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水之原始意象看沈从文创作的"水"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沈从文作品中心灵外化且有丰富内涵的情结.他的"水"情结与水的原始意象有内在联系,水传达孤独、隔阻、忧郁这一意象与沈从文孤独忧郁的情感相对应,这与作品中传达的孤独感和悲剧性相吻合.水的另一原始意象--女性,也与沈从文创作的女性化倾向相关.  相似文献   

2.
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和作品细读方法解读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文学创作,研究表明,沈从文此时在审美探索上表现出的是抽象玄思与抒情风格互相融合的特征,即所谓“抽象的抒情”,指出。抽象的抒情”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具有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小说与读者的期待视野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它们之间有融合有分裂,期待视野的分合与沈从文的整个创作命运紧密相连。沈从文以小说闻名于世,拥有众多读者和广泛影响,然而他常感到无人能够理解的孤独。他理想中和现实中的读者都渐渐从“多数”变为“少数”,这是一个相互疏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他从湘西孤身一人来到城市,在投入不到城市的怀抱后,以“乡下人”自居坚持着他的文学道路。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孤独的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到处都充满了城乡两类世界的冲突。对乡村的赞美和对城市的批判,都凸显着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向往和追求,亦揭示着人本自然、重返自然的生命哲...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的沈从文,由建国前的驰骋文坛转为避世逃名,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默默地遁入文物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探究沈从文建国后的心路历程,揭示出沈从文如水般似柔实韧的性格与其建国后的选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深悟沈从文留给我们的生命真谛。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批评名家,沈从文以自己的人性乌托邦重新修复着人文精神生态,他以对美的诉求与守望实践着自己的文学批评理想,思考着文学创作,探索着文学的未来走向,想象设计着文学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7.
雾是沈从文小说中一个显著意象,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如晨起与夜暮的时间流转、水光与天色的辉映变幻、孤独与忧愁的情绪蕴含,以及对于隔阂、生死、家国未来的象征等等。雾气缭绕的湘西给了沈从文创作雾意象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他攫取到了雾意象之美,而雾意象也符合沈从文的创作偏好,是其写作过程中的主观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的历史长河里,沈从文沉浮了半个世纪。抑扬褒贬之间,无意中验证了沈从文创作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时间,垫高了研究者的文化位置,使人们得以穿越历史的沉积层,透过岁月的帷幕,观照这位众说纷纭的作家。面对他巨大的艺术世界,我们发现,孤独作为感情内核弥漫在沈从文小说世界的精神气蕴中,而透过作品氤氲的孤独情调,我所感受的,是作家痛苦灵魂的孤独追求。对象世界的孤独氛围,无不打印上作家的主体印记。  相似文献   

9.
<正> 这是一个独特的作家.当众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努力通过自己的艺术把握和追踪新的现实之时,沈从文却沉醉于对过去的诗情追忆和个人的一种朦胧感觉与情绪之中.这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你从他的作品中会感受到,有时,他似乎是在描写单纯,等掩卷沉思却又觉得他是在向你暗示麻木;有时,他似乎是在讴歌湘西的牧歌图景,字里行间却又浸抹了一种忧虑……沈从文独特而充满矛盾的文学创作,不但使人们不易把握他作品的真实面貌.而且更使人们难于真切地理解他的内心追求.本文主旨便在于考察沈从文在描述他的人生内容时的心理态势.  相似文献   

10.
香港作家黄傲云在《香港文学》上发表了一系列描写去国与怀乡的小说。在他的作品中,今昔对比的时间模式表现为不堪的过去与美好将来的对比,这种"前瞻"型的未来观不同于以往沈从文以来"后顾"型的未来观,其中"乡"的文化身份模糊不清。怀乡实际上是怀念文化身份不明的"城",在文学创作里,城市开始影响原乡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被贬谪的大诗人,他将自己无辜被贬的委屈、对楚国的眷恋、对楚王的忠诚与怅怨、对奸佞之人的讥讽鞭挞、对自己贬谪生活中的孤独痛苦等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中且借文学创作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怨”传统,并对后世贬谪者的人生与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 “文学是可以帮助政治的,但用政治来干涉文学,那就糟了”这个伴随着沈从文坎坷延宕近半个世纪的沈从文的文学宗旨,经受时代的汰涤,现在看来是那样的璀灿奇目,它说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并没有脱离政治,只是对帮助何种政治另有选择;同时暗示他的创作遵循和维护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然而,文艺界已经约定俗成了的对沈从文政治观的一般看法,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认识和接受,因此有必要对沈从文的政治观重新作一个完整的、历史的探讨和印证.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家族存在着强大的“疯狂”遗传基因,这使得沈从文的感知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异常性”,并对其文学活动、精神流变与生命创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中期,沈从文文学创作风格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出现了诸如《看虹录》《绿魇》《莲花》之类的“悦乐疯狂”之作,并产生了“神”、“生命”等超逻辑的思想命题,与这一时期他病情的加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创作了一些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早,在沈从文整个的文学创作史上所占的比重又很小,因而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在事实上这些戏剧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存在着,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谐趣呈现的策略,谐趣中的理趣,谐趣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戏剧中的谐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5.
勤屁说明; 北京前门杨梅竹斜街61号是湖南酉西会馆旧址。六十四年前,二十岁的沈从文子身 一人到北京,就寄宿在这里。在这个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的一问窄而霉的房间里,沈从文 艰难地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生涯。北京酉西会馆旧址$沈从文研究室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作家沈从文之所以能成为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对人的哲学思索。他认为,人是由“兽性”和“神性”两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应该以这种“共通人性”作为创作的准则,创作出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 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的文学作品。本文从“兽性”和“神性”两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分析了他文学创作成功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散文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文体方面,他熔游记、散文、小说于一炉,表现了在创作上的文体独创性;在抒情方式上,他的散文荡漾着浓郁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诗情汩汩;在情感方面,情感深沉丰厚,又蕴含着淡淡的孤独悲哀;在语言方面,风格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是卓越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18.
创作初期,沈从文在湘西题材的创作中,用审美的方式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为我们保存了一个异质于现代文明的文化空间,他这种异质的文化空间成为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堕落的反观之镜,这使得沈从文湘西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具有了极高的人类学价值,也使得他的湘西题材创作具有了鲜明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创作本身具有比较鲜明的原始主义倾向,沈从文梦回湘西,营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世界,把湘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资源之一,这是沈从文的艺术审美思想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但此时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面临着困境,缘于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思考缺失历史理性。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为湘西文化到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甚至是为人类整体文化而代言,创作思想着眼于关爱人类整体的命运,这种悲天悯人、大仁大爱的思想立足点,是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困境突破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韩辉 《南都学坛》2011,31(5):132-133
<正>卡夫卡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成名,更不是为了传诸后世,他生前确实发表了一些作品,但几乎全是他的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的原因。卡夫卡病逝前,还写信给布洛德要求焚毁他的全部手稿,甚至拒绝布洛德阅读。摒除了希望成名、寻求理解的可能性,卡夫卡进行文学创作的唯一目的只能是表现自我。卡夫卡的作品蕴含着他对生活的感受,尽情宣泄着生活带给他的痛苦和无奈。卡夫卡个性孤独、内向、羞怯、隐蔽,按照弗洛伊德主义的观点,文艺创作具有儿童游戏的性质,实质上是对被压抑的情欲的一种补偿。卡夫卡在不求发表的意识状态下,勤奋地进行文学创作,正是他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是为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作家的孤独心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心态。从总体上讲 ,孤独心态的存在昭示着古代作家精神需求的被压抑或失缺。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古代作家的孤独形态分为消极性孤独与积极性孤独两大类 ,尽管它们均表征着作家的生命痛苦和生存危机感 ,但是却能够对作家的人格构建和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