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状况与社会整体的男女平等意识、大学生对两性社会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对现实层面的就业、教育、维权以及恋爱婚姻家庭等实际问题的关注以及如何实现男女平等、实施性别平等教育等方面密切相关。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应加强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广泛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认同,营造良好的男女平等氛围;学校应向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大学生应通过掌握正确的性别知识,培养平等性别观念和行为,形成健康的性别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2.
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教育是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恋爱观包含着深刻的性别内涵,如能在恋爱观教育中进行性别差异教育,将使恋爱观教育和性别教育达到双赢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多种渠道,强化性别角色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念认为,男人是社会性动物,女人则是家庭性动物。这种对性别的刻板定位不仅限制了两性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对性及性别问题有极大的好奇心,因此,高校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开设性别课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意识。同时,高校开设性别课程具有天然的师资优势、物质优势、环境优势、学科优势及实践优势等,因此在高校开设性别课程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念认为,男人是社会性动物,女人则是家庭性动物。这种对性别的刻板定位不仅限制了两性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对性及性别问题有极大的好奇心,因此,高校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开设性别课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意识。同时,高校开设性别课程具有天然的师资优势、物质优势、环境优势、学科优势及实践优势等,因此在高校开设性别课程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是社会学中的定量实证研究,主要借助有效的统计分析工具对样本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行描述和解释,以探讨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态,并对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进行性别分层研究,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等教育决策主流.  相似文献   

6.
今日高校妇女/性别课程异彩纷呈,它在挑战传统性别观念、倡导性别平等意识、塑造女性独立人格等方面给中学性别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出于对“因性施教”的不同理解,部分中学的性别教育仍以塑造“淑女”和“阳刚男孩”为目的,它强化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不利于男女个性的发展。中学是塑造性别角色意识的关键阶段,中学的性别教育应该从刻板性别观念和传统行为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平等与公正的基础上构建无歧视的环境,以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C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性别角色、社会事件和社会工作事件看法的调查,发现受过专业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可以从开放和平权的角度来理解性别问题,对相关的性别议题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是其对私领域性别议题的敏感度低于对公领域性别议题的敏感度。为此,高校应当从课程体系设置、社会工作实务及督导等方面更好地将性别议题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性别敏感度.使其掌握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理念与研究方法,以推动反歧视性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8.
性别、性别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由生理因素决定还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成为性别角色研究中一直争议的焦点问题,但国内对此缺乏定量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5所大学的55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和自编的性别观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性别角色受生理性别和性别观念类型共同影响,支持了生物社会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权力寻租现象关注度和成因理解、廉政法规了解度、权力理论认知度、教育现状满意度以及教育作用评价等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权力观认识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健康的,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对权力寻租成因理解功利化,权力来源认识模糊,权力价值取向知行不一及现实化,高校对权力观教育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因此,高校应通过创新教育观念、加大理论研究、实现权力观教育"课程化"等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  相似文献   

10.
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人格教育在重视社会收益的同时,也应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心理收益。从性别意识教育角度推动大学生人格塑造是新的切入点。性别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包括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既要无性施教,又要有性施教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恋爱观,引导其健康成长,对华南地区6所高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呈现出恋爱观念情感化、恋爱挫折应对情绪化、性观念理想化等特征,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究其原因有3个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高校婚恋观教育滞后、传统思维与现代思潮的交锋。提出高校应以人为本,通过加强责任感教育、逆商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理智应对情感问题,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通过民汉对比、男女对比和文理科学生对比,在民族交往意愿、对待民族间通婚态度、不同民族学生间信任关系以及维护民族关系的行为等几个方面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当前新疆高校民族关系总体较为乐观,然而在交往意愿、对待通婚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类差异。我们要根据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将民族团结的理念渗透到各类教育之中,以形成高校团结友爱的共同体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目前很多高校对工科研究生的教育存在创新理念落后、师资匮乏、教育指导方式不足、创新平台较少等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转变观念、提升师资、搭建平台、优化体制的改进路径,以期对高校加强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工科院校,学习不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建设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中,学习不良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高校应在对工科学习不良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教育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高等学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感恩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由于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感恩行为造成的许多负面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因此,高等学校亟待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推动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识恩,知恩、感恩,以至于报恩,施恩。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大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开发感恩评价体系,形成高等学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6.
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却处于某种缺位或失语状态。其原因不仅在于性教育是涉及许多敏感复杂问题的特殊领域,而且还与人们对思想教育理论本身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根据唯物史观,思想教育中的"思想",既包括了作为思想体系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还包括了作为社会心理的意识形态的感性经验形式和与性本能相关的无意识形式。两性差别、两性关系、涉性交往,既体现为自然关系,又体现为社会关系,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源泉。性教育是为大学生人格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所以在理论维度上,必须确立性教育作为思想教育重要领域的定位;在实践维度上,必须将性教育恰当地融入思想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应用水平日益提高的现状,认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亟须优化的问题。以福建省部分高校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探讨了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教学效果评价问卷”,了解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基于调查结果的显著性差异比较,认为信息素养课程应突出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注重拓展信息安全、信息道德与信息利用相关领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以马克思的道德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结构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IT2和MJT量表为计量工具,在成都市的4所高校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中国高校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4所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总体状况令人乐观;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判断能力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与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家庭收入呈负相关,和父母职业有较弱相关,和家庭居住地方没有显著相关。为此,高校要在科学评价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基础上,提高教师的道德推理水平,关注大学生道德水平的环境成因,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促进大学生道德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应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其意义与目的,将其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与核心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进而提高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责任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当前大学生责任教育形势严峻,存在着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缺失,高校责任教育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原因包括大学生自身对责任意识培养的漠视,家庭责任教育的缺位,社会责任教育氛围不足,高校责任教育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措施有构建学校责任教育体系,转变家庭责任教育理念,创设社会责任教育氛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