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以库恩、拉卡托斯、费伊尔阿本德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者,从科学史的研究出发,打破旧的传统,提出了科学进步是以某种“突变”为契机的发展模式。本文所讨论的就是历史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中“革命”或“突变”所引起的科学理论在某些内容上导致的损失,亦即“库恩损失”问题,评价历史主义者关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  相似文献   

2.
库恩和科恩作为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科学革命理论。这两种理论在研究目的、评价标准、适用范围及语境因素分析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研究的问题具有相似性,如“改宗”现象、教科书的历史地位、科学家心理因素的分析等。两者都表现出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都带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否具有客观性是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一方面不仅为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我们更深入的探究历史的客观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性的方法论依据。本文认可了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分析认为认识主体和"先在"的理论并不会改变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相似文献   

4.
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有哪些必要的环节?各个环节分别处于什么地位?这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中心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将它描述为经验证实或确证,历史主义学派将它归结为价值评价,真理的连贯论者则认为它是一个逻辑连贯性的论证过程。这都是一种简单化、片面性的认识。其实,经验论证”、逻辑论证、价值评价都是科学确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对理论提供支持。其中,经验论证无疑  相似文献   

5.
理论评价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最初的理论评价观是以单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即认为根据待评价理论和有关的经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判定和解决理论的证实与证伪、接受与拒斥问题。随着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单理论模型的缺陷被揭露出来:根本不存在完全客观的、不受理论“污染”的观察证据;理论与观察之间也不是证伪或证实的简单的逻辑关系;按照这种评价模型,历史上就没有合格的科学理论了。因此,五六十年代以来,理论评价的单理论模型就被多理论模型取代了,理论评价被认为是新旧理论及事实证据之间的比较、选择、取代关系,而这三者之间没有任何一方处在“最后裁判”的优越地位上。多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理论模型的缺陷,但却使科学哲学陷入了更深刻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哲学”时指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根本不同于新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思想。首先,这种区别反映在科学发展的辩证法理论及其历史主义、系统性原理中。“就科学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而言,历史主义原则意识着要求把科学的发展看作不仅是一个服从辩证法普遍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作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伟人,代表着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和一种价值导向。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早已对毛泽东作出客观评价的历史背景之下,由于毛泽东评价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直到今天,理论界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关于毛泽东评价的“异质化”声音,甚至存在一些尖锐对立的争议。在毛泽东评价争议的背后,既有主观上的政治立场或学术上的理论方法因素,也有客观上个人经历或社会现实利益的折射。要真正对毛泽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撇开个人利益和恩怨,以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是否促进中国的社会进步为标准,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和科学方法为支撑,为后人准确勾画出毛泽东的真实肖像,以彰显历史伟人的多面风采。  相似文献   

8.
无论何种门类的知识或理论 ,都将力图为某些特定种类的现象提供解释。解释的合理性程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解释的逻辑结构正确 ;(2 )解释能够或已经为某种经验所证实。社会历史科学 (文化科学 )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围绕社会科学要不要采用经验科学的标准、或者说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标准”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一派是科学主义派 ,坚决主张社会文化科学的科学化 ,认为经验科学的形式是科学的唯一形式 ,因而当然是文化科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另一派是“历史主义派”,强调文化科学处理事件的独特性。这种事件独特性必然要求方法上的独立 ,从而保证了文化科学的独立性。而且 ,自然科学的那种检验要求对文化科学也没有约束力 ,文化科学应该坚决拒斥科学主义的干涉和僭越。解释的合理性与因果性又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对因果性的不同理解导致对历史本身的不同理解 :历史决定论与反决定论  相似文献   

9.
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前此,西方哲学思想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德国的莱布尼茨和伍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派,该派以先天的先验理性为客观世界和人类认识的基础;另一派是以英国的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他们承认物质的独立存在,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开始。这两派的对立和斗争是鲜明、尖锐的,与之相联系,欧洲近代美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潮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当时,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的姆嘉登。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认为美就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把“美的”与“完善的”等同起来;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则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认为审美活动只能带来快感。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理论界和批评界一直存在分歧。中国本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影响以及文学自身的经验积淀和革新要求为“新历史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是其生长之根,它有中国本土小说发展流变的特色。而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文化诗学”,从它自身的理论建树以及在中国被引进、介绍的情况看,“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论福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连续的历史观假定主体具有先验奠基和构造事物的作用 ,所以 ,对坚持起源、连续性和总体性这三个论题的历史主义进行批判 ,是福柯反对近代先验意识哲学的理论前提。虽然都批判了以黑格尔历史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西方总体化的理性过程 ,但福柯与韦伯、马克思、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等人之间还是存在着颇多歧异。福柯所谓的“真实的历史”实是一种否定事物的本质起源并强调历史过程的间断性和个体化的非历史主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切科学”中,合乎逻辑地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其中也包括历史或历史学。在爱因斯坦看来,历史与科学既有共同之处,也各有自己的特点。根源于所从事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史研究的切身体会,爱因斯坦把历史区分为“内部的或者直觉的历史”和“外部的或者有文献证明的历史”两种类型。在历史与科学各自具有的客观性问题上,表现出爱因斯坦对历史的思想矛盾,其缺陷在于他没有把自己的科学认识论贯彻到历史之中。如果从爱因斯坦科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完全能够达到与科学同样程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但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爱因斯坦坚持历史是有价值的创造者们创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建立科学的无党派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是选拔、培养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针对目前无党派代表人士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系统性、客观性、科学性不足的问题,构建了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赋权,使对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评价能够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控制主观性,增强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波普尔学说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两大科学哲学流派之间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那么,“否证”则可以说是波普尔学说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和核心。可以说,波普尔的理论体系就是在“否认”这一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以往,我们更多地从波普尔认识论公式中去解释和评价他的“否证”思想,这就难以全面和深刻地揭示“否证”的理论地位,本文试从科学分界和科学发展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对历史主义作种种反思时,首先便遇到一个由一些有影响的人发出的警告:当心这个用语的含糊性。豪西(Heussi)写过一本论历史主义的著作,他在书中以这样的话结束他对“历史主义”一词意义的分析:“迄今为止所谈论的一切表明,我们现时离无歧义地使用这一概念是多么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兼及文学史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的异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首先 ,在新历史主义那里 ,历史不是主体面对的客观存在 ,它只是主体运动的过程 ,历史其实就是对历史这一文本形式一遍又一遍地重新修撰、阐释 ,甚至改写 ;中国传统历史精神一以贯之的是考信实录 ,直言不讳 ,善恶无隐 ,注重的是史官不断地修撰着“真实可信”的历史。其次 ,新历史主义认为 ,不存在什么“真的历史”、“客观的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历史哲学 ,它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 ;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却不曾有这种“元历史”的观念 ,有的只是“书法”历史的观念。再次 ,新历史主义彻底打破了客观、真实的历史与想象、虚构的文学之间的界限 ,历史与文学最终合而为一 ,一切历史文本都成为文学的文本 ;而中国的历史传统非但没有将历史虚构化、文学化 ,相反 ,倒是常常将文学历史化 ,即把文学当作历史来对待。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中国学界呈现出对郭沫若的“两极评价”.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现象,但学界一直缺乏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郭沫若的“两极评价”现象反映出一些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不足,具体表现为主观性和片面性影响了学术评价的科学立场;漠视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影响了学术评价的科学态度;割裂个体与历史的联系也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对郭沫若的评价,既要贯彻历史主义,也要发掘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主义具有一个向现代解释学开放的维度,这一点至今不为学术界所重视。新历史主义并未把自己限定在解释学的某个阶段或某个代表人物之上,而是将“上溯”的解释学所确立的历史性的基本原则和“下倾”的解释学对历史性的批判反思结合在自己的批评实践中,发展出了自己解决历史性问题的“话语分析”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许多哲学家或科学家对于“实在”的理解是深受康德传统方法影响的。用这一传统方法看待“实在”,其特点就是在“实在”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首鼠两端:其“客观性”出于人们对科学特定对象的存在信念;其“主观性”则又被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以及当代物理学...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历史客观性问题在史学研究的历史上有多种观点,作者在梳理了几种主要论点的基础上,运用塞尔的社会构建理论,吸收语言本体论的合理内核,重新阐释了历史主义史学追求历史客观性的做法。并再次提出了历史是客观实在的观点,从认识论意义上的建构的角度,辅之库恩科学理论沉浮的证明,对什么是历史客观性做出了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