哲学的,而后者以往学界挖掘得很不够。布尔特曼和伽达默尔一样隶属于海德格尔学派,而不是伽达默尔所认为的隶属于狄尔泰学派(尽管这两个学派具有内在的关联)。作者在一定的意义上纠正了伽达默尔对布尔特曼的偏颇看法,对后者给予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澄清了一段历史,它有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当代西方存在论解释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分不开.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的伽达默尔解释学,既包含对启蒙主义的批评,也包含对启蒙主义的推进.在这方面,他虽然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决不是简单回到浪漫主义的立场,而是作为一个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环节出现的,从而具有了更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追溯伽达默尔哲学的理论渊源时,由于伽达默尔本人高举“哲学解释学”的大旗,人们往往想当然地把他与狄尔泰乃至施莱尔马赫这样心理学色彩浓厚的解释学家联系起来。其实,如果说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一种成熟的、成型的历史研究方法的话,那么,这种新颖夺目的的现代历史哲学与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一反传统解释学对文本"唯一正确"的原意的追求,突出强调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伽达默尔阐释学观点观照历代《诗经》的解读,可以明显地看出,以政教范式解《诗》的诗经汉学,以理学范式解《诗》的诗经宋学和以考证范式解《诗》的诗经清学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体现着文本作者视域和理解者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在品格要求对其进行当代阐释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新的前提。当代实践哲学应是某种哲学诠释学 ,其诠释学维度应当在存在论的、规范性的和批判性的诸本质环节中加以把握。因而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大陆哲学能够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阐释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将真理视为一个过程,他不再承认真理的唯一性和客观性,而主张真理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创造意义的过程。伽达默尔从理解这一概念入手,认为真理是在不断理解的过程中逐步逼近的。因此他认为不存在谁比谁理解得更正确,而只能说每一次和上一次相比又有了新的理解。伽达默尔将真理相对化的做法遭到了来自于诠释学内部传统诠释学维护者的批判。他们认为伽达默尔走入了相对主义的误区,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但实际上这是对伽达默尔的误解。伽达默尔是要告诉人们人类永远无法洞悉所谓的真相,人所能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人们是在二定的视域背景寻求真理的,必然要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得出的真理观念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真理是无法彻底达到的。伽达默尔真理观的意义在于他摒弃了对真理的独断论观点,提醒人们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保持一份清醒。而他对“对话”的强调更为未来的世界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语言转向”开始于《真理与方法》的第三部分.转向使其诠释学实现普遍化并可能成功应对招致的指责,即认为他的诠释学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倾向.实用主义哲学阵营中罗蒂十分重视伽达默尔的哲学.麦克道尔的哲学明显有来自伽达默尔诠释学和语言观的启迪,由此形成了不同于笛卡儿传统的关于知识、心灵与世界关系方面问题的分析理路.这可以说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实用主义哲学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近代西方的主体性美学转向对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的探究,相比于古代的那种专注于美本质研究的客体性美学,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主体性美学在现代遭遇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因为它仍然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由何以可能”和“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在现代西方,以伽达默尔等为代表的美学家们对主体性美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在对解释学对话、视域融合、艺术游戏等一系列概念的阐述中,伽迭默尔的解释学转向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思路。实现了从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早期的诠释学工作是围绕着柏拉图展开的,在此过程中伽达默尔形成了基于现象学和本体论的柏拉图哲学视域。在这种柏拉图哲学视域之下,伽达默尔建构了自己的哲学诠释学理论。分析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特征,阐明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视域,能够揭示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来源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伽达默尔通过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方法论诠释学的批判,为建立自己的哲学诠释学寻找到了内在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他的诠释学在理论上的三个归结。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了以合法偏见论为基础的哲学诠释学体系。他认为,是“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而理解的历史性和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创造性翻译。埃斯卡皮更是明确提出,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好的文学翻译确实也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表现为翻译主体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的偏见驱使下的创造性行为,表现在对原作的能动的转述和转换。当然,由于受源语和目的语中语言文化规范的双重制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并非是没有限度和范围的,而应是通过译者与文本之间的不断对话,使个人视界与历史视界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加达默尔和成中英均对本体论问题作了哲学探讨。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由此在追问存在,在解释学经验的不断发展中彰显存在的本真含义,是海德格尔本体论的现象学方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方法的有机结合,体现出由诠释本体转向本体诠释的趋向。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则兼采中西诠释传统之所长,而以中国哲学为本位,主张本体与方法的互动,力图形成一个一体多元的开放系统——本体诠释圆环。对二者的思考向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展示中国哲学思维方式对于本体论问题独特的思考进路,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哲学现代重建的根据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