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名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地名学逐渐形成。然而,有关地名的记述与研究,在中国则有着2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徐霞客游记》正是中国地名学史上有待表彰与评价的重要而独特的一部典籍。《游记》记载地名,数量多,地域广,资料价值高;《游记》描述地名地理,生动形象,优美流畅,可读性强。《游记》围绕地名所作的研究,方面甚广:探讨通名,解释专名,考原讹变,罗列别名,提示沿革,核定地望,描述实体,认识规律,总结经验。对于中国当代地名学的发展及当代地名工作的深入,《游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及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霞客游记》的语言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游记》是晚明社会的产物,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而且具有丰富的语言学价值。一方面,《徐霞客游记》中所记方音反映了吴语和云南方音的一些特征,所运用的一些方言词汇也表现各地方言词汇的不同;另一方面,《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反映诸如壮语、彝语、布衣语等许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此外,《徐霞客游记》在地名学上有关通名的记录有其特色,采用吸取民间用语和以形状特征来定通名。在所记地名的命名法中,主要有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两大类。  相似文献   

3.
《徐霞客游记》记载了古代大量的地名。其中有些地名古今有异。这些古今有别的近音地名往往是受徐霞客母语和当地方音影响所致。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明末江浙、粤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方音特点。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代曾出现过两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和王士性.关于徐霞客,自本世纪20年代末丁文江整理出版《徐霞客游记》并倡导对其研究后,社会各界对其高度重视,以至一旦论及明代的地理学,即言必称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确,徐霞客以毕生的精力,开创了我国地理学系统观察自然、描述地理环境的新方向,成为由古典地理学走向近代地理学的划时代的先驱者.人们称徐霞客是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游记》是一部辉煌的地学著作.关  相似文献   

5.
典籍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富含大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文章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探讨了典籍英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它的翻译和传播与译者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对于同一文本而言,翻译目的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会截然不同。文章从辜鸿铭所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分析入手,研究了辜译《论语》英译本所使用的意译法和归化翻译策略,进而指出传统文化典籍《论语》的翻译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采取有效的归化翻译策略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建构在翻译策略、规范和价值观等基础概念之上,其中交际规范和与之相对应的理解的价值观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研究恰如其分。基于此理论模式,林语堂编译《中山狼传》中传播了怎样的翻译思想,此理论又对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英译实践提出怎样的要求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 Francis Ross Carpenter 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第八届全国典籍翻译研讨会为例,记述了本次会议上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理论及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策略、民族典籍及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等主题进行研讨的情况,以期让读者对当下中国典籍翻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姆斯与图里建立的描写翻译学理论,将翻译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也为典籍英译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典籍英译,全面客观地描述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译者的策略以及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等翻译现象,能够促使我们对翻译有更深的理解和正确的定位.自1905年第一部《孙子兵法》英译本问世至今,百余年间共出现三十余种译本.按历史阶段对《孙子兵法》的重要译者及优秀译本进行分析,总结各阶段译本的主要共性,探讨影响翻译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及译本产生的影响,是运用描写翻译学理论对典籍英译进行研究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1.
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名著的翻译与传播受译者的经历和为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制约。文章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译本对原文本关键词、文化事实的翻译特点,指出文化典籍的翻译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有效的翻译策略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转向"视野下的翻译理论充分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从忠实的"仆人"提升为具有创造性的"主人",译者的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文本的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取舍。在译者主体性关照下探讨英国新教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尚书》译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麦都思的译者身份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以期能够为促进今日之中国典籍西译、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提供可资参照的历史经验,并为今日世界翻译的理论建构以及中国译学理论建设提供丰富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也是中外学者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经典著作.《论语》的英语译介活动关系到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因此也就显得尤为意义深远.结合现代阐释学理论,文章对多个《论语》英译本进行了平行对比研究,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充满创造性的一面,并针对《论语》的英译现状,对典籍翻译的规范性作出了探索性阐释.  相似文献   

14.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探险家和游记文学家,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堪称我国明代后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所记旅途见闻及佛僧言行举止,对理解当时佛教的生态文化及相关习俗与制度有重要作用,据此也呈现出当时佛教生态文化的若干特点,也对它们对徐霞客生态思想及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马礼逊是中国典籍西方译介的重要人物,他翻译的《三字经》和《大学》在西方掀起了中国文化的热潮,对中国典籍和文化的西方介绍和接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翻译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翻译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译本中尤其是文化翻译部分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忠”现象。作为中国文化典籍之一的《浮生六记》,其不同时期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和原文存在诸多差异。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此差异现象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新视角。文章对比分析了《浮生六记》两个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探讨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翻译策略生成的相互关系,以期引导翻译工作者在文化翻译中能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避免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最终达到平等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明代杰出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游记散文作家徐霞客所著。这部著名的游记专著,以其广博而精到的内容,独具一格的艺术韵味和情趣,为明末日益衰微的文坛带来了朝气,也为游记文学本身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因而深为后人所赞赏,甚至称为“千古奇书”,徐霞客也被称为“千古奇人”,评价极高。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其间大量使用的成语使其增色不少,但同时也增大了翻译的难度。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传达出成语的意义,满足理解文章的需求,又向译文读者展现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成为典籍英译的难题。在分析《红楼梦》中四字成语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本文对比了杨译本和霍译本中成语的英译,探讨两家在成语英译策略上的倾向及译文中的文化流失现象,以期对典籍英译中成语的翻译策略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9.
典籍翻译在文化传播方面有着极为严谨的伦理需求。作为中国典籍的重要代表,《道德经》的文化精神与哲理智慧弥足珍贵。在社会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以一定伦理准则为导向。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分析如何在《道德经》英译本中有效地传递"水"所喻指的文化意象,试图以译者的伦理价值取向为出发点,讨论如何将翻译伦理模式用于指导具体翻译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统计和总结汪榕培、潘智丹的《英译〈诗经·国风〉》著作中所出现的植物名称的种类、英译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名物学、文学翻译等角度对其英译进行分析。目的是考证其英译和文化意象的传达,希望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首先分析《英译〈诗经.国风〉》共出现的79种植物英译,认为其中值得商榷的有"唐"、"条"、"黍"和"稷;"然后提出相应的更能"传神达意"的翻译,尤其强调传达原作中特有的中国文化意象;还探讨了上述翻译欠妥的原因。最后文章简要说明了文化意象传达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性,并就《诗经》乃至典籍翻译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