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元语用意识下的话语标记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都或多或少的受元语用意识的调控。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索了话语标记语所体现说话人的多类元语用意识,旨在进一步探讨话语标记语使用的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2.
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对话语的选择受元语用意识调控,其表现之一就是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笔者通过对话语标记语but进行研究,分析其元语用意识表现下的元语用功能,主要探讨如下四种功能:转折否定标记、信息修正与补充、话语承接、思考延缓过程。  相似文献   

3.
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话语的选择受元语用意识的调控,其表现之一就是话语标记语的运用。《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well隐含了说话者元语用意识,具有话语承接或信息连贯标记,话题起始、转换、转折与结束标记等元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重要的交际手段。称呼语受社会规约的限定,但在实际交际语境中,称呼的使用是复杂多变的,往往要受到交际场所、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称呼语的转换常常通过对V形式和T形式的逆向使用实现。称呼语的转换具有调节人际关系距离、表达情感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称呼语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同等等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可以体现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短暂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若不了解对方文化中的称呼语使用习惯,就会造成称呼语的语用失误。文章讨论了称呼语与权势及同等关系、称呼语变异形式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关系、暂时态度等信息的传递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6.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同等等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可以体现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短暂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若不了解对方文化中的称呼语使用习惯,就会造成称呼语的语用失误。文章讨论了称呼语与权势及同等关系、称呼语变异形式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关系、暂时态度等信息的传递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7.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是人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称呼语的选择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语用距离以及情感态度,恰当、得体的称呼语有利于促进言语交际。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是重视交际功能的动态语言,而语用学研究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如何结合语境和意图来表达和理解话语的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借助语用得体、语用距离、语境顺应等理论,对语言修养较高的主持人的称呼策略进行动态的分析,有助于发挥媒体语言对大众语言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用标记语的使用为交际对方提供明示的语用标记和话语之间的关联,帮助对方正确理解话语,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在口头和书面交际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定量分析与研究学生的英文书信这一书面语交际后,我们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使用语用标记语能力,但它的使用有较大的一致性,有时出现模式化倾向,或者重复使用、误用或根本不用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语用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传授语用标记语的相关知识,并增加语用标记语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称呼语与语用距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称呼语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它常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用来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对于日常交际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称呼语是交际双方特定语用距离的反映。语用距离是在交际过程中推断、洽商、确定的。交际者可以凭借称呼语维持或改变现有的语用距离,并透过称呼语凸现思想、感情、态度等言外之力。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于自身正在进行的言语活动的反射性意识(reflexive awareness)就是元语用意识(metapragmatic awareness)。它能够调控和管理语言的使用,具有语篇构建功能。英语教师在讲课时,同样受元语用意识的支配,元语用意识对其语篇的构建起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组织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在授课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元语用意识,以便更加清晰、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基于“合法延缓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同一性发展是青年期发展的重要任务,宴关乎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定向、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大学生处于青年后期,正是自我同一性进一步完善的时期,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多数大学生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通过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与任务的分析,从合法延缓期的角度提出建议,倡导大学生改变教育与学习观念,激发内心力量进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2.
认同的社会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学视域对认同、认同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与比较,揭示了自我、认同和社会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简练地阐释了认同理论研究的整合及其趋势,并提出了建构中国的认同理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资本化就其实质来说是全球化过程中各地域族群谋求发展的一种现代参与和文化策略,其方式主要有在地式、飞地式和流动式3种。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说,一个基本策略是将民族特色作为一种边界符号,通过彰显民族身份来获得民族符号的资本转化。与此相应地,在市场的肯定效应下,得到强化的就不仅是民族的自我认同,而更是对与民族优惠政策相关的“少数民族”整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对于认同的研究覆盖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本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在实践基础上的 共识建构问题。民族文化认同是主体的价值观念与所处民族的文化内涵平衡的过程,包括了主体与民族文化的心理契合与行 为指向。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着诸多挑战。主客观因素相结合,自我与社会良性互动,才能构建稳固的中华民族文 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作为经历了历史积淀而植根于深层意识中的心理建构,会在历史进程中或者被强化或者被削弱。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认同不仅涉及成员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追溯、挖掘与重构,而且也关涉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及文化博弈,自我与他者的冲突与博弈。应对文化霸权以其发达强势的文化渗透所造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断裂,不是简单的"回顾"与"模仿"而是"创新"与"重构",必须要认真反思"认同危机"与"文化空场"问题,从战略高度上采取种种措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创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与"建构"民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富兰克林自传》通过不同的话语叙述对自我进行了书写,建构了三种不同的身份:从印刷工走向了公益人,最后以国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富兰克林完成了从个人身份向民族身份的转变。富兰克林的身份在自我与他者的矛盾冲突中获得了理想的平衡,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在说话人与听众的潜在交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他的多重身份不仅反映了特定时代中自我的觉醒,代表着个人的成功,也注入了全新的启蒙思想,它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身份、一个国家的身份、一个时代的身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自我观的研究在当代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自我观包含三个层次:作为身体存在的自我、作为意识存在的自我和作为社会关系存在的自我。马克思主义自我观决定着马克思主义自我认同方式,对现代自我认同问题有借鉴意义,值得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8.
交叉质询是目的指向和任务驱使明确的交际过程,也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元语用意识不同程度的指导和调控,这些指导和调控因语言使用者的风格及社会利益不同而在语言结构层面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往往能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语用含糊。文章以交叉质询为语料,采用例证法和认知语用学的相关概念,从元语用的角度,分析语用含糊这种交际策略的语言表现手段,以及这些表现手段所具有的元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或排斥都具有安全效应,认同将带来安全和团结,而排斥则带来威胁和不稳定。自我与他者的安全效应揭示了身份对于安全研究的重要意义。反映在国际社会中,从静态的观点来看,国家身份尤其是国家的文化身份很好地解释了国际安全结构的构成;从动态的观点来看,国家身份变动尤其是大国的身份变动将引起国际安全结构的变迁。就中国而言,新中国国家身份的三次选择对东亚地区和全球的安全形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在未来的国家身份选择上应尽量符合世界期待,选择'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的国家身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中探讨了个体记忆与身份的关系。主人公托尼出于身份建构的需求,受情感、心理定势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虚构了自己的记忆,建构出与现实自我不同的个人身份。但记忆的虚构性意味着托尼的记忆漏洞百出,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身份在自己和他人的记忆中同时被解构。巴恩斯通过托尼身份建构、解构和重构的复杂经历,揭示了记忆的虚构性和身份的不确定性,探讨了个体如何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