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历的历史性变革对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年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某些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被学者们忽略的“嬉皮士”文化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三种“嬉皮士”文化类型:逃避现实型、享乐型、崇尚暴力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对世纪末俄罗斯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历的历史性变革对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年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某些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被学者们忽略的“嬉皮士”文化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三种“嬉皮士”文化类型:逃避现实型、享乐型、崇尚暴力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对世纪末俄罗斯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开张之初,展开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工人阶级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研究.这两个方向其实殊途同归.因为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对象,正也是工人阶级的青年群体.20世纪70年代盛极一时的亚文化研究,大多视离经叛道的青年亚文化为资产阶级主流文化的叛逆和挑战,或者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进而分析它们的社会和时代范式.但是范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它需要有所修正.是以后亚文化研究成为后伯明翰时代的同义语,应有一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青年亚文化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文化方案。它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在阶级对立明显的社会,青年亚文化具有阶级性,而在阶级斗争意识淡漠的社会,青年亚文化的主要属性是青春性。其主要特征是边缘与颠覆,主要表现形式为奇异的服饰、震撼的音乐、随意的性表达、吸食迷幻剂以及反主流的写作,姿态表现为反叛与冷漠。任何青年亚文化都因为其不能现实地解决矛盾,而成为短暂的和没有前途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曾经U1份真诚DI摆在偶D面前,但4偶米U珍C,等到失7D4候偶才后悔默G……你猜得出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吗?这是《大话西游》里的那段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放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上面这种写法,现在被称为火星文。最近,火星文引发的争议,让青年亚文化一词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所谓青年亚文化,是指流行在青年人中间的、将他们与主流文化区分开来的种种方式。在半个世纪前的欧美,它的代表是嬉皮士、光头党和摇滚青年,还一度与大麻和性解放纠缠不清;20多年前的中国,它的标志则是蛤蟆镜和喇叭裤。不过,要想为当下的青年亚文化找到这样的符号已十分困难,新世纪的年轻人迷恋的东西已迥然各异,价值观也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似乎在于:这些东西与主流文化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青年政治亚文化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界定了主流政治文化和青年政治亚文化的概念,指出主流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亚文化的内容与发展方向,政治亚文化削弱主流政治文化的地位与社会化效果.转型期青年政治亚文化有传承和巩固主流政治文化,变革传统政治文化,促进主流政治文化创新发展等积极作用.文章还探讨了青年政治亚文化中认同危机、价值观嬗变、政治心理非理性化等因素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冲击,并从发展主流政治文化、规范青年政治亚文化及提高政治社会化效果三个方面,对引导青年政治亚文化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它的创制和使用既体现了青少年网民的生理—心理特征,更反映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暧昧复杂关系.网络语言的亚文化特性一方面使青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导致青年个体“自我异化”与“自我迷失”,网络语言明显的西方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特点也动摇着传统道德根基,影响青年的价值判断.对待这些影响,一是网络思想教育要适应时代变化担当起网络育人的使命;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的发展;三是要加强网络语言的道德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8.
青年亚文化诞生于互联网环境下,以其鲜明的风格特色区隔于传统的主流文化。IP电视剧由于取材于互联网,所以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互联网烙印,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和特质。在青年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IP电视剧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被改写,IP电视剧的文化生态被形塑,IP电视剧的产业格局也被建构。这种建构的力量背后,是青年亚文化对于主流文化的协商式变革,这一变革将对我国整个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展开的民主化过程,引出了一系列与青年行为模式有关的问题,这些行为模式都是为大众意识所不习惯的。在社会中,除了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活形式,具有各种分支的青年亚文化也已经形成并正在发展。青年亚文化的代表者是无数少年联合组织,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社会倾向性、集体价值观念的性质和闲暇行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青年亚文化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而现代性焦虑、身份认同危机、多元价值观博弈直接造成了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风靡。当下,虽然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着积极影响,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遭受着来自青年亚文化的巨大冲击。因此,正视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倾力打造具有价值高度、情感温度、理论深度和辐射广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应对青年亚文化挑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苹果公司的产品风靡全球,"苹果"热现象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社区中衍生出令人瞩目的技术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苹果效应一方面反映了新技术与青年亚文化的多重互动关系,即技术成为亚文化兴起、亚文化风格传播与建构的重要依托、工具和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也以苹果产品为终端参与了移动互联生活的建构,"果粉"则以"苹果"为纽带进行日常的文化生产实践,亚文化由此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现代社会多元生活方式及个体意识的重要表征。不过,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下,"苹果"逐渐由小众亚文化转变为大众消费时尚,而"苹果"时尚也折射出新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戏仿类短视频越来越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表达权利诉求的舆论场。由于戏仿类短视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青年网民为受众,使得它在体现文化内涵时具有与以往的亚文化载体不同的特点,即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作为青年亚文化意见表达的工具、商品以及文本。“戏精牡丹”系列是戏仿类短视频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首先,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工具形态记录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环境。其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商品形态建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知,维持群体认同。再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文本形态表达抵抗话语。戏仿类短视频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以戏仿的方式达到与主流话语的换位思考,提示了从“抵抗”到最终“和解”的可能途径,体现了“亚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期,“躺平”一词经媒介舆论场创造,以亚文化现象的新形式发酵传播,呈现出青年消极厌世的群体画像及社会心态,实现了从符号到现象的样态转变、从现实到虚拟空间的场域转变,表现出独特的反商业收编特征。“躺平青年”通过自我表达和群体归属的双重认同,实现“躺平族”身份建构,其消极态度尽显现代犬儒主义情结,使“躺平”亚文化在抵抗主流文化的尝试中显得相对温和。透视“躺平”亚文化,其导致当代“躺平青年”劳动价值观偏离、自我身份建构出现偏差,虽个体及社会焦虑借助“躺平”现象得到了抒发,但其消极避世的错误价值观同样是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对象。因此,主流文化应积极实现对“躺平”亚文化的收编,并致力于培育新时代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青年,促进青年与“躺平”的和解。  相似文献   

14.
青年亚文化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彰显着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特点。从表面上来看,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但其实质正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顽固坚守,是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迫切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15.
自"微"时代诞生以来,青年亚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许多新样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屌丝"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这三种文化代表着"微"时代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转向特征."微"时代青年亚文化起源于"屌丝"文化,其抵抗形式为二元对立式,以粗鄙性的语言风格来实现自身恶搞、自嘲式精神标签;"丧"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徘徊时期,其抵抗形式是现代犬儒式,以"毒鸡汤式"语言风格来展现自身的颓废标签;"佛系"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时期,其抵抗形式是退缩式的,以"微"清新的语言风格来呈现自身的消极性标签."弱"风格、"浅"抵抗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外在层面发展趋势,争夺网络话语领导权是其内在价值层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模式,也构建了新的文化空间秩序。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正在经历着从"问题解决"文化向"流行时尚"文化、从"叛逆"文化向"身份认同"文化、从与主流文化界限分明的"疏离文化"向反哺主流文化的"创新文化"的转型,包容性共生应该成为主流文化对当代青年亚文化引领的新立场。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教育不断国际化、信息化的当下,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在现代青年学子的生活常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文化意涵和文化效应,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从此背景出发,融合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分析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现象成因和内涵,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消除亚文化影响、提升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认为应强化主流文化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青年亚文化快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湖南卫视的新秀节目"超级女声"为例,认为在它掀起的这场文化运动中存在着一定的亚文化特色。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几个特征:首先在女孩们中"浪漫的新潮少年文化"已经渐趋解体;其次,也存在着一种抵抗,但更多是温和的;最后,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亚文化现象的产生是与商业运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佛系青年"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之所以流行,有主观因素、社会因素和时代因素。青年人以"佛性"自嘲具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隐性的消极危害,它会导致青年的信仰丢失和精神迷茫,并通过亚文化的群体化感染,在青年群体中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在价值观层面否定主流社会价值观,最终走向虚无主义。因此,加强青年思想价值引领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学习践行习近平的青年工作思想,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强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20.
亚文化产生于现代性的背景下,从安尼·吉登斯自我认同的理论视角看,青年亚文化的话语本质是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危机。御宅文化、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亚文化现象分别反映了青少年存在的焦虑、自我的迷失以及生存的无价值无意义感。用稳定的自我确定感克服亚文化的抵抗性,用自我价值的实现来改变亚文化的边缘性是通过重构自我认同来对亚文化进行引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