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国有林场改革的法律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人组织的不同经营目的使得其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国有林场法律模式的选择首先要区分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两种不同性质的林场。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采取事业单位法律模式可以保障其实现提供生态公共物品的职能;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采用公司法律模式能够相对清晰地界定国家与林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减弱所有者缺位问题。国有林场改革中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以武冈林场2003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为数据源,结合武冈林场的地形地势与区位特征,利用ArcInfo强大的空间分析与数据管理功能,按照森林的功能类型及森林区划技术标准,将武冈林场的森林资源划分为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2个类型,在此基础上,二级区划分为4个林种,三级区划分为9个林种;其次按公益林事权等级,划分了国家级公益林3 966.1 hm2、省级1 003.0 hm2、市级342.8 hm2.实现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自动化、可视化及图形化;为森林分类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现行分类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区位的重要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将森林分为生态林、兼用林和商品林三大类,并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进一步细分为生态公益林、特种公益林、防护用材林、用材防护林、一般商品林和集约商品林等六个经营类型,提出各类森林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省商品林经营管理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商品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商品林与传统林业的区别、商品林的基本特征、商品林理论以及与公益林和林产工业的关系 ,提出了商品林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产物 ,它与传统林业具有本质区别 ;商品林与公益林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商品林主要是解决林业的次要问题 ;商品林的发展要在体制上创新 ,必须树立商品林就是商品的意识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符合商品生产一般规律的商品林经营管理模式 ;商品林最终发展有赖于林业市场繁荣和政策引导的结论。并就商品林经营管理有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商品林不同于生态公益林,其具有商品资源属性,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商品林林权具有私权基本属性,权利人追求的是商品林的使用价值,但同时,由于商品林的森林资源属性,商品林林权也受到了政府基于生态要求的行政干预和调整,具有公权内容.商品林林权人在权利行使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冲突,有关商品林采伐制度、商品林流转制度、商品林景观开发利用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针对商品林林权行使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确立商品林林权自由行使与政府适度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建议加强森林经营方案的指导作用、取消采伐限额制度、加强政府监管,逐步放权于商品林林权人.  相似文献   

6.
现代林业理论发展与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现代林业理论的分析来探索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策略。通过对7种主要现代林业理论特点和适用范围的分析,认为:实施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公益林经营的根本原则和目标;而近自然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和生态林业是实现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措施。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应通过合理的林业用地规划、持续森林多种产品生产、合理营林技术、关注生态保护和公众利益、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制度保障、贯彻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加强科技支撑几方面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配套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辽宁省从2005年3月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2008年底全省主体改革基本完成,配套改革相继开展。在主体改革中,按照区域林地特点和改革的主要目的,因地制宜地采取了辽东、辽中和辽西三种模式,分别对不同模式进行了绩效评价。从2007年起,辽宁省主要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合作经营体系、森林资源流转体系、林业支持体系四个方面着手,建立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体系。实践中,在树木生长周期与承包期、生态公益林的比例、对生态公益林复合经营的认识、商品林采伐限额等方面存在需要厘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推动我国商品林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林业以生态建设为主 ,但也不能忽视商品林业的发展。只有将商品林业建好做大 ,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等基础性原材料的需求 ,从根本上缓解其对生态建设的巨大压力。该文针对商品林业建设提出取消商品林的采伐管理制度 ,落实产权 ,放开商品林经营 ;推进林地使用权的流转 ,开放林地市场 ;改革价格与税费制度 ,减轻森林经营者的负担 ;提高林业补贴 ,加大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和用好银行的贷款 ,拓展商品林业对外融资渠道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全方位吸引社会资本 ;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大、中型工业用材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 ;推进森林产品认证制度 ,实现商品林可持续经营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商品林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 ;长期稳定林业政策 ,增加林业政策透明度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等制度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适用对象只包括公益林,但商品林同样具有很明显的生态效益,因此应该建立商品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商品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不但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更具有实践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应早日开始实施这一成本低而收益高的,具有显著的预期效果的政策,以加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0.
国有林场进行场外租地造林,弥补林场林地不足,对于扩大营林规模,提高林地利用率、促进林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国有林场林地纠纷及林权受到侵害的现状分析,提出国有林场租地经营林地纠纷争议解决的系列机制,包括纠纷争议调查、依法科学调处、严格执法等举措,对维护林场租地经营权益,促进林场持续森林经营和林业生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为林场租地造林项目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广东国有林场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了解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现状。国有林场经历了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改革、行业性的“三项”制度改革和自发进行的改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和经济危机严重、管理体制变而不顺、经营机制陈旧僵化等。本文在调研基础上探讨了国有林场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新的思路和对策,以期能对其他地方国有林场乃至林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外主要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林一直是世界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公有林依然是主体构成,占全球森林面积的84.4%,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七个国家的国有林的平均比重达到62.36%.目前世界上国有林的主要管理体制有中央政府主导的垂直管理、以州为主体的垂直管理、以省为主的分级协调、管理与经营分离等四种管理体制.在对这四种管理体制的体制形式、组织机构、人员和资金安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管理体制上,都是基于国有林资源所有权确定,而且都遵循所有权和管理权限对应的原则,具体经营活动都不同程度引入市场机制;在管理机构设置上,世界各国国有林管理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负责国有林的管理工作,大部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都明确了国有林的具体管理职责和权限;在用工制度上,国有林的管理人员实行公务员制度,具体经营人员按企业化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基本都实行资金全额预算,收支两务线管理.上述国家在国有林管理中体现的生态优先、分类分级管理、政府主导资源管理与具体经营活动市场化,健全法律法规等对我国国有林改革具有重要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实现协调、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有林场目前面临的危困局面,本文对国有林场的性质和现行管理体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国有林场事业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是制约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针对目前国有林场事业化的观点和趋向,文章认为生态建设不是国有林场事业化的理由,多元化发展混业经营使国有林场难以事业化,国有林场事业化也面临诸多体制难题,进而提出企业化才是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最后,文章阐述了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4.
国有林场非国有化经营模式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重庆、山东、辽宁、湖北和浙江5省(直辖市)8个国有林场解困的具体做法,比较了不同改革模式的绩效。提出了国有林场改革的现实路径,即在现行体制框架内对具体经营项目先行采取非国有化的经营模式改革,进而推进基本体制的改革。讨论了国有林场非国有化经营模式激励机制的构建、经营模式改革与体制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已进行了7年的国有林权改革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未来的发展走向不够明朗。但作为试点需要分析其具不具有扩面及进行推广的可能性,这是衡量国有林权改革未来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论文首先提出并论述了国有林权改革的持续发展能力包含成长性和发展性;进而分析了影响国有林权改革持续发展能力的两大因素:国有林权改革自身成长的内在影响因素和国有林权改革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国有林权改革持续能力的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试点林场(所)的经营数据对国有林权改革持续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林权改革的持续发展能力因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持续发展能力一般,并且这种持续发展能力在短期内难以培育。  相似文献   

16.
私有化不是林权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有效率的林权(这是一种生产关系)必须是与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这是一种生产力)相适应的林权。我国提高国有林效率的核心措施是改革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取消分权,集中经营,以及剥离社会负担和改革用人制度等。那些国有林私有化和分权化改革的意见违背森林经营的原则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在确保国有森林资产的前提下,鼓励发展私有林是可取的,但私有林权分散和林主追求短期利益的动机必然损害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国外的经验是一旦造林后国家就要帮助林主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合作化或规模化经营。森林经营和农田经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经营,林业改革如果仿效农业改革将是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7.
源于国有林场的自然保护区之景观管理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自然保护区就景观构成要素来讲基本上是由森林构成的,而且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人为干扰的痕迹,因此在规划这类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前景时,需要考虑其过去的国有林场之历史。当务之急,有必要通过调查确定这类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的自然度,从而为实施景观管理提供现实依据。这类自然保护区的经营性质有别于过去的国有林场,现实中大多以生态旅游为中介,经营者、当地居民、市民(观光客),以及行政部门等利益主体以相对平等的地位来共同参与森林管理,打破了过去那种以行政命令为固定模式的管理方式。该文旨在对我国源于国有林场的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管理、森林管理及生态旅游事业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林区"两危",建设林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国有森林资源产权改革法律缺失的现状,研究了产权改革的法律模式,提供了产权改革的法律原则,分析了产权改革法律程序的重要意义,概括了产权改革的物权依据,构建了产权改革的纠纷解决机制,为产权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并启动国有林区林权改革,建立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等;指出以林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结构特征出发,为实现国有林权改革和林业跨越式发展,中国应建立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将林业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建立统一的林业财政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林业投资制度,财政预算制度并建立林业发展基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