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夙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科学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历史前提、实践原则和制度保障,赓续于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百年实践探索中。如果说“,发展共富”是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全民共富”是共同富裕的主体内涵,“全面共富”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共富”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那么,“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则是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于推动“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乡共享”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实现的重要条件,“城乡共富”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要义,两者构成了“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基础。我国在“共同富裕”内蕴逻辑的主导下,沿着“城乡二元 城乡协调 城乡融合”逻辑遵循,建构了“以农促工 工农互促 城乡共富”的“共同富裕”战略,推动“城乡共富”程度递进发展,但在经济基础、消费服务、现代化设施、公共福利等领域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乡相对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塑造农村“富裕”的内驱能力;以“城乡融合”为向度,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催生农村“富裕”的外部动力,推动“城乡共富”迈向更高台阶,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社会主义立国之本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认识和探讨先富促进共富的实现形式和政策工具 ,尤其是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格思想作为我国目前城乡扶贫战略的指导思想 ,来制定城乡扶贫开发的战略模式和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围绕“先富”和“共富”的关系的哲学命题,试图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从矛盾的视角看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对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澄清对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带动共富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更好把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目标的哲学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方略。基于人类社会对共同富裕的设想与实践,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需遵循“共生—共建—共富—共享”的基本逻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应围绕共同富裕实现逻辑的关键要点,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中达成共识、强化共生,以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共建,以全体成员致富能力的提升促进共富,以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促进共享。通过构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初次分配参与共同富裕,以社会保障为代表的二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慈善事业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共同富裕,在共生—共建—共富—共享的良性循环中逐步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运用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正确理解“共同富裕”问题。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动力,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三,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根本上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调整,关键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在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时要把握“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7.
自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以来,我国对“三农”工作的推进也迈入了新时期。浙江省杭州市后营村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目标的时代发展要求,在有效整治“空心村”的基础上完成了“羊村—民宿村—未来村庄”三次身份跨越,带领全村走向共富。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后营村展开调查分析,深挖后营村主体、方式、效能“三整合”特色治理机制的运行逻辑与实践路径,并为后营村现存的发展困境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空心村治理理论做出有利探索,并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时代背景之下,空心村的有效治理提供可借鉴的长效经验与模式。  相似文献   

8.
发展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邓小平关于“先富共富”的科学构想,符合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它成为我们党的一个大政策,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允许和鼓励先富,目的是为了更快实现共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政策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但要把握好“度”和时间界限.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体现。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中国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 ,先后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为详细准确地把握二者特色 ,本文分两大部分进行比较研究 :一、“共同富裕”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共同追求 ,二、“共同富裕”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异同。其旨在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归宿,当前研究多重视乡村制度帮扶与主体联结以实现物质富裕,忽视了乡村生活世界之于共同富裕的情感价值。基于安徽源潭的实地考察,将乡村生活系统带回研究视野,其与乡村生产系统共同构成了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研究发现,通过在生活之“居”与生产之“业”间建立空间连接、关系传动、资源嵌合的联结机制,可以有效实现乡村居业空间平衡下的共同生活、居业关系传动下的先富带后富、居业资源嵌合中的互利共享,呈现了共同富裕情感性、经济性和共享性的三重特征,既凝练了乡村共富的实践路径,也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因此,构建居业共同体是推进乡村全体人民迈向全面共同富裕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以降,中国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自改革开放始,邓小平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上的概括总结。邓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新方法——"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共同富裕思想的实现新路径——既"先富"又"共富"的梯度进程,共同富裕思想的全局新主张——"两个大局"的宏观控制,共同富裕思想的警示新精要——避免两极分化、生产力成果归人民所有。  相似文献   

12.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战略基点 ,实现了农民的富裕 ,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新民民主主义革命 ,为中国农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崭新的制度前提与实现途径 ,取得了诸多成就 ,但不幸陷入了“同步富裕”的陷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探索到一条以“三步走”为战略核心 ,以“两个飞跃”为途径 ,以“先富带动后富”为过程的新思路。当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中国已加入 WTO的大背景下 ,在保持适当收入差距以刺激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基础上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实践“三个代表”,提出如何解决好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与落后地区贫困农民的生活与再发展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是对历史主体的价值追求和历史客体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追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也是近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富裕必须以包括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际前提,通过先富后富战略、“三步走”战略得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理论在实践基础上体现了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先富”带动“后富”面临的困境已成为我国区域共同富裕的“瓶颈”,而这些困境与我国发展实际密切相关:从市场内看,由于发达地区吸收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以及国内地区间贸易联系弱化等因素,使依靠“涓滴效应”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效果并不显著;从市场外看,由于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等因素以及我国地区差距产生的特殊性,政府、先富地区和企业带动“后富”的努力也未取得预期效果.因而从市场内外两个维度创设“先富”带动“后富”的条件,提高“先富”带动“后富”机制的运行效果,是解决区域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并论述了体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六大特征:民本性、效率性、公平性、有序性、层次性和正当性,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文章对由“先富”走向“共富”的时机问题,以及实现“共富”的必要条件和促进因素,都作了阐明。  相似文献   

16.
以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思考的重要主题。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提出以实现共同富裕到正式提出以共享发展理念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以实现共享发展作为必要步骤,同时实现共享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探索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并有力推动了当代中国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贫困与反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大面积的贫困地区和5800 万的贫困人口也日益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邓小平同志在深入认识贫困实质的基础上,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战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的反贫困思想,文章试从贫困的实质、共同富裕的含义及反贫困战略三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始终没有变,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是历史性与具体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从共同富裕的视角审视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深刻理解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从“何以可能”的视角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主要表现为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前提、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从“以何可能”的视角看,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主要表现为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引领乡村振兴明确“为谁振兴”“谁来振兴”“振兴什么”“怎么振兴”“如何推进”等问题。从“意指何在”的视角看,通过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贫富两极分化”“区域发展失衡”等难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指出了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构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论证了在我国现阶段消灭贫穷落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及具体途径,同时对地区共同发展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技术不仅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简称“三共”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技术手段,也必将带来社会治理新范式。在对相关理论背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价值共创视角构建“需求感知—组织运作—价值创造”分析框架有层次地分析大数据在构建“三共”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功能导向,进而从意愿、信任、技术、互动四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下构建“三共”社会治理格局的战略因素,以探索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