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陕西和甘肃两省为例 ,对种植业区域分工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两省种植业区域分工均与本省的农业经济增长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因此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必须以农业区域分工和专业化布局为核心 ,通过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逐步提高各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原理在新疆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结构、进行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对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新疆农业的比较优势,并对新疆几种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分析了比较优势原理在新疆农业的应用情况;最后对充分发挥新疆农业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辽宁农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从以数量为中心转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调整农业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而发挥辽宁农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解决好增产与增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主要农业部门──粮食部门和畜牧业部门,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应如何发挥吉林省农业的优势,提高吉林省农业在国际、国内竞争力,主要是改革农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及调整农业结构和优化农业的区域布局结构,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等。  相似文献   

5.
山西主要农产品地区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山西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定和差异分析,验证了山西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山西应当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省际农业竞争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农业生产率产生了负向影响,这一消极影响随时间呈逐步扩大趋势,并在不同区域普遍存在。各省同构化的农业生产结构抑制了农业增长速度。我国农业发展应根据各省的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鼓励差异化发展,从而减少负溢出效应和生产率损失,并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增加涉农财政支出、改善灌溉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目标。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最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分析区域农业产业优势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区位法(LQ)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及内部各行业(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种植业、牧业、渔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除南昌、九江、鹰潭3个市区外,大部分县(市、区)的农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背景区域,通过区位商比较阐明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县(市、区)农业优势所在。根据农业区位商的结果,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农业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优势产业布局,即:种植业优势布局(包括优质粮食、油料、棉花素菜等生产基地)、林业优势产业布局(包括果业和茶叶种植基地)、牧业优势产业布局(包括生猪养殖、肉牛和水禽养殖基地)和渔业优势产业,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规模区域建设必须举国家之力,靠体制优势;我国区域发展布局不能非此即彼,要走协调发展之路;我国西部落后区域的发展要依靠其比较优势的发挥;改善区域布局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区域发展应力求使国防安全原则与区域经济建设规律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以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为背景,利用1995~2011年数据系统测算了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组合调整的分类农产品和农产品整体效果,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有效保护率、新要素贸易条件等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效果显著降低,现有农业贸易政策组合可以形成合理、有效保护;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格局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今后在挖掘和提升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整体的比较优势时,依据变动中的比较优势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在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总体水平的增长,其着力点应放在主要作物、重点地区和关键举措上。本文在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进行适当分区的基础上,选择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通过区域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定对玉米生产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定量分析,并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构建模型对玉米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发挥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