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常州话文白异读的主要类型和文白异读的主要特点两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常州话的文白异读现象。普通话中改变了古音而常州话仍保留了古音的字,在常州话中往往有文白异读的现象;书面色彩较重的词或新产生的词及外来词语往往说文读,反之则说白读。  相似文献   

2.
晋语的张呼片、大包片、志延片、五台片、上党片、邯新片大部分方言点没有文白异读,宕江摄阳声韵知庄章组字的读音分合类型与官话类似.并州片、吕梁片大部分方言点有文白异读,个别方言点只有白读.文读与其他片类似,白读多与果摄合流.从呼别上看,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在十大方言区呈现出合口、开口两大对立阵营,官话与晋语以合口呼为主,徽吴湘客赣闽粤平等八大方言区以开口呼为主.仅从这点上看,官话与晋语的关系是很亲密的,可作为方言分区的一个参考项.  相似文献   

3.
文白异读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在对山西省孝义市西泉村方言语音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描写其文白异读的情况,并用叠置式音变理论来加以解释,我们发现西泉村方言文白异读呈现两种发展情况,就是原文读层的消失或萎缩和新文读层的产生,根据文白异读的竞争机制和语言发展的经济性原则,我们推测西泉村方言的语音系统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接近普通话。  相似文献   

4.
汉语方言中的文白异读,通常表现为同一个字有文读音和白读音不同的读音。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湘阴方言的文白异读进行描写,主要从声母的文白异读、韵母的文白异读、声调的文白异读三个方面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5.
一、毕节方言的文白异读 1.0 近年来,毕节方言的文白异读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见于刊载的有吴学宪的《贵州毕节方言的文白异读》(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和汪平《<贵州毕节方言的文白异读>读后》(《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二文。由于吴文过于粗疏,文中错讹颇为不少,对毕节话中的文白异读的真正成因实际上缺乏基本的了解;汪文虽有所订正,但由于作者是根据他本人所知道的贵阳话来作的判断,对于了解毕节方言的文白异读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福州话的文白异读,虽不及闽南话那样普遍、大量,然亦值得重视。据笔者初步调查统计,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汉语方言调查字表》所收单字三千六百多个中,福州话有文白异读的便有三百二十多个字,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弱。此类异读字,基本上是一个文读音对一个白读音,少数字也有二个以上白读音的。此一现象不仅福州话存在,属于福州话系统的闽东各地次方言土语也存在,只是语音形式不完全相同而已。福州话文白异读,对深入探寻福州话演变的历史层次,考察古闽语的分衍流变,乃至于上古音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展示子长方言语音面貌,本着一切以语言事实为准绳原则,通过田野调查与比较,描写了子长方言音系及特点,并列出主要的文白异读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文白异读的处理上,《汉语大字典》“差”字的音义有以下两点不足:义项缺漏,例证与音项不合。通过几部字典的比较,指出当前字典里文白异读字处理上的不足:注音不统—。并指出:现在的文白异读字是个封闭的词群体,数量不多,宜标明<文><白>之别。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通过对战国时期《楚辞》以及楚地出土战国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发现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论文分析了它们在使用频率、称数、句法功能以及谦敬功能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方言语词音义的发展分化的角度,对西南官话方言词“搞”和“垮”的音义源流作了训释,并对它们进入普通话的途径和作用作了考察。本文认为,“搞”是因“搅”字文白异读而且意义有分化而造的方言字,“垮”是因“剐”字音义发展分化而造的方言字  相似文献   

11.
方言存在异读是一种普遍现象,从歙县许村方言[1]的实际情况看,其异读情况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白异读,二是元音内部屈折变化,三是变调,四是在语音发展中产生的合音现象.而音变则是在语流中由于音节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语音变化,从许村方言看,主要是清入与平、上、去三声结合而产生的变化.严格意义上说,它不属于异读,是与异读有本质区别的语音变化形式.对于这两种现象的研究,对于揭示方言语音与中古音韵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方言语音内部元音的屈折变化的研究,对于中古汉语是否存在形态变化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方言和普通话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两者长期共存,相互影响。常州方言在与普通话的接触中不可避免地从语音语调!词汇使用及语法结构等层面产生了一种类似中介语的特殊语言形式。探讨常州方言与普通话在接触过程中的特征及原因,对于克服常州方言对使用普通话的影响、更加规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有效交际,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中的词汇材料为参考,从变调别义、轻声别义、元音变化别义、辅音变化别义以及词根变化别义几个方面对“同形异指”现象在亲属称谓中的表现加以分类考察,并探讨其本质。认为同一方言内部可以通过亲属称谓词语音单位的局部变化来区别易混淆的亲属称谓。  相似文献   

14.
方言的亲属称谓反映了方言词汇的面貌与特点,也记录了该地区亲属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对汉语方言的分区划分,休宁方言属于徽语体黟片。对于休宁方言亲属称谓,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进行过专题性研究。本文分五个部分论述休宁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海南汉语方言姑姨舅类亲属称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上的海南话、儋州话、 话、军话和迈话等汉语主要方言 ,其姑、姨、舅类称谓 ,无论是父母的同胞还是其配偶 ,都同伯叔类一样严格区分长幼 ,而且父方母方共用同一称谓。这不仅与汉语北方类型大相径庭 ,而且与汉语南方类型也差别很大 ,然而却与岛上非汉语系统的黎语、临高语和村话相同。这种情况是由于受岛上非汉语诸语言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万安县库区的客家移民在安置点被说赣方言的当地居民分隔成若干个方言孤岛。研究发现,移民掌握赣方言的语言技能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态势,移民对客家话的情感认同值高于赣方言,对客家话的地位评价与功能评价却低于赣方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和经济状况等变量因子会影响移民的语言态度。语言障碍与搬迁返贫使移民出现言语焦虑,他们渴望掌握赣方言,在家庭域、社交域和经济域有不同的语言选择和语言使用,少数家庭出现语言转用现象。  相似文献   

17.
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古词具有语言"活化石"的特性,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分布在秦先祖早期生活区域,源头多可追溯至秦汉,古文化意蕴有着很好的代表性,遵选其中的一些标本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可以揭示方言古词所承载的超越时空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19.
方言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贡献——以恩施方言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言是语言的具象表征,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征决定了它作为地域文化代言者的地位。恩施方言折射出恩施各族人们在语言创造上的智慧,与其他地域方言一样,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具有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第一,作为语言文化的调色板,保持着汉语的斑斓多彩;第二,作为乡村叙事的纽带,增进文学语言的表现力;第三,作为民俗礼仪的阵地,坚守民俗文化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20.
调查上海话和东北话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的类型和使用范围,比较称呼语亲属词在这两种方言中泛化的不同特点,探索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