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对话教学具体来说,是指超越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话主体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文字等为媒介,以交往沟通为方式,以意义的生成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取得更大的视界融合的一种教学活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改革,对话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拓展了课堂的范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时代眼光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构建起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民主氛围,让理论课走进学生心灵;拓展了生生对话的合作和谐空间,让理论课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了生社对话的长效机制,让理论课的精髓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动能。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模式是一种以师生精神交往为基础,把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师生共在共构、互通共通的行为方式。哲学教育实施这种模式应采取互动、体验和对话的策略。师生互动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互动,促成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体验作为哲学教学"转识成智"一个环节,要通过建构"体验情境",从中检视主体的哲学思维,领会哲学教育文本的内在精神和意义;对话有多重多样性,师生主体间对话应强调互识共识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教科书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间的对话活动。教科书审美对话以编写者与不同主体的对话为起始点,以师生与教科书文本的对话为核心,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中多维推进,最终走向个体心灵的自我反思性对话。在教科书审美对话展开过程中,教科书文本的审美意蕴被发现、拓展与丰富;师生在对话中生成与升华美感,走向审美的自由境界;蕴含在教科书审美价值生成中的多重价值随之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 ,还是现实状态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 ,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 ,即由人与物的关系 ,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 ,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 ,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 ,对话既是教育形式 ,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 ,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影响 ,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 ,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
工具与主体--启发式教学与对话教学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教育学范式下的启发式教学严格为既定的教育目的服务,缺乏应有的主体品质,因而具有工具意义;对话教学中,师生以交往主体的姿态在教育活动与生活世界的紧密相连中进行自由、民主、平等对话。相对于启发式教学,对话教学有更多的主体品质。启发式教学的运行机制是师生问答,对话式教学的运行机制是相遇。当前,我们须致力于启发式教学与对话式教学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是指认知主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相互交往和交流的特性,主体间性理论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主体性的超越和深化.中国进入21世纪后,受哲学主体间性研究的影响,对于教育主体的研究开始进入共存与互存的天地--从师生孰为主体转向师生如何共为主体,即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主体间性维度下的对话不仅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更是一种理解过程和认识过程,语言是主体间信息和意义的传递手段,意义不是主体自身形成的,而是在主体间形成的.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输出为主的英语教学课堂模式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上课下的对话、合作、交流等方式,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使学生通过课堂语言输出活动,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话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提问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已引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提问是使师生参与对话的最直接的方式。对话的主体间性、互动性和理解性对课堂提问有特别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主体意识都不可能孤立地形成,思想总是在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交往型师生关系的实现需要在师生之间形成精神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进行互动,实现互相理解、进行精神世界的交往。具体交往方式有三种,即分享、对话和理解。交往式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依靠主体间性建立起来的较为民主的师生关系,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实现师生的人格魅力的互相影响,实现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和谐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话是重构师生关系的交往模式,可以通过对话型交往模式和互动合作型师生关系模式两种路径促进交往式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师生有效对话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契合处入手,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追求有效对话的必要性,探寻师生有效对话的内涵及策略,提出思政工作者首先要会对话、能对话:把握对话主体实际、构建对话师生关系、提升对话素养等,以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的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让人们从哲学层面思考语言问题。语言是教育存在的根本形式,交往又是其中高等英文教育的基础,而作为师生双方交往的方式之一的"言说",其内涵和教育价值是丰富而又深厚的。高等英文教育的"言说"应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的沟通,应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加强教师的思考,因此,师生间的言说主体、言说什么和如何言说是我们应该去反思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以国家与政府为代表的决策主体、以学校与教师为代表的实施主体和以学生与家长为代表的接受主体,每一主体都对基础教育抱持着各自不同的期盼,单从任一主体的期盼出发发展教育都存在着不合理性。基础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和考虑多元主体的需求,统筹兼顾多元主体的期盼,平衡多元主体之间的需求,才能稳步有效地推进和实施,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合理发展。而要实现多元主体期盼的统筹兼顾,则需通过多元主体确立"和合共生"的思维方式,开展民主协商的对话,合理利用公权力等多种途径,在多元主体之间达成某种"重叠共识"。  相似文献   

13.
对话主义理论提出了统觉视角、复调、外位性和狂欢化的概念,构成对话的三要素——对话者、对话内容和对话方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体现为课堂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当前大学英语课堂课文导入部分的对话现状的调查显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存在着严重的对话缺失或对话不足。本文提出了协商、采集、实施和反思四环节的实施策略,以构建师生有效对话,促进教师重新反思学生观。  相似文献   

14.
董阜平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0):79-80,97
对话式教学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早已为学界和教学实践所证实。但对话式教学实践却明显背离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本真追求。现实教学活动中,对教育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话式教学行为实施不力,对话形式单一,对话主体间欠真诚,教学的创造性欠佳。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探寻高师公共教育学对话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新思路,不断加大课程重视力度,完善对话式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行角色体验,充分实现师生真诚对话的教学期望,各方面相互协调、促进,从而终结教师话语霸权,实现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5.
大学管理中传统的"权威权力"运作方式,忘却了管理中人的意义和自由,加速了人对管理的被动化、从属化和工具化,导致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权力主体际之间的决然对立,致使管理中的人被物化和异化而失去个性和创造力.一个"以人为本"时代的来临,重新审视"权威权力"的运作模式,在大学管理的权力运作中引入"对话权力".重视对话权力的运作方式,是大学管理场域中主体生命内涵及其价值的回归与再现.对话权力将为大学管理中权力的运用开启一个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得到显现。"对话"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作为一种强调沟通合作、注重互动交往和创造性开发的教学方式,"对话"被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里,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17.
行为哲学是巴赫金美学、文艺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行为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应分"(应承担责任),而行为世界的建构实质上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具体存在方式是:在言语交往中的存在、与他人对话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交互性、对话性的。"外位性"是巴赫金人文科学研究,尤其是其"主体间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石。"外位性"即"我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他人的视点评价自己",其实质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不同主体的交互性、对话性。"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即不同文本(表述)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与历时性文本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是处在相对的"外位"而进行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18.
前言 "对话式"教学是指以对话为教学原则,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以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1]27。对话式教学理论在当代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等各种理论性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对话式教学理论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新课程呈现出课程理念现代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材设计生动化、学习方式个性化等显著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新教材,做新教材的主人;积极创设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转变师生互动方式,创造"互动式"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师生的"双主体"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适应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回忆性叙事中的"我"通常会分裂为意识主体的"我"和经验主体的"我",前者是对叙事有基本控制权的言语主体,而后者是提供感知和认识的人物主体,言语主体和人物主体在文本空间互相交流形成时空对话.CIN四空间模型和Brandt&Brandt的关联空间构建为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的对话意义分析提供了认知理论基础:建立两个基本的输入空间--以过去时间为基准的经验空间(蕴含经验主体的声音)和叙述当下的言语空间(蕴含叙述主体的声音),将其合成空间与关联空间相结合形成对话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