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验室中的技术人员作为知识生产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理应得到认识和理解。但一直以来,学者们主要关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群体科学家,而忽略了技术人员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参与性观察和访谈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德国某物理化学研究所为例,关注技术人员在知识生产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科学家对技术人员所做贡献的态度和做法,并论述技术人员作为科学知识生产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必要性。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作为21世纪最为重要资源的知识,其作用发挥的的物化.因而研究企业内部知识如何物化、知识物化过程中知识沿节点链的流动以及各种知识流的相互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以轮胎的研发与生产为例,阐述了知识如何由普遍科学知识最终形成物化物的知识物化过程,揭示出知识物化过程中的三种知识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奥塔尔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他对后现代知识状况作了详尽的研究,其知识合法化理论揭示了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指出:与知识的信息化、商品化和多元合法性等后现代状态相对应,作为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制度性场所的现代大学出现了危机。现代大学必须正视这些危机,从大学目的、大学系统、大学发展模式等多方面改革创新,以增强大学对知识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因此,如何管理好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将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国家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将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组织和传播组织,这些知识组织如何给自己定位并加强对自身知识的管理,更将是一个迫切的课题。本文提出了知识管理的过程,讨论了教学科研型大学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着重分析了知识组织如何做好知识学习和积累、知识扩散和激活等管理工作,并就教学科研型大学如何完善知识管理机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学哲学的终结——评布洛尔的科学知识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布洛尔出版的《知识和社会造型》(1991年再版)对科学知识作了社会学的考察,对科学哲学提出了全面的批评。他认为,科学知识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先验本质,也不存在合理性、有效性、真理性或客观性等特殊本质。布洛尔把知识或信念看作一种自然现象,认为科学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哲学。他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学有四个基本信条,即因果性、对等性、对称性、自反性。布洛尔从他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中,导出了许多重要结论,其中有两条重要结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80—90年代西方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6.
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在理性选择理论的明证中,逐层构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科学知识认识体系。这个理论融合了多种科学方法,隐喻了众多科学知识地方性的观点、案例和朴素思想:从本体论上回答了科学知识的来源具有地方性;在认识论上体现了知识地方性的实践方向;在价值论上以地方性的视野、态度回归和评估科学知识的确证、说明和还原过程。这种朴素的科学知识地方性思想为溯源科学知识地方性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效果评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性工作。当前,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效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远远滞后于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发展要求,同时评价理论研究也远远不能支撑和指导评价实践。为加快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评价工作的发展,遵循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分类性、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原则,从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信息转化"本质入手,以普及主体、传播过程、受众为基本评价要素,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法-GEM组合赋权法对指标赋权,应用主成分投影法对典型研究区域的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效果进行实证评价,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效果评价理论,也为评价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科学认知主义美学认为科学知识不仅是自然审美的“必要条件”,而且惟有在相关科学知识视阈内进行的审美才具有“恰当性”.“恰当性”主张可以避免自然欣赏中对自然的人为扭曲,但由于对科学知识的过于信任与依赖,使得它未能注意到自然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从而削弱了审美感知的开放性和敏感性.知识不能以保证审美“恰当性”的形式出现,审美中合理形式的知识有“前结构”型、“建构—解构”型知识.  相似文献   

9.
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不仅指知识产生、形成以及辩护的“地方性”,还应包括科学知识在跨文化传播中所渗透的诸如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地方性”。李之藻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所持的文化立场以及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素养都影响到其对《浑盖通宪图说》与《同文算指》的选构与编译。因此,科学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知识在“地方性”因素参与下的再建构过程。这一再建构过程说明“中心—边缘”式科学传播模式是有失偏颇的,同时还反映出儒家文化在学习与接受异质文化中呈现出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10.
在发现说语境下,知识曾被视为真理;知识社会学催生建构论语境后,科学知识仍享用发现说语境,但受到科学社会学的“蒸煮”。科学知识社会学完成建构论语境下的科学知识“碎象”,从目前的“碎象”走向“重塑”的核心工作是建立“核心公共科学知识建构过程模型”,借助功能模拟、逐级近似等方法可让“重塑”简化而可行。  相似文献   

11.
知识价值观是价值观领域的新命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知识价值观的涵义 ,它是实践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知识价值观的基本成分包括知识价值目标、知识价值手段和知识价值评价三个方面 ,并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征。知识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侧面的系统 ,可以根据知识的属性、知识在教育中的价值、知识促进人的发展等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发展人类学的视角,从缓解贫困、倡导包容式公平发展、谋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谐的发展实践需求出发,分析了传统知识的内涵,传统知识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被边缘化的过程,以及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知识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地方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在我国传统知识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其反映为用现代科技思维方式、标准来编撰传统知识,用现代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框架来讨论传统知识保护的问题。从发展人类学视角看,保护传统知识,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保卫人类现在和将来发展模式的一个选项,是为了保卫人类的文明成果,是为了保卫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然而处在纷繁复杂、充满矛盾、利益和权力纷争的现实世界中,这样的理想陷入了迷茫,不得不聚焦于公平发展和利益分配的讨论。文章认为,必须建立适合传统知识的价值准则、评价标准和保护和开发理论和方法,才能实现事实上处于霸权的现代科技的平等。  相似文献   

13.
科学知识的文化研究是与科学知识的社会研究不同的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思潮。主要有六个研究主题,分别是:科学的反本质主义;科学实践的非解释性;强调科学知识的物质性;强调科学实践的文化开放性;颠覆科学实在论或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对认识批评或政治批评的承诺等。这一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传统命题的合理性提出挑战;丰富了科学研究的主题;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构主义知识观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其所强调的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征已经得到论证,也给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的视野。反思目前大学课程改革,可从设立以人为本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动态化的课程建构过程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5.
知识溢出过程中时间滞后性的研究,是解决知识溢出测度这一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领域难点问题的关键步骤之一。从知识溢出的角度研究R&D过程中的时滞性,对R&D时滞性的影响因素、不同主体表现、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梳理。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测度R&D的知识溢出,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利用2002—2010年间的数据考察了北京地区R&D活动与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高校R&D知识溢出效应存在1年的滞后期;北京高校R&D知识溢出对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绩效带来正的溢出效应,全国企业R&D对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绩效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其研发的新产品导致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科研实践以及对中、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科研情况的考察,论述了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的科学研究对本科教学及师资培养的意义,分析了知识创新、知识传授与创造性教育的关系,通过在知识创新与教学实践中的体验,提出了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必须在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条件下才能培养出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理论:认识生产的前提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认识不是对感性材料被动的反映加工,而是一种积极的生产活动。正是在一定的理论的基础之上,科学认识的产生才有可能。阿尔都塞的“认识生产”给我国当前的认识论研究以很大的启发,对于那些实践中轻视理论的思想倾向也有很好的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高校教师在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只有在与他人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时,才能实现自身隐性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此,从教学与科研两大方面提出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几点策略,这对我国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全面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认为知识生产、流通与价值实现的逻辑将是产业集群研究的逻辑核心。基于这一逻辑,从规模收益、知识外溢、知识生产的根植性以及政府管制等角度分别对国外集群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集群的前沿研究将集中在集群知识专业化与协同问题、集群知识创新与学习、知识与集群持续竞争力、集群知识管制以及深入研究集群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