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英国领主与附庸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分析,阐述了领主附庸关系的特点,揭示了英国中世纪社会关系的特征,以及这种关系下形成的土地保有制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28 年12 月,湘赣边界特委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它全面激发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和生产热情,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壮大与发展,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土地法制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法制在中国局部地区崩溃  相似文献   

3.
三代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奴隶制度产生、发展以及向封建领主制转变的重大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普遍实行井田制,土地所有制性质为土地王有制,国家禁止土地买卖。公田与私田经历着自身的衍变,并向私有化逐渐迈进,正因如此,西周中期,土地关系开始发生流转,出现了土地的赏赐、出租、赔偿、转让和交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主张变革土地的法权根据、涨价归公,用法律手段实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涨价归公”旨在保障地权公平,实行“全部”归“私”基础上的“间接归公”、“部分归公”。孙中山土地法思想涉及物权法、土地税法等方面,蕴含土地的物权保护及其增值收益分配的税收调控二者辨证统一的理念。孙中山土地法思想对完善土地法律制度,保护土地物权尤其是农村集体地权,加强房地产增值收益调控,保障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防治土地矛盾以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土地作为一种安全的财富,具有规模投资成本递减的特征,是地位与身份的支柱,人们对之充满了投资的热望.债务、圈地运动、旁系亲属继承、扩大主体地产等因素造就了众多的土地卖方;各种职业者、各类资产者则构成了土地投资方.多元买卖方的自由交易,说明英格兰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土地市场;较低的土地流转率(0.496%)表明了土地在市场上的运行较为平缓,17世纪以后英格兰农村社会在稳定中演进,与此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土地年租制产生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储备制度运作模式的现状,分析实施土地年租制对土地储备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针对其效应,提出了发展和完善土地年租制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澳门特别行政区1980年土地法将土地划分为本地区公产土地、本地区私产土地及私有财产土地。2013年订定的新土地法沿用了这种分类。这种划分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2013年通过的城市规划法对土地的规定之间存在割裂。因此,上述划分是否尚存合理性、合法性,值得探讨。我们应该正视的是,城市规划法之定位、功能,都受制于对土地法律地位的划分。就目前澳门的法律体系而言,土地法为城市规划法之直接工具,城市规划法的核心实为土地规划。将来修订法律,应废除公产、私产和私有土地三分法,而代之以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二分法。  相似文献   

8.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是土地法制改革中的一项核心议题,它在现行土地法体系的多重目标和逻辑下存在显著的制度冲突和权利限制问题,破题的关键是厘清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逻辑和原则。这要求将财产权逻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逻辑主线,将多元目标拣选、提炼为两项原则——即农民权利实现机会和承包经营权益的绝对保障,并以这两项原则划定财产权逻辑的适用前提,而未被转化为原则的其他目标则只能在不违背主线逻辑的前提下设定和适用为该目标服务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制度改革的思路将趋于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同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共同构成三层次的权利体系。集体所有制仍然是制度前提,土地经营权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而非土地所有权)为基础获得创设并承载旧制度未竟的使命,就长期而言,曾施加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转让、抵押、期限上的限制将逐渐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再分配将吸纳更多授权性(自治性)规范,但出于经验性考虑,短期内的制度调整仍有待变通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9.
作为法律范畴的土地所有权是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土地私有权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历史上的井田制以及后来的屯田制、庄园制和租赋制度等土地占有形式,丰富了土地法律制度的内容。南诏的授田制与唐的均田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其授田制实施的范围远较唐均田制为小。  相似文献   

10.
受益制最初是由中世纪英国土地保有者为了规避封建附属权利、普通法的继承规则等而自行创设的一种财产处置方法。受益制在民间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损害封建附属权利、欺诈债权人、破坏交易安全等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中世纪英国统治者对受益制并未全盘否定,而是以解决受益制带来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采取宽容的态度和理性的解决路径,不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而且使这一制度得以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信托制度。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如何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法律制度的核心课题。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构建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框架,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然而也存在着诸多缺陷。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客观地反映我国当代社会“三农”现状,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政治及法律现状,努力使构建的农村土地流转体系成为对“现实有效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需要进行反思和修改,以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利用效率。基于法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发现,现行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有限流转法律制度成本巨大,效率低下。必须通过法律上承认和配套措施的建立来促进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从而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制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土地征收侵权救济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土地征收侵权救济方式为行政裁决,国家赔偿和传统的民事赔偿的组合救济,其具体的责任形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广大征收相对人土地权益的保护。考察英美法系代表国英美、大陆法系代表国德法以及日本相关立法可知,采取民事、行政和刑事混合的救济手段是世界土地征收侵权救济方式总的发展趋势。我国应从开拓传统民法保护,深化民事救济机制;完善行政救济相关机制,将土地征收侵权纠纷的行政处理方式作为前置程序、强化刑事救济机制的最后屏障作用,加重对相关责任人的惩罚力度等方面来完善我国土地征收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征地制度存在着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标准低、补偿费分配不合理、补偿同地不同价等问题,因此,我国征地制度需要随经济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如修改土地管理法、建立征地评估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及改革利益分配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农地制度目前已成为理论界和决策界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回顾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地制度变迁的历程,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和农地制度尚存的不足,对未来农地制度的改革趋向提出了若干建议:明晰地权,将村民小组界定为农地所有人;稳定和强化农地使用权;完善土地登记制度,为农民确地确权;成立土地仲裁法院,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法律手段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任何制度或措施实行都必须要以法律中的明确规定作为依据,必须以法律规定作为保障。而我国目前关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如何完善这一法律体系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法律支持,并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通过对我国现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研究,为解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途径,进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地宏观调控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多地少的国情,我国在对土地资源进行调节与配置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法律上的问题:土地调控法律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土地整理和土地规划方面的法律地位不高,没有独立成法,而且在对土地整理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民主性,许多地方的规划程序都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这就使得规划部门的诚信在老百姓眼里大打折扣.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首先,应该强化对土地调控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其次,要将责任“落实到位”;然后,要加强监管,建立各部门联合执法办公室,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能做到互相监督;最后,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我国的法律体制.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我国还没有单独的农村土地征收法律法规,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背离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情况,指出了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亟待变革,提出了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完善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征地制度在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法律框架下不断演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现行征地制度仍存在着征地权扩张、征地补偿标准低、征地程序不规范、征地收益分配不均等突出问题,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今后应当严格界定征地权的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征地程序、合理安置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20.
罗马法是西方世界法制的源头,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大陆法系的发展。对于与欧洲一水相隔的英国而言,罗马法也留下了特殊的烙印,使英国法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呈现另一番特有景象。英国在其民族特征、王权统治、法律职业阶层等因素的作用下有限输入罗马法,使罗马法对英国的法律发展方式、法律体系、司法体系及法学教育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