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是继19世纪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后西方文艺从古典向现代递变的时期,此期的文艺作品生产者、文艺作品以及文艺作品接受者较前代有了极大的转变。本雅明目睹了这种变化,并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了此期文艺审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审美对象是创作主体全面调动自身的审美心理体验才产生的高级审美现象,在对审美对象的世界进行探讨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经过仔细考察,我们认为,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至少具有整体性、直觉性和开放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审美活动的不可分析性;直觉性决定了审美活动必然是一个感性而非理性过程;开放性则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重新创造自我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的领域里,再没有另一种文学样式会比儿童文学更具有明确的读者规定性;儿童文学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从接受者这个角度来对文学进行规定的。在此文范围内讨论的儿童文学,是指儿童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之后,为儿童创作的供儿童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传统的民间童话和传说,文学领域内最初并非为儿童创作而后来被儿童据为已有的文学名著,仅作为成功的例证而被引用和说明。  相似文献   

4.
情节的类型化是小说创作趋于成熟的一个表现,道理很简单,没有相当数量的积累,不可能出现对情节的模仿进而形成某种类型;而情节之类型化作为创作的规律性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为迎合接受者欣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渴望自由游戏的。喜剧精神是主体的一种内在优越感和游戏精神 ,它蔑视一切阻碍生命力自由挥洒的禁忌与压抑 ,召唤人们去尽情挥洒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 ,倾情投入并陶醉于自己喜爱的、能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创造性活动中。文学艺术中的喜剧精神表现为一种文艺观 ,它是指创作者和接受者将喜剧世界观渗透到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中的一种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小说“议论”的主体有作者、叙述者、故事中人物.作者或与叙述者合二为一,以旁观者的身份直接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及对事物的情感态度评价;或潜入叙述者、故事人物,通过“议论”这种形式与接受者间接对话,从而引导接受者体会作品的创作主旨.在叙述故事进程中,作品往往用“引证明理”“比较论理”“假言推理”“指谬析理”等方式进行“议论”.这种在作品中陈述观点的方式,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认知和态度,成为作者塑造人物、表达思想、升华主题的重要创作手段.不仅影响了接受者的阅读视线,使接受者的阅读感受超越故事本身的精彩而直指人心,而且作者也通过自己意图的阐发,引领接受者体味故事中所蕴含的更为广阔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晋文艺在当时的传播大致可归为两种类型 :一是直接传播 ,作品能够准确、完整地得到传播。作者在场时 ,接受者的信息容易反馈。二是间接传播 ,借助于多种媒介 ,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接受者的信息难以反馈。书法、绘画和雕塑作品在当时传播的范围可能较大 ,文学作品则较小。中期传播的范围大一些 ,而前期和后期则小一些。和过去相比 ,东晋文艺作品传播的范围有所拓展。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限制、作品本身的局限、传播方式的制约和文化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 ,东晋文艺作品在当时的传播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庄子乐论,多在世态人情的叙事中加以表现,深入研究其意义能发现音乐与美学理论的许多根本问题,如音乐审美活动之于人的专对性、音乐情感的本真性、音乐文本的多义生成及其与接受者的对象化关系的论说,生动反映出自然朴素的美学崇尚,以及对社会、人生与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中提出了要注意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这是一个科学命题,它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运用多种科学知识进行研究,才能逐步得到一些科学的理解,从而对于加强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或效果真正有所裨益.在这个问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侧面是要研究文艺作品产生作用的特点,研究文学艺术教育作用和其它教育手段的区别.鲁迅曾说:“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教科书……之外,需要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革命与文艺》)文艺作品产生作用的特殊渠道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想针对这两个问题,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审美活动是人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它是实现人和客观世界相互关系——审美关系的桥梁,如果没有具体的审美活动,也就不会形成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这就很有必要对审美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进而揭示美是怎样在审美活动中发生、实现的.然而当我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文艺作品的包装是时尚的需求、是时代的需求、是审美的需求,也是文化市场的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文艺作品走向、趋势,可能营造出一个新的文化环境。这个新的文化环境,就可能在发展先进文化中起到一个时期的主导作用。1.电视文艺作品越来越多的注重平民性所谓电视文艺作品的平民性,也就是大众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创作、制作要合乎大众的审美倾向,欣赏情趣与接受习惯。也就是说,要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表现大众认同的价值观念,抒发大众所企盼的思想感情,满足大众认可的追求境界。如今,我们许多的电视人,就是瞄准了从平民百姓最…  相似文献   

12.
短篇小说这样优美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尽管出现已差不多一百五十年了,却还没有引起文艺理论家们的足够重视。对小说起源的准确时间,或者实际上它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可以考虑一些问题:有四位人物——华盛顿·欧文、纳撒尼尔·霍桑、尼古拉·果戈里和埃德加·爱伦·坡,他们每个人在生时都因写出这种类型的文艺作品而被誉为开创的范例。大多数人同意的定义,说短篇小说是以效果单一和结构严谨为特征的短小虚构的散文体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用“短”这个词,一个很难下定义的词。但是短篇小说家很少关心文艺理论家提出的问题,他们只管年年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3.
“等效翻译”就是译者应尽量做到译文对译文接受者产生的全部作用或总体效果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产生的效果相等。需要强调的概念是“接受者”、“效果”和“对等”。“接受者”概念明确指出“接受者”是翻译的终点 ,译者应对两种语言的接受者心中有数。“效果”是指信息对接受者的全部作用 ,也就是接受者从信息中获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对等”概念强调“对等”是相对的。等效翻译受到来自两种语言和文化中很多因素的干扰 ,是不易达到的理想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切文艺作品都是特定心态的物化表现,也就是现实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过滤、酝酿甚至煎熬之后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文艺作品可以被视为特定审美心理乃至文化心理的“同构”对应物。因此,审美心理学自然就成了透视文艺作品心理内涵的富有诗意的爱克斯光了。这种爱克斯光透视又分为创作主体、形象主体、接受主体三个层次。但当我们运用审美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中国古典小说时,却感到困难重重,即使最接近现代意义上的世情小说(也叫作人情小说)也丝毫不让人感到轻松。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仅仅影响了美学研究,对文艺理论方面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起了一定的扭转作用。文艺活动不再停留在创作的阶段,也衍生到接受者的层面,“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文学转向的界碑.将人们从创作者的维度带到了接受者的视角。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活动创作者的审美差异造成了艺术价值实现的受挫.引发了处于不同角色上的不同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估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美”的断裂的原因,并思考美之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6.
《莺莺传》—《西厢记》(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这一流变过程也是读者(接受者)、作家、作品相互影响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以往对“西厢”的研究多囿于作家、作品而忽略了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接受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积极能动作用的读者。没有读者参与的文学创作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读者这一媒介,“王西厢”才会完成它的再创作,才会取得如此成就。  相似文献   

17.
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的内在构成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时间的维度,从历时性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存在超越了它所属的时代,在所有时代被阅读,亦即艺术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存续;二是空间的维度,经典超越它所属的创作个体与所表现的对象个体、所属的与所表现的民族与国别,在世界文学视域中被阅读,具有人类普遍性的特点.所以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具有超越性,而这一超越性源于文本的审美性、原创性以及对话性.经典如同文化语法的母体,不断创生出新的作家和新的读者,其辐射性使文艺作品的生命存续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之中,同时也留存在一代代作家的互文性文本中.经典,表明文艺作品长久的生命存续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创作美学,我想这里只能讲一个引子,就叫做“创作美学引论”吧。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对象,观念,方法,构架。 (一)对象什么是创作美学?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能否成立?这恐怕是大家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一门学科是什么以及它能否成立,就看它有没有自己独立的、特定的对象。我认为创作美学是有它独立的、特定的对象的,因而创作美学有它独立存在的权利。那么,它的对象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创作美学的对象就是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因此,所谓创作美学也就是研究艺术创作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艺是对生活能动地反映和加工的产物,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别林斯基说过:文艺作品所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可以此生活本身这第一自然更真实。这是因为文艺作品经过艺术提炼和概括,可以更好地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鲁迅在长期文艺实践中,对艺术其实有深切的体会。他以自己特有的论说方式,对艺术其实问题的许多方面发表过很好的看法,达对我们正确理解艺术真实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一鲁迅指出艺术真实的重要性,强调文艺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生活,作家创作要有真情实感。人类的文艺史证明:凡是虚假地反映生活的作品,都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它们必定被历史所淘汰;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才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才能经受历史的检验而流传下来。诚然,真实并不能说明艺术的一切问题,也不等于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对艺术来说还有个真善美相统一的问题;但是,真实是人们对文艺作品首先和基本的要  相似文献   

20.
Dagny 《中国农村》2011,(10):146-148
<正>"万物在距离之外都凝成诗句:遥远的山峦,遥远的人群,发生在远处的事情,构成浪漫的元素。"——诺瓦利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不仅是一部文艺作品,也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展览的主题稀有而浪漫:窗外风景。19世纪20年代,德国、法国、丹麦、俄罗斯艺术家首次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创作,窗暗喻了尚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