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唐朝重视经营西域,在一统西域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开发活动,尤以开元年间最为典型。在对西域的屯田规模、产量等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开元年间的西域屯田绩效显著,但在粮食供给上尚不能自给自足,仍需和籴以补军用。  相似文献   

2.
唐朝在统一西域过程中承袭了西汉开创的以屯田定西域的传统方式。唐代是继两汉以后西域屯田的又一高潮时期,西域屯田是唐朝维护西域统一局面的经济基础。唐代西域屯田分布地域辽阔,各项管理制度完备,成效卓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元代在西域的屯田虽然时间非常短暂,但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是显著的。元朝之所以能够在西域开展屯田,与当时统治者统治西域的指导思想有着很大关系,忽必烈对屯田事关元朝在西域统治基础的重要性认识,加之当时西域严峻的军事形势,是导致西域屯田的直接原因,而元朝政府为稳定西域采取的一些行政、军事措施,客观上促成了西域屯田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我在拙稿《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的唐代烽堠制度》之一、二两文中。论证了唐代烽铺的管理、建制、雇人上烽等问题。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获得唐前期烽铺文书,并见有烽铺斸田,牵涉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唐代的烽铺斸田作些探讨。一、烽铺斸田唐朝前期有烽铺斸田,不见史籍记载,仅见于吐鲁番文书。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有哈拉和卓所获《伊吾军屯田残籍》,兹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国屯田历史悠久,为各王朝屯垦戍边起着巨大作用。其屯戍区域之辽阔、屯戍制度之严密、完整,莫过于明。贵州屯田始于元代,延续至清代。明代卫所屯田制度为贵州留下众多的军事防御工事设施。除此之外还单独出现带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如囤、等一些建筑体,这些留存至今的军事防御工事遗迹无论是否保护完好,皆是贵州不可多得的军事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汉帝国西域屯垦战略的实施有着深厚的内在基础与动力,背后所体现的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强大农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模式、政治理念以及文化的张力。随着考古资料的发掘,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汉帝国西域屯垦的运作体系与规模比较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具体到其重要性而言,屯垦区不仅与汉帝国西北疆域安全密切相关,而且还为汉军在西域的行动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屯垦区所形成的的军事据点也起到监视诸小国、占据战略要道、稳定西域局势等作用,是汉帝国对西域实行政治控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出土文书看唐代西州的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州作为唐代前期经营西域的重心,唐政府曾在此进行过广泛的屯田,上自军州,下至镇戍与烽铺,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巩固边防、扩大农业生产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吐鲁番出土文书充分证明了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8.
自汉代以来,柳中就是西域重要的屯田基地,唐代柳中所在西州成为唐朝经略西域的后方基地。此后,至少自清代以来包括哈密、吐鲁番在内的整个东疆是新疆最为安定、经济最为发展的地区之一。柳中是东疆社会的缩影,研究柳中社会稳定与屯田的关系,对于今天维护东疆地区乃至新疆的稳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有着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代以前中原汉文化就已传入西域。此后通过屯田、贸易等多种方式,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域与西域各民族文化互动交融并逐渐形成"以内地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为母体"的屯垦文化。它不仅丰富了新疆地域文化,成为新疆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为推动新疆文化进步,促进新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谐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学者徐松,在遣戍伊犁期间,驱驰万里,遍历新疆,先后撰写了被称为"西域三种"的《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史地特色而广为流传。《新疆赋》《西域水道记》对清代新疆屯田多有记述,是了解和研究18至19世纪新疆屯垦开发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屯垦是中国历代政府用以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新疆屯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久远,堪称我国古代屯垦的典范。迄今为止,新疆屯垦已历经两千余年,尤以西汉、唐、清三代为最盛。由于地处偏远,交通运输多有不便,军队就地屯田,且战且耕,从而为戍边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同时,屯垦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对纾解民困和开发边疆也有积极作用。屯垦还有效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以及新疆经济的繁荣,对促进新疆地区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中期 ,为应对吐蕃东进与南下的军事威胁 ,弥补安史之乱边兵东调造成的军事真空 ,唐代宗惩戒往事 ,重建边兵并定名为防秋兵 ,恢复了边防有备的局面。文章主要对唐代重建边兵的原因、构成、命名、制约因素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吐蕃王朝建立以后,大力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占领区域不断扩大。在强盛时期,吐蕃之所以能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甚至一度处于上风,其军事力量的作用不容忽视。吐蕃决策层和军事指挥官重视战略战术的运用,这是其对唐朝军事行动取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益州郡,并在建立郡县的同时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大量汉族人口迁移到云南,作为边郡的主要社会基础,为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三国两晋以后,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发生"异化",出现了"以夷变夏"的"夷化"趋势。天宝战争以后,唐朝兵败退出云南,出现了长达500年的南诏、大理的自治独立局面。元代建立云南行省,并在云南推行民屯与军屯,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饷,增加了国家赋税,更重要的是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的稳定。明代在云南推行卫所制度,大量汉族军户进入云南,使"夷多汉少"的居民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原住的夷人与土著的汉人合为"云南人"。清代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及汛塘制度,越来越多的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并进一步渗透到坝区边缘与山区腹地。在推进移民殖边的过程中,伴随着实施改土归流、开科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汉文化在云南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云南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与中原结成一个整体,而且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国家的普遍认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京东地区处于边防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这里的移民问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出现了军籍移民类型。军籍移民是整个京东移民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其他移民一样,共同开发了京东大地,为京东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西平亭考辨     
西平亭是西宁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建置,是屯田系统的基层组织。西平亭是农亭,不属于郡、县行政建制。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地形地貌及亲见亲闻,对西平亭的位置、规模等作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文德”主要指礼乐教化,而“武功”多指军事战绩。一般将“文德”与“武功”连用以称颂治理国事恩德昭著,对外用兵战绩辉煌的帝王或位高者。对于文德与武功及其关系的认识与论述,由来已久。从唐代文献中多有关于“文德”与“武功”的论述,可见唐代统治者继承发扬了前代关于文德武功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的历史规律,并用于治国方略,为唐代的繁荣选择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唐朝在中亚建立的防御体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显庆至天宝年间 ,唐朝确有在中亚抵制大食东扩的战略 ,即利用当地的政治势力抵抗大食 ,力求以最小的军事力量保持西域地区的相对安宁。唐朝还在中亚建立起一个针对大食的防御体系 ,该体系先后以突骑施、康国为中心 ,中亚九姓胡基本上加入这个体系中。  相似文献   

19.
唐末五代的晋梁之争,在政治策略上,双方开始都打出尊王的旗号,极力利用唐室余威,扩大各自的政治影响,为自身的发展制造声势。前期朱全忠以勤王之名招降平叛、扩张地盘, 特别是在解救昭宗于凤翔之后,曾经达到自己政治声望的顶点。但在朱全忠挟持昭宗迁都洛阳, 并弑君篡代之后,他不仅丧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尊王伐叛的政治优势,而且自毁形象,失去人心,为其政敌提供了匡复唐室、分庭抗礼的口实,把宝贵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晋方反而以正统自居,以复兴唐室为号召,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政治支持。随后晋梁双方军事形势的演变皆与政治策略的博弈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