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本文以30个屯堡家谱为文本个案,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贵州屯堡人的家谱编撰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屯堡人家谱是在屯堡族群建构背景下形成的,超越了宗族的需求.屯堡人的家谱编撰通过对屯堡族群与国家关系的选择性记载,勾连了家庭、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主动利用来自国家的权威力量,以促进屯堡人的身份建构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2.
贵州安顺屯堡是明朝洪武年间为平定西南,朝廷派驻军队而形成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对隔离的区域。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与实地调查现状分析屯堡的族群以及族群意识的变迁。由于历史社会原因屯堡族群意识从强化到弱化,在旅游开发中,随着屯堡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支柱产业,从旅游开发中看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族群认同重新被建构起来,族群意识重拾并被强化。族群关系随着族群意识的变迁,从对立到缓和到无猜,屯堡文化成为当前屯堡族群认同的符号而走向区域化,族群边界淡化,族群关系也逐渐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对屯堡山歌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认为屯堡山歌的源头是江南民歌,同时屯堡山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原住民族民歌的影响,并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屯堡山歌文化是其社会文化整体的一个面相,充分表现了屯堡人的族群身份认同文化、族群人社会化文化、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屯堡人在孤岛中坚守的文化审美补偿,是屯堡族群理想主义的现实幻化和对社会生活不断适应的心理写照,也是屯堡人朴素感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了贵州屯堡人族群认同的基础和认同的表达途径.本文认为,屯堡人族群认同的基础在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场域,并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纬度上表现其特点.屯堡人认同表达的重要途径是其特殊的文化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5.
黔中屯堡地区历史上曾有"抬汪公"的集体仪式,后因特殊历史原因中断.至20世纪80年代复兴,随着现代性诉求日益凸显,该集体仪式保有其族群发生学预设的特有精神信仰内涵,同时又为屯堡地区内外多元主体及其多重竞争驱动合力重塑.重新构建的"抬汪公"集体仪式无疑是屯堡文化当代传承和创造的具体实践,本文对作为仪式主体的人及其实践和文化体验,予以微观层面关注.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贵州安顺的屯堡人,日常生活中敬奉从徽州传入的地方神汪华。汪华从徽州地方官发展为家族神,发展成护佑徽州、安顺两地百姓的神祗,文化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汪公信仰构成屯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屯堡人区别周边其他族群的文化因子。抬汪公活动成为屯堡人的凝聚和动员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考察,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在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和城镇化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周边少数民族在三个维度上整体滞后于屯堡人。但当前这些差异已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逐步缩小。这种结构性差异历史上是由于族群隔离、歧视政策造成的,当前则主要在于族群自身因素。为进一步缩小甚至消除这些差异,应在正视各民族合理差异的基础上制定民族融合政策,通过经济发展、文化认同、政治参与、社会包容等策略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贵州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当代人称为明代“活化石”的贵州安顺屯堡妇女传统服饰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刺绣艺术,从屯堡妇女服饰的领口、大襟、袖口到鞋子、袜底、鞋垫、帽子,以及供小孩用的背扇、肚兜和口水兜都布满了独特的刺绣,这些刺绣构图完美,内容寓意深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我们今天来了解、研究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与发展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让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这一枝服饰艺术奇葩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贵州实施大规模屯田,特殊背景下设置了众多屯堡,使屯堡村寨和当地"夷寨"族群之间筑起了一道隔离藩篱,客观上却促成屯堡村寨和被屯堡隔离一隅的"夷寨"族群各自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传承动力,从而留存下一批宝贵的民族村寨文化遗产.这一史实,引发出对当今羌族村寨灾后重建的思考,即主张推行"新屯田制".以解决5.12特大地震对国土资源改变而带来的土地产权新问题,又适时地建立起一种相对的文化"隔离机制",减少羌民族与外界的频繁互动,让羌文化在修身养息中恢复元气.  相似文献   

10.
明洪武年间,征南大军和大批内地平民被发至贵州屯田。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称为屯堡,这些移民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所带来的汉民族文化逐渐与黔中特殊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整合,形成独特的屯堡文化,成为明代江南汉文化研究的活标本。其中,贵州屯堡妇女服饰尤能体现其特色。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勾勒明清以来贵州屯堡妇女服饰的演变轨迹,进而分析其延续和变迁的社会原因,为屯堡传统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屯堡地区庙宇众多,各种神灵庇佑着屯堡人的精神世界。对于相对封闭而一元化的屯堡生活,宗教信仰让屯堡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营造了香火旺盛的世俗殿堂。屯堡人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高、比例大,在传统社会中基本是全民信仰,而且不是信仰单一宗教,是多元信仰和多神崇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所得,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点出发,试图对"屯堡人"的来源和形成、文化特征存续原因,社会结构,心理特征,经济生活以及现代旅游的切入所引发的文化嬗变作一些探讨。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屯堡人"的文化表征及其现代变迁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屯堡人"社会特点及其文化意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屯堡文化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文章基于创新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屯堡文化的旅游开发,提出系统创新开发思路,以三层结构的屯堡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空间格局为核心,依托系列主题策划活动,实施有效的区内外旅游产品联动,以促使屯堡文化旅游得到较为充分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汉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但是汉人社会有诸多亚群体存在,尤其是在古代中原以外的边陲地区。汉人亚群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情境的、实践的及情感的要素。边界互动中根据历史情境而相应产生的情感及价值判断,是汉人亚群体得以维系认同纽带并获得相对独立族群身份的基础。贵州安顺地区"屯堡人"的案例研究表明,族群认同存在中间层次并具有现实性,这为我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一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贵州屯堡村庄的地戏仪式的解读,讨论了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现代重塑这一问题.论文指出,在当代的文化场景中,屯堡村庄的跳神仪式经过一番"化石化"的建构,被重塑为屯堡居民重构自我历史谱系、搬演国家神话、展示权威边界的一种仪式展演;由于当代的地戏表演构成了一个权威边界的商榷场域,屯堡村民在其中既是国家边疆文化政策的对象,又是在文化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成为自身权力与权威边界的积极商榷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以一个典型的屯堡村落的社群为案例进行乡村社群的分类以及功能分析,并着重探讨乡村社群在乡村社区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乡村社群在乡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现实中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黔中屯堡社会进行发生学视野下社会如何可能的考察,发现对屯堡社会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个体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整合层面,还应进行历史感下国家与社会、更大的文明体系、人口与自然资源配置、宗教生活等维度及关系的结构生成与运行机理的分析,并从屯堡社会如何可能的认知中引伸到关于社会变迁与社会稳定内在关联的理论及实践层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后,黔中屯堡文化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30年来,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对作为屯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歌、说唱、戏曲和仪式音乐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缺位。  相似文献   

19.
贵州苗族银饰与屯堡汉族银饰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银饰类型,但由于文化源流、体系、类别以及审美观和心理认同不一样的原因,致使物化载体的两种银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苗族银饰粗犷大气,而屯堡汉族银饰小巧细腻.两种银饰的构图、造型元素、纹样取舍等充分地反映出汉文化与苗族文化传统的异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黔中屯堡的文化生成同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江南文化与山地文化、新兴文化与旧有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及磨合创造促成了屯堡文化的形成,并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文化磨合”在屯堡文化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屯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势在必行,屯堡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在新时代文化大潮中进行积极磨合与创造同样不可忽视。屯堡人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将多种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磨合创造,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及文化生态的健康有序,使屯堡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稳步前进,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