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妙悟的美学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妙悟”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命题。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说,“妙悟”一说,以南宋的严羽为界,可分为三个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代可称为“妙悟”说的发展期;严羽的理论可称为“妙悟”说的成熟期;严羽以后的元明清可称为“妙悟”说的深化期。而且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妙悟这个美学范畴,已经跟现代哲学、心理学中的直觉、体验、想象,灵感、敏感、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等有关,包孕了相当丰富的内涵。因此,它是东方思维中开出的一朵奇特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智慧之花。  相似文献   

2.
我国战国中期的庄子和创立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分别对“道”和“佛性”等作了探索。两者均强调,对“道”和“佛性”既不能用思辨的方式对之进行逻辑推理,又是不可言语的。庄子认为,无所不在的自本自根的“道”不能用感觉去认知,而禅宗的主要教义之一便是“不立文字”。由此,庄子和禅宗都主张和推崇用“悟”直觉思维方式通过自身的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神秘玄冥的“道”或“佛性”。但是,在“悟”的途径手段、主体条件、追求目标等问题上,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论、不离世间觉的解脱论,是慧能禅宗思想在生命本质、生命境界、生命智慧等方面的渐次展开,集中体现了禅宗的生命解脱之道.慧能后学继“顿悟见性”而倡导“触类见道”,解决了传统佛教及慧能禅学对于现实人心与本体佛性两者之间无法相应而又必须相合的二元悖论.当代佛教“心灵环保”和“境解脱”思想的提出,则是传统禅宗“不离世间觉”思想的现代开展.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其禅宗核心是追求“心性”、“顿悟”,且孕育着“脱俗”、“重韵”的美学思想.黄庭坚的书学思想及艺术观点深受禅宗中悟道思维的影响,这是在“韵”的文艺观下所体现的一种“脱俗”思想,并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领域中,包括审美思想、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显然,“脱俗”成为黄庭坚美学思想的重要核心.  相似文献   

5.
论严羽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的美学思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体系,具有多种色调,其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严羽生活的南宋时代存在的多元文化思想因素所致,并且也正是这种多元文化思想的交融渗透决定了严羽美学思想的独特性。现就严沧浪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及其哲学基础作一全景式的多维考察。1 从唐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大唐帝国的逐渐衰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发生由“向外”追求到“内向”迫求的急剧转变,整个社会出现了一种向内求索的文化心理变迁的总趋势。从儒、佛、道三大文化思想来看:儒家由传统经学向思孟学派转化,由繁琐的章句训诂转向于收其放心、扩充善性的道德自我修养;佛教向禅宗演进,  相似文献   

6.
宋人吴幵的《优古堂诗话》借鉴禅宗心性理论、法眼思维以及二道相因的思维方式,以禅喻诗,彰显出禅宗美学思想基因。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上,从历时性还是共时性上看,《优古堂诗话》在两宋以禅喻诗的诗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其他诗话类著作均有一定的影响。当然,除了共性,《优古堂诗话》更彰显出鲜明的个性。探究《优古堂诗话》的禅宗美学基因对于探究宋代诗学生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对于探赜宋代禅宗与诗学的关系均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对江西诗派的诗学理论的重新体认,因而具有诗学与美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禅宗美学关注人的精神自由,推崇以心传心的直观感受和明心见性的思维方式。禅宗美学中的无为解脱的审美情感、直观体验的审美理解、顿悟见性的审美思维对唐诗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惠能佛性论思想初探徐绍刚(郑州450052)惠能(638-713)发起的禅宗运动是我国佛教史、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新。惠能之前,尽属禅学;惠能之后,始有禅宗。禅学与禅宗的分水岭,就在于惠能佛性论思想的创立。“禅”,又译“禅那”,是梵文Dhyana的...  相似文献   

10.
“悟”(包括顿悟)在佛教的本意,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心领神会。日本佐佐木夫人在《禅;一种宗教的法门》中说;“中文的‘悟’字系由‘心’和‘吾’字构造而成。当‘吾’与‘心’完全合一或统一之时,便有‘悟’的境界出现。”禅宗是以“顿悟”为旗帜、为核心的宗教,它与传统佛教相反,不靠经籍文字来获得佛法真如,认为这样的佛法真如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不全面的、不真实的。它鼓吹“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说,佛法真如不能靠经籍文字、概念思维、理性方式明白说出;只能靠禅门师徒“以心传心”、“心心相印”,靠参禅者的“佛性”、“利根”(智慧)去心领神会,去体验。只有这样获得的佛法真如才是第一性的、本体的、全面的、真实的。所以,“悟”这种心理活动究其实质  相似文献   

11.
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为佛性思想体系的马祖禅法,成为南禅宗的主流。然而它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禅宗的危机。马祖弟子基于对乃师禅法问题的认识与弘法实际的要求,围绕着乃师禅法中的佛性思想、修禅方式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适当的修正。马祖弟子之所以能够和敢于对乃师禅法作出修正,是缘于禅宗特别是马祖禅的开放创新体系及其对乃师禅法的忧患意识。马祖弟子的修正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对马祖禅法的维护与发展仍颇具积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释严羽的核心概念“兴趣”说基本涵义的基础上,对《沧浪诗话》中其他若干难解的艺术理念或观点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兴趣”说的基本涵义就是人格生命或真切的生命体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将严羽的“兴趣”说视为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3.
妙悟,是由道家的“妙”与佛教禅宗中的“悟”,经过长期的文学艺术实践与理论积淀,由严羽推向成熟,再经后世深化而最终形成的核心古典美学范畴。它要求在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凭借直觉的穿透力达到悟“妙”的境界,从而在创造中展现“道”;同时,妙悟具有可勘验性、可深造提升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神秘性。直觉,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只有零散表述,直至“非理性转向”潮流出现才发展成为美学范畴。克罗齐、柏格森、马利坦与苏珊·朗格等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点提出了各有侧重的直觉说,但并未综合形成系统的直觉范畴。妙悟与直觉之间有差异,亦有契合,诉诸直觉的穿透力、追求审美创造、否定语言文字等共性特征为二者的互释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钟嵘的《诗品》,都是在与时尚风行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为了回答理论和创作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与批评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突出特点和战斗传统。严羽“妙悟”说的提出也是如此。后人可以指责严羽的“妙悟”如何玄虚、多余而没有必要,但却不能否认严羽的“妙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不是回避现实的玄言禅语。  相似文献   

15.
"妙悟"与"活参"本是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的两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受"以禅喻诗"时代风气影响的宋代诗论家则借用来喻示读诗和学诗一类诗歌接受活动的思维特征和思维方法.文章在分析"妙悟"与"活参"这两种诗歌接受理论与禅宗思想的内在关联的同时,侧重揭示该理论所蕴涵的极有价值的文学接受思想及其与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理论的某些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6.
禅宗认为,佛性即是自性即是自心,佛性本无生无灭,外在的时间只是假象,禅宗所证悟的时间只是心灵自身的显现。心灵常会执著于外物而产生种种迷误,执著于外在的时间便会有对时间的迷误。破除执著的法门是“无念”,在无念的状态中,心灵复归清净,并勘破时间的假象,从而达到时问的觉悟。禅宗和儒、道对时间及对时间的超越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禅宗对时间的超越尤为彻底,这从逻辑上宣告了“感物伤时”诗学传统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在后期中国美学史上,禅宗临济派大力提倡的“妙悟”,成了备受世人瞩目并广为流行的术语。诗家谈,书画家也谈。 “妙悟”的一个重要特征历来被看作“静默的观照”。能否准确把握它的内涵,自然就是深入认识和阐发“妙悟”美学意义的关键所在。 何谓“静默的观照”?问题的要害在于恰当理解“静”。禅宗把佛性、自性、心、真如视为本体与现象的合一。所谓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也就是静与动的关系;本体不生不灭,无增无减,处于永恒不变的绝对清净状态,所以是静;现象即万物,有生有灭,流动不居,变化无常,所以是动。对于“悟”来说,其目标即在超越万物之动,达到本  相似文献   

18.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与严羽的“妙悟说”,都是关于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学说,涉及到了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二者在理论内涵上有相近、相同的地方,体现出了创作心理活动一般特点,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野,需要相互吸收和借鉴,才能获得对文学创作心理的最优控制。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对旷世命题——“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的求索,借助的是一种存在论哲学(美学)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立足于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直观说,并吸纳了感悟体验等本土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再造,重构了一种具有潜哲学和超美学形态的“感悟诗学”,以参悟生命的诗性哲思解答了存在的意义。王氏对“可信”“可爱”的探求,是从实践本体论哲学走向个体生存论美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