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曹禺始终执拗地追寻生活表象后面蛰伏的人生困境,以强烈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描写,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畅快淋漓的审美享受,在全方位的戏剧描写中,曹禺努力探求和张扬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原力与人文精神,引发读者对人之命运的辽远思考,这或许是曹禺剧作最为迷人的地方。老舍的两次话剧创作高潮都是在革命狂欢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两次话剧创作高峰的共同之处是与政治和革命的紧密联姻。若没有革命激情的涌动,稳重理智的平民小说作家老舍可能不会从事话剧创作,面对革命狂欢,老舍以他的勤奋和才智,为中国剧坛贡献出数量极为丰富的话剧作品,凝结着他对革命的思考和话剧艺术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3.
我曾在拙作《论<龙须沟>到<茶馆>的美学趋向》一文中,这样认为:“老舍先生是一位横跨我国两个文学时代(现代与当代)的著名作家。作为现代作家的老舍,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可以认定为著名小说家;作为当代作家的老舍,他的主要成就则表现在戏剧(主要是话剧)创作上,可以认定为著名剧作家。”基于这一观点,我在本文将要剖析的老舍的戏剧创作心态,其界定范围就是建国以后,老舍进入当代文学阶段,以话剧创作为主而呈示出的心理状态。为了对老舍的戏剧创作心态的剖析,尽量展示出较大程度的直观性和客观性,所以,我不惮繁琐地较多转录了老舍的自我表述。  相似文献   

4.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早在二三十年代,他即以风格独特,成就卓著的小说创作扬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主要从事戏剧文学创作。他的代表作《龙须沟》与《茶馆》,是我国话剧艺术的瑰宝,后者还为我国话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本文就  相似文献   

5.
戏要“出戏”,而又不能“太像戏”;要工巧,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而又要尽可能地“避免人为的气味”。老舍的戏剧创作,在生活与戏剧二者之间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平衡。他对戏剧独到的悟解与出色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戏剧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从跨文体创作角度论述老舍戏剧与其小说的文本沟通,从题材、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这种沟通的存在,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创作的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完整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7.
洪深是“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之一,他力图使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接轨”,大胆尝试运用表现主义方法演绎中国戏剧主题,虽不为时众理解,但其艺术的“整合”是成功的;他创造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中国化话剧;在中国话剧理论建设方面,他系统地探讨了戏剧的本质特征、表现内容及方式、内部结构、戏剧与小说的区别等问题,并及时总结中国初期戏剧运动。在我国戏剧界,能在剧作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独树一帜的贡献者,唯洪深一人,至今尚无人逾越。  相似文献   

8.
张雁泉 《南都学坛》2001,21(4):58-64
在老舍的戏剧艺术成就之中,语言艺术的卓越发挥,贯穿于其艺术精神的始终,是他戏剧艺术创新成就的核心与精粹之所在。在其话剧作品中,俗白口语的运用精致而不事雕琢,语言的口语化使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具有性格化、幽默性、哲理性等特色的语言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民族语言纯洁化、口语戏剧化的独特范式。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派戏剧在中国经历了两起两落的过程。五四前后导入、传播和兴起 ,到30年代衰落 ;80年代再度传播和复振 ,到 90年代式微 ,其中历史经验和教训十分深刻。选择、过滤和消化之后 ,才会形成特色。田汉、曹禺等人为代表的诗化现实主义流派 ,代表中国话剧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后 ,西方现代派戏剧再次涌入 ,导致“探索戏剧”兴起 ,中国话剧舞台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曹禺抗战戏剧观的形成是抗战全面爆发后,身为知识分子的强烈时代责任感以及作为杰出戏剧家丰富的编剧、导剧与演剧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因时制宜的新变,也有一贯以来的坚守,更有坚守基础上的发展。他的抗战戏剧观在强调戏剧时代性与宣传性的同时,亦重视艺术性,并努力追求戏剧表达的大众化。曹禺的抗战戏剧观及其创作实践激励和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战意志,为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成为以文艺服务于抗战的戏剧家的重要典范。  相似文献   

11.
曹禺剧作与中国话剧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剧”究竟“怎是”,如何建构现代西方意义上的“话剧意识”,中国学界、演艺界在1930年之前一直昧而未明。曹禺在改译《争强》一剧时,从布局、行动、性格、对话和情趣等方面,表现出他对现代西方话剧意识的极其敏锐的悟解。曹禺的话剧意识形成的机缘是多种的。《雷雨》产生前后曹禺的话剧意识已经很成熟,走在当时、乃至今日中国话剧界的最前沿。话剧剧作家写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以什么样的话剧意识引领写作,才是最为关键的。话剧进入中国已经百年,但如何补上话剧意识这一课,在今天仍显得急迫。  相似文献   

12.
华夏古典戏曲艺术既具有西方悲剧的一般特点,又富含中华民族的生命个性而在悲剧文化艺苑中别具风姿。盖因中国社会的封建正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炎黄子民的世俗生活、精神风范和审美意蕴,即世间万事均喜好尊崇"中庸之道"、"温柔敦厚",且讲究"仁"、"义"、"礼"、"智"、"信"的言行举止,注重达求"天人合一"的超脱佳境,故而始终张扬着戏曲"圆形叙事"模式的生命情趣。  相似文献   

13.
老舍从事过多种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尤值一提的是,他将小说和话剧的创作手法融会贯通,从而出现了戏剧化的小说和小说化的戏剧的崭新格局,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文学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余上沅、赵太侔和熊佛西均是“国剧运动”的中坚,都为“国剧运动”的倡导不遗余力地努力,而且都撰写了代表“国剧运动”倡导者们的艺术理想和包含了他们艺术个性的专题文章。但他们在表述自己的“国剧”理想和戏剧主张时又是有差异的。余上沅的“国剧”理论核心是崇尚“写意”,赵太侔的“国剧”追求世界性的通性与民族性的个性的融合,熊佛西则强调和重视戏剧的“内容”先于“形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黔西南布依族地区的民族戏曲剧种,布依戏彰显出鲜明的审美个性。但作为中华民族戏曲的组成部分,布依戏与传统戏曲在审美风格、审美气质、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亦具有审美互融性、审美相通性,而且,二者在审美品格上,都深蕴着民间性格,都代表了一种民间文化本位立场。布依戏审美价值与审美意义的最终旨归在于"生活"。  相似文献   

16.
曹禺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但在戏剧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曹禺的悲剧观念,虽然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深刻影响,但又有新的超越。曹禺把命运理解为"机遇"或"环境",具有浓重的唯物主义色彩。因而,他的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创作上,曹禺主张写"真知道"的东西。他认为情和理都是从生活中来,要真知道才能使作品做到情理交融,这是关系到作品成败的重大问题。在编剧理论上,他要求编剧要考虑到演员的表演,应尽量多找动作,以便增强观赏性。在演剧理论上,他特别强调演出的真实性。他还指出演员感情的表现,要注意控制,要懂节制。曹禺的这些极富个性特征的戏剧思想,为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7.
诗是一切纯文学应有的特质,是作者与作品中人物情感物化和心灵的活雕塑。戏剧艺术除了要有"戏"外,还必须有"诗",这样就构成了戏剧的两个艺术眼点:"戏眼"与"诗眼"。为了挖掘出"戏"与"诗",作家一方面根据戏剧艺术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文体特点,遵循着"永远的追问"和"永远的情感"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又以某种精神探索的意味,把舞台变成灵魂的自白与拷问场,迫使观众和剧中人,连同作者自己一起接受精神的审判。曹禺因此而创作出大师级作品《雷雨》。  相似文献   

18.
自从曹禺“出山”之后 ,中国话剧才开始成为真正的戏剧艺术 ,才开始具备自己鲜明的悲剧蕴涵、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国际意义。作为中国话剧的核心人物 ,曹禺是民族话剧的辉煌和骄傲 ,更是将中国现代悲剧写得最为精彩绝伦、表现得较为深刻广博的大师级人物。从悲剧艺术方面来研究曹禺 ,也许更能够切合其创作的实际 ,捕捉其不朽的灵光  相似文献   

19.
张彭春留学美国期间,致力于欧美现代戏剧的研究,并开始进行现代话剧创作.1916年回国后,任南开新剧团导演,编导演出了大量深合现代话剧精神的作品,使南开新剧团声名大振,成为“五四”前后北方业余演剧的典范.张彭春早期话剧创作即完成了对文明戏的全面超越,具有了现代话剧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