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点在人生,而人生问题的核心是理想人格的建构,所以张岱年先生称中国哲学的“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中国哲学大纲》第255页)。儒道同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影响最大的两家。先秦儒家重视人生而略于天道,其思想意趣在于成贤成圣,这自不待言。即使是老庄道家,虽然多有关于天道方面的议论,但其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偏重建构完整严密的价值理论体系,而是注重确立人生哲学形态,追求人生最高境界。各家各派从各自的宇宙观、思维方式、价值系统出发,在人生态度,人生理想方面争相斗艳,设计出了各显异彩的理想人格——圣人境界,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美好理想的幢憬。在这方面成就最卓著,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推儒道两家。本文拟就两家理想人格学说的终极追求和实现途径、方法之异同作一点比较分析,以请教同仁。  相似文献   

3.
"理"是先秦"百家争鸣"时围绕"天人关系"产生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在先秦时就成为诸子学说使用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梳理"理"含义在儒道法各家学说中的演变过程,从逻辑上论证了"理"成为"天人关系"中介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理"是先秦现实社会如何治理的理论根据这一结论.说明从"理"的演变完全可以看到儒道法各家在建立一个怎样的"世道"上彼此是如何融合和贯通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先秦时期儒道圣人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黑暗,战争频繁,促使先秦诸子开始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各家的圣人观念由此产生,儒道两家的圣人观念有诸多不同,儒家的圣人追求仁人志士的精神境界,重视社会伦理道理,重义轻利,主张通过"修已安人"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道家的圣人追求隐士仙客的精神境界,反对仁义道德,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  相似文献   

5.
冯憬远先生之治中国哲学,紧跟时代步伐,倡导学术争论,推动学术进步.游刃于先秦诸子之间,驰骋于宋明理学之域.先生注重范畴研究,梳理了中国哲学物质概念演进的历史脉络,辨析了中西哲学物质概念之异同.通过对物质概念的研究,先生揭示了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思维模式由发生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先生关注道德修养,崇尚理想人格;探讨社会理想,追求社会和谐.先生学行兼修,亦仁亦智,堪称学界楷模.  相似文献   

6.
试析墨子的理想人格设计崔永东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心是在人生哲学这方面,而人生哲学的重心则是理想人格论。什么样的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怎样成就理想的人格?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了历代哲学家热心关注的焦点所在。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也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设计,...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传统哲学总的来说是重人的哲学.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或由此而获得一个怎样的理想的人格,是传统哲学探讨的一个中心问题.理想的人生境界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在各家各派是没有异义的.但是,由于孔子、老子及庄子各自对“真、善、美”的价值观态度不同,儒家与道家、及道家之间塑造的理想人生境界或理想人格是有区别的.这里简要谈谈儒家的理想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是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它说明了对人进行教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仁、义、礼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主干内容,"仁"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义"是"仁"向具体道德行为转化的枢纽,是道德主体在具体行事时依据"仁"所做的应当、应为之判断,是经过反思后形成的自觉意识;"礼"是"仁"的制度化,它对于仁义具有节制、文饰和补充的作用。先秦儒家力图通过仁、义、礼的道德教化来成就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有不同的层次,其中"君子"和"圣人"最具代表性。先秦儒家的教化哲学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将中华民族塑造成一个重教化、重仁义、讲礼仪的有道德感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儒道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从起源上的儒道异说,到学派上的儒道互黜,思想上的儒道互补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在考察先秦儒道关系时,司马迁的一段话,成为人们形成"成见"的一个重要依据:"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道两家文化是以"和"作为自己的价值内涵与理想目标的文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通过对先秦儒道心理和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存在着实现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的不同,但它们有着向内用功以获得心理和谐的相似性,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的心理和谐。先秦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心理和谐思想的阐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东晋的一代名相——谢安,过去多只限于对他作历史事实的考评,这是不够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谢安的魅力在于他建立了一种中国古代士人的理想人格范式。这种人格范式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政治理想,二是“和靖”、“和任”为特点的名士人格风采。谢安的“风流”人格范式实是一种玄学儒道合一的人生设计。  相似文献   

12.
在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与《孟子》的比较研究中,可以探讨思孟学派理想人格何以建立的哲学要义。思孟学派的“性善论”必然要突破先秦传统的民本思想,进入到民主思想的天地。思孟学派的理想人格只能以民主思想为最终的归宿,而中国式的民主思想也必须以思孟学派的理想人格为其哲学的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道两家文化是以"和"作为自己的价值内涵与理想目标的文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通过对先秦儒道心理和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存在着实现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的不同,但它们有着向内用功以获得心理和谐的相似性,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的心理和谐。先秦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心理和谐思想的阐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道两家皆有对理想人格设计的基本架构和目标,但两家对其内涵的界定又有所不同。儒家追求的是道德至善的"圣人"人格,其目的是"入世",由"内圣"成为"外王";道家追求的是"无为"、"无己"的逍遥人格,其目的是"出世",实现个体真正的"自由"。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恰恰反映了当时儒道两家对自由与秩序的不同解读,为研究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张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设计各具特色。儒家以"君子"为其理想人格意象,以"仁"为其核心的道德价值和人格理想,以尚义崇仁,经邦治国,刚健有为,克己复礼为其人格特征;道家则以"真人"为其理想人格意象,以"道"为其核心价值和人格理想,以见素抱朴,超然物外,自然无为,逍遥游心为其人格特征。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可以合理借鉴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设定,既积极进取又能安时处顺,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6.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人物心理传记法及心理测量法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显现出了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儒道互补人格的变动机制与社会环境、个人独特的性格及内在理想三者间的互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人性与政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奠基于不同的人性哲学判断,先秦哲学家们提倡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和原则.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基于其人性恶的判断论证了其隆礼重法治国原则与方略的合理性.虽然人性有恶的一面,但通过礼义法度来化性起伪,可以使人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8.
走向儒道互补──对曹植人格建构的动态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曹植儒道互补人格生成的动态历程,进而从中国古代士──诗人人格发展的大系统中审视了曹植儒道互补人格的历史意义。作者认为,曹植人格分为前后两期;一系到挫折导致了曹植人格的裂变与重构;曹植儒道互补人格的内涵是顺人(即服从专制主)而不失己(即不失平治天下之志向,不失超旷逍遥之襟怀);此一人格的生成标志着中国古代士──侍人基本人格模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道"的哲学理念,老子设想"为腹不为目"的圣人人格,提出"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画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表达了道家的社会和谐思想。道家比较强调尊重个体自由,儒家比较强调群体至上,儒道两家的社会理想构成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20.
"道"是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但"道"的含义在儒道哲学中有很大的差异.从"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主体性与本体性、人文性与超越性等方面对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进行比较辨析,以便准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问题、深刻把握整个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